亚布力直击:企业家拒绝“躺平” 资本依然“兴奋”

2022-06-13 07:05:22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杜卿卿

  2022年行将过半,在全力“稳经济”背景下,上半年企业家讨论最多的关键词中,不仅有“滞胀”、“复苏”等宏观关注,也不乏“创新”、“投资”等微观谋划。这些也成为2022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22届年会集中讨论的主题。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参会的学者、投资机构、企业家对当前的宏观环境有基本共识,即滞胀风险较高、稳增长是当务之急,但对于当前应该采取的重点政策则有不同建议;同时,对于当前“危中有机”也有共识,各企业家、投资机构都在结合自身实际谋划“奋进”。

  “重视产业政策对稳增长的作用”;“以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复苏”、“在约束条件下找到最优解”;“让躺平的站起来,让站着的跑起来”;“一条血路杀出来,倒下就是没本事”……从会议讨论话题来看,企业家拒绝“躺平”,资本依然“兴奋”。

  不过,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突出,真正让企业家重拾信心,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

  不“躺平”,保持兴奋

  国务院《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即“稳增长33条”)发布之后,各界纷纷“动起来”。其中动向最受关注的群体是企业家及投资机构。

  新冠疫情反复、国际形势变化及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让不少企业家和投资人停下来思考,但思考之后还是重新谋划,布局下一步发展。

  德龙集团董事长、新天钢集团董事长丁立国分享了他在疫情期间的冷静思考。他所属的钢铁行业,存量明显有巨大整合空间,但他冷静之后判断,当前并非最佳出手整合的时机,需要等待下一个周期。另外,海外发展虽然也遭遇了一定挫折,但下一步仍会坚守战略,积极拓展海外市场空间。作为实业企业家,他对自己的评价是“干活有瘾”。

  丁立国对多元发展、快速发展的反思,也引发了博将资本董事长、创始合伙人罗阗的共鸣。“有一些创业者告诉我,这次疫情带来最大的收获,是终于可以冷静思考,原来的战略和方向是不是正确。”他表示,原来互联网To C(消费者端)最重要就是“攻城拔寨”,但是现在需要的是厚积薄发。

  就他自己而言,也是拒绝“躺平”的代表。“我们现在都是出差高手,各地的政策都很清楚,我们会做攻略。”他说,自己的行程码从来不是单一的,总是有很多地方。

  当得知亚布力论坛如期举行之后,他也赶紧做了攻略——“我要到现场”。在他看来,这正是资本依然兴奋的体现。

  “企业家就要动起来,不能灰心丧气。”大成基金董事长吴庆斌说。

  面对一边抗疫一边复工复产还要努力赚钱的艰难考验,吴庆斌也“纠结”过,向不少朋友打电话问计。最后得到的一句“边际条件确定,寻求最优解”的建议让他颇受启发。他说,当前的边际条件就是处在新冠疫情,经济还要发展,那企业家就是要动起来,“一条血路杀出来,那就是条汉子,倒下了,那就是你没本事”。

  AP资产成立时间不长,主投港股美股的中后期标的。作为股权投资的后进玩家,创始合伙人朱超对此感受颇深。

  “2018年我们参加IPO,那时候抢手的单子,挤都挤不进去,后来发现,市场不好的时候,给新进场玩家一些机会,大家相对公平。”朱超说,投资的港股IPO标的中,有近一半都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投进去的。

  优化宏观环境,激励“做蛋糕”

  经济周期起起伏伏,企业家精神从不灭失。但除了市场主体自身的不畏挫折、自立自强之外,宏观环境的改善、政策措施的优化也必不可缺。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认为,当前经济面临增长低迷、同时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的问题。当务之急,就是救经济、控通胀。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要提高对产业政策影响的认识。他表示,从宏观调控角度来看,除财政、货币政策外,近几年产业政策的影响更多,比如供给侧改革等效果非常显著。他建议,要将产业政策放在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同的位置去考量。

  走出滞胀、走向复苏,短期与中长期需要不同举措。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贾康认为,短期,必须以尽量务实的精神,去落实国务院稳增长的33项政策组合,权衡好抗疫与复工复产、稳经济大盘的关系,根据疫情演化趋势,优化抗疫举措,对走极端抗疫方式及时纠偏。

  中长期,则要靠创新。贾康分析称,参考美国走出滞胀的经验来看,上世纪80年代里根经济学提出了一些特别注重发挥企业作用的举措,但更根本的是,硅谷引领了创新的潮流,创新形成新的动能,支撑着经济走出滞胀。

  在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厉克奥博看来,危机会给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带来变化,当前政府已经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需要研究政府的激励机制,使其余市场同向而行。

  以刺激汽车消费为例,一方面可以看到地方政府对上马汽车项目非常积极,但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刺激汽车销售又缺乏积极性。

  他建议,比如改革税收征收机制,使得地方政府更有动力去改进路网等,推动汽车消费。

  从企业家信心角度,也对环境优化抱有期待。

  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经济发展有起伏是很正常的,每个理性参与者对此都有认识,但现在的问题并非是简单的经济周期处于低谷,更关键的问题在于信心处于低谷,特别是企业家信心。

  毛振华表示,要提升企业家信心,让“躺平”的企业家站起来,让准备“躺平”的不要“躺平”。

  政府是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政府也是经济的直接推动者。在毛振华看来,目前地方对推动经济发展重视还不够,在让企业家“放心”方面还不够,放松管制也不够,“放的时候力度很小,抓、查、打的时候力度很大”。

  对此他提出四条建议:一是改革绩效考核体系和政策导向。二是保障安全。三是也要鼓励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四是采取措施,改善人才流动取向。

  释放资本活力,支撑科技创新

  当经济学家在探讨如何走出滞胀、走向复苏的时候,目光最终投向的是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资本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支持。

  吴庆斌认为,创新对走出滞胀非常关键。从供给侧来看,创新带动技术发展,降低成本和价格;从需求侧,可提高消费者支付能力,核心也是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具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才能解决滞胀的周期性问题。不过,他也担忧疫情对创新造成的打击,毕竟“创新是很多人坐在一起想出来的”。他表示,创新需要自由的环境,而资本需要清晰的规则,需要将最真实的信息给到市场主体。

  “没有一流的资本市场,就没有一流的经济。”怡和(中国)有限公司主席许立庆认为,当前要注意避免将资本污名化。

  在他看来,我国在很多领域都面临创新从0到1的基础研究的挑战。需要引导资本聚焦前期研发,而不是集中到后面的应用期。创新分层,资本也要分层,二者更好地进行匹配。

  罗阗则提出,作为投资机构,需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要支持什么样的企业?”他认为,不应追逐短期资本效应,不要无序,不要始终想在某个利益点上去占取,而应将价值放在最前面。

  在他看来,对于有利于国家更强大、科技更强盛的领域,就是价值所在,资本应给予更多热情。

  他希望在价值投资的理念之下,可以投出A股市场一些标杆性的企业。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一二级市场变化直接影响投资收益。特别是以中后期标的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机构,则更为敏感。

  “去年很多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个问题,一二级脱钩,甚至一二级倒挂,一级市场估值到二级市场完全不受认可,甚至一级市场到二级市场后的上市价格,是董事长心目中的最低价格,却是上市之后的最高价格。”朱超表示,对投资人来说,必须习得对这种变化的应对,将一二级市场打通。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