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中宣部第十场“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聚焦“金融领域改革与发展”,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外汇局副局长王春英四位发言人,用一组数字描述了十年来中国金融业改革取得的成就。
陈雨露介绍,这十年,央行稳健实施“以我为主”的货币政策,坚持管住货币总闸门,不搞大水漫灌,守护好老百姓的钱袋子。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年均增速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较十年前增加了近七倍;今年一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过20万亿元,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超过5000万户。
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基本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境外主体持有境内人民币金融资产比十年前增加了2.4倍。人民币成功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成为第三大篮子货币,权重从10.92%提升至12.28%。
陈雨露表示,近年来,央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健货币政策,不断创新和丰富货币政策工具。同时,也比较注重发挥利率价格杠杆作用,目标是努力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的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过去这一段时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更加完善;逐渐构建起符合中国国情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逐步健全了利率的市场化形成、调控和传导机制。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是兼具总量调节和结构性调节双重功能的。也就是说,通过结构性工具既能够实现精准滴灌的政策效果,又能够对总量调控作出贡献。”陈雨露说,人民银行在总量框架下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会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重点需要“有进有退”,也就是说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和投放规模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与总量型的政策工具形成一个良好的配合。
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
肖远企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银行业保险业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肖远企。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过去十年,银行贷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3.1%和14.7%,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同业理财、信托通道较历史峰值大幅缩减,金融脱实向虚得到扭转。保险深度从2.98%上升到3.93%,保险密度从1144元每人上升到3179元每人,大病保险制度从2012年建立以来已覆盖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近1.5亿人。
目前银行保险业发展格局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我国银行业总资产是344.8万亿元,2012年年底是133.6万亿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市场;保险业总资产从2012年年底的7.4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24.9万亿元,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在全球1000强银行排名中,我国有近150家银行上榜。工、农、中、建四大银行已成为全球系统性重要银行。我国银行业保险业的总资本从2012年年底的9.5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年底的32.4万亿元,资本实力大大增强。
此外,金融监管部门坚决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金融资产盲目扩张得到根本扭转,高风险影子银行较历史峰值压降约25万亿元。不良资产处置大步推进,过去十年累计消化不良资产16万亿元,一大批突出的风险隐患得到消除。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业永恒的主题。”肖远企说,过去十年,处理了一大批突出的风险点。突出风险点的传染性、外溢性明显收缩,稳妥化解、拆解了不法金融集团的风险,对中小银行保险机构的风险进行了处置和改革重组。据统计,十年间共恢复和处置了高风险中小机构600多家;处置了一大批债务金额比较大、涉及面广的大型企业的债务风险。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落地金额在去年年底已经达到了将近2万亿元。
金融资产脱实向虚的势头得到扭转,坚决清理脱实向虚、乱加杠杆、以钱炒钱的活动,过去一段时间,特别是过去五年内,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年均增速分别为8.1%、11.4%,低于同期信贷投放和债券投资年均增速,从根本上扭转了资金的空转,流向实体经济资金大幅增加,并且中间链条也大幅压缩,融资成本也有所下降。
社会金融秩序基本实现“由乱到治”。银保监会严厉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发布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条例,深入推进P2P网贷专项整治工作,五千多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止运营。此外,常态化开展银行保险机构股权和关联交易的整治,重点打击掏空金融机构的违法股东和高管。
股债融资累计达55万亿元
李超介绍,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广度、深度显著拓展。银保监会大力健全多层次市场体系,推出新三板、科创板,设立北交所,资本市场对实体经济的适配性大幅增强,股债融资累计达到55万亿元。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李超。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资本市场正发生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市场体系包容性大幅提升,投融资功能显著增强,良性市场生态逐步形成。十年来,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38.9%,债券市场规模增长444.3%,两个市场均位居全球第二。股票市场投资者超过2亿,为服务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A股市场分化特征更加明显,各方资金更加青睐龙头股、绩优股。常态化退市机制逐步建立,退出渠道大幅顺畅。2019年到2021年强制退市家数是之前十年总和的三倍以上,“有进有出、能进能出”的良性生态加速形成。
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实体上市公司利润占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的比重由十年前的23%增长到目前的接近50%,国民经济支柱地位更加巩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总资产十年间增长5.5倍,公募基金管理规模目前为26万亿元,十年增长了8倍,行业实力大幅增强。
资本市场在支持科技创新方面有特殊的优势。在回答新京报记者提问时,李超表示,不单单是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证监会着重从全面支持科技创新的角度,更好发挥资本市场特殊的功能,目前来看,效果比较明显。如,在注册制试点过程中,科创板、创业板就做了一些安排和改革。设立北交所对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创投、私募在合理退出方面,也作出了一些制度安排。债券市场设立了创新创业债、科技创新债等品种,给予科技创新企业大力支持。具体到股票市场,设置了多元包容的发行上市条件,允许未盈利、特殊股权结构等符合相应要求的科创企业上市。实行更加灵活的股权激励机制,这些对推动和促进科创企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证券超过2万亿美元
王春英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资本项目开放稳步推进,已实现较高可兑换水平。具体看,直接投资已经实现了基本可兑换,跨境融资由市场主体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自主开展,跨境证券投资实现多渠道、多层次的双向开放,境内居民配置境外资产的渠道进一步拓宽,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显著增强,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证券超过了2万亿美元,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的权重进一步提高。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王春英。 新京报记者 陈琳 摄
外汇市场可交易货币超过40种,交易品种涵盖国际主流外汇交易产品,十八大以来交易量增长了3倍,2021年交易量达到了36.9万亿美元。
近年来,外汇储备规模保持在3万亿美元以上,今年5月底超过了3.1万亿美元,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一,是维护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重要“稳定器”和“压舱石”。
在持续深化外汇领域改革开放方面,国家外汇局着力提高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水平。稳步推进资本项目高水平开放,一方面,统筹交易环节和汇兑环节,有序推动不可兑换项目的开放,提高可兑换项目的便利化水平;有序推动债券市场对外开放,中国政府债券被纳入三大国际主流指数。另一方面,积极服务区域开放创新,推动上海建设以人民币金融资产为基础的国际金融中心,支持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自贸试验区等对外开放高地在外汇管理创新方面先行先试。
持续推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改革。坚持经常项目可兑换原则,持续深化贸易外汇管理改革,相关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缩短75%以上,人力成本减少1/3以上,优质企业贸易外汇结算实现“秒申请、分钟办”。积极服务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健康发展,支持金融机构为新业态主体提供安全、高效、低成本的跨境资金结算,在2021年共结算19亿笔。推出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等多项举措,不断提高企业外汇资金使用的便利化程度。
新京报记者 陈琳
编辑 陈静 校对 杨许丽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