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中刘丹饰演的洪七公和翁美玲饰演的黄蓉在很多观众心里是无法超越的。
赵雅芝、周润发主演的《上海滩》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盖世豪侠》中周星驰初现无厘头风格,图为他和吴孟达剧照。
TVB新剧《青春训练班》还原了艺员训练班的上课方式。
TVB助理总经理、邵氏电影执行董事及总经理乐易玲。
《万水千山总是情》主演汪明荃演唱的同名主题曲和剧中阮庭深(谢贤饰)和庄梦蝶(汪明荃饰)之间的爱恋故事,给内地观众带来视听新体验。直到40年后的今天,“莫说青山多障碍,风也急风也劲,白云过山峰也可传情……”的旋律一出,都会引来众多中年人的哼唱。
民国题材剧《上海滩》在内地的轰动更是不可复制。其以民国年间的上海为背景,描述了知识青年许文强成为上海帮会头目,与上海滩法租界大亨冯敬尧的女儿冯程程之间的爱情故事。该剧表达的家国情怀、爱恨情仇、小人物的奋斗等,与同时期内地热门电视剧《西游记》《红楼梦》《济公》的表达截然不同,这让内地观众有新鲜感。据悉,改革开放初期内地一些家庭拥有了录像机,不少录像带租赁店都会预备多套《上海滩》,但往往还是供不应求。剧中周润发饰演的许文强,一身礼帽风衣白围巾的装束令其风度翩翩,内地随之流行起女孩给男朋友织白围巾的风潮。
在古装武侠剧方面,《射雕英雄传》塑造的梦幻新奇、追求正义和民族大义的故事,让观众如痴如醉。孩子们中间流传起,“东邪西毒欧阳锋,南帝北丐洪七公,傻郭靖、俏黄蓉,蹦蹦跳跳的老顽童,美丽的公主是华筝,是华筝”的歌谣。男孩子们一边吼着“轰轰”的声效,一边比划剧中郭靖的降龙十八掌;女孩们则把纱巾披到身上,头发梳成很多小辫——这样就变成了黄蓉或者华筝;十几岁的少年更是挥舞着折扇,幻想拥有“啪嗒”一下展开的“绝技”——那是剧中欧阳克亮相的习惯动作。
成立于1967年的TVB,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发力,陆续推出脍炙人口的剧集,例如描写快意恩仇、侠胆豪情的《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射雕英雄传》《盖世豪侠》;聚焦经济腾飞、普通人奋斗现状的《义不容情》《流氓大亨》等,港剧迎来商业与艺术结合的第一个高峰,并演变为根植于香港社会的文化符号。
与此同时,上世纪80年代的内地,改革开放浪潮兴起,与香港的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日趋紧密。切割不开的血脉情缘,相同的文化脉络与价值观念,让内地开始批量引进香港优质剧集,均引发收视盛况,甚至影响了内地武侠剧、民国剧十几年的发展。港剧,成为香港回归祖国前,内地人民了解香港文化的重要窗口。
剧集拍摄
TVB给创作者充分自由
港剧在上世纪70、80年代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工业制造成本逐渐上涨,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原因,香港的经济结构逐渐走向多元化——金融、贸易和服务业有力拓展了香港的经济基础。到上世纪80年代,依托内地改革开放的春风,香港形成了更为独特的经济、文化发展格局,逐渐成长为国际上蓬勃跳动的经济生命体。
那个年代,能拼搏能吃苦的香港人大多满足了温饱需求,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TVB监制林志华(监制《少年四大名捕》《飞虎》等)回忆,上世纪70、80年代香港娱乐生活相对单一,最主要的休闲方式就是看电视。下班回家后,从快节奏的工作中短暂抽离的香港市民,习惯和家人聚在一起吃饭、看电视。相较阳春白雪,他们更喜欢娱乐自我,雅俗共赏。因此,通俗化、大众化,折射时代变迁、贴近香港现实生活的电视剧,成为当年的主流表达。
以时装剧为例。1986年独领风骚的《流氓大亨》,讲述了一对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亲兄弟,大哥志存高远,凭借努力追求警督职位;弟弟为了得到更多金钱和权力而不择手段,以此映射挣扎于社会竞争中的香港人。1989年引发收视热潮的《义不容情》,则通过讲述原本为人正直,但为了出人头地、不择手段的丁有健和丁有康两兄弟之间的恩怨情仇,来敲打那些只想“一夜暴富”的人。
古装剧亦然。金庸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鹿鼎记》等先后被改编为电视剧。1983年,刘德华、陈玉莲主演的《神雕侠侣》曾创出62点的收视率,吸引约300万香港观众收看。有学者称,在港剧的逻辑框架里,武侠世界中人物复杂的、不可预知的命运,与现实社会中香港人的生活具有共通性。例如,纷争的武林门派映射了香港社会中的残酷竞争;英雄不断奋斗的历程,又暗含了香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在TVB戏剧制作总监刘家豪(监制《盖世豪侠》《他来自江湖》《溏心风暴》等)看来,港剧之所以能在这个年代飞速发展,很重要的原因是电视台给予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可以让创作者将生活的真实与思考,充分融入作品中。《盖世豪侠》在制作前,TVB只告诉刘家豪五个字:“古装武侠剧”,就不再干涉,进而促成了周星驰以“反英雄”的、嬉笑怒骂的方式,反讽式塑造了复杂江湖中淡泊名利的英雄。剧中台词“大家坐低,饮啖茶,食个包”(大家坐下来,喝口茶,吃个包)成为一代香港年轻人的口头禅。
而在商战喜剧《他来自江湖》中,周星驰饰演的何鑫淼同样来源于生活——好吃懒做、爱贪小便宜,性格搞怪且市井,但本性并不坏,外婆也非常疼爱他。这和当时香港家庭的多子状况息息相关,街里街坊总有几个出格的孩子,但往往会得到大家的包容。
“TVB给的自由度很大,创作人和制作人都比较接地气,生活里的小细节他们都会放进去,让观众产生更大的共鸣,所以那时候港剧的社会影响力非常大。”刘家豪说。
人才涌入
招募像“选港姐一样热烈”
港剧的蓬勃发展,引得无数年轻人将之奉为职业理想,香港电视迎来了第一个人才红利期。梁家树、潘嘉德、刘家豪、梅小青、林志华、韦家辉、戚其义等知名监制均是在那个时期加入了TVB。
1988年,林志华大学毕业,很多同学受到《誓不低头》等经典港剧的影响寻求加入TVB的机会。彼时,TVB无线艺员训练班正在招募助理编导,林志华的同学帮他填了申请表,“就好像选香港小姐一样热烈。”
同年,方骏钊(监制《一屋老友记》《降魔的》等)毕业于香港理工学院设计专业,正在一家杂志社负责摄影工作。但他不甘于只拍摄平面照片,于是向TVB的影像设计岗位递交了简历,但最后却意外成为了助理编导。
据悉,TVB有非常明晰、成熟、细腻的创作架构。例如,专门负责剧本创作的部门为创作部,编剧都在这里工作;而负责制作、拍摄等执行层面的助理编导、编导等分在制作部。一部TVB剧经常是由若干个编导和若干个编剧合作拍摄,而领导他们的就是监制和编审。其中监制权力最大,有最终决定权,演员通常也是监制选的。刚进入TVB的制作新人,几乎都要从助理编导这个最基本的职位做起。方骏钊回忆,彼时TVB要求助理编导一定要大学毕业,且必须对戏剧感兴趣。“进修班有点像少林寺,一边学习,一边实践。”
当年,香港电视业人力资源不足,片场没有剧务、场记、道具等细分团队。助理编导就像是剧组的“螺丝钉”,串起了这些最基础的工作。方骏钊刚当助理编导时,每天早上7点左右出发,收集当天拍摄的剧本,并根据剧本要求出演员的通告单、布景单、服装单;协助监制安排一天的拍摄工作。林志华也回忆,助理编导最特别的是,戏拍完了以后,剪辑、音效等也要全程参与,“直到播出,我们的工作才算完成。”
当年港剧大多分为两组拍戏,一组外景,一组内景。外景从每天早7点拍到晚7点左右;内景的拍摄时间是下午4点到凌晨2点。部分演员、助理编导等在拍完外景后,还要马不停蹄转场到内景。最累的时候,方骏钊凌晨2点下班,一看时间,还有4个多小时又要出发了,在公司睡觉更是家常便饭。
“但我们那时候很年轻,所以觉得很好玩的。”方骏钊坦言,“一方面你付出多,压力大,但同时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你可以知道摄影师怎么放机位,灯光怎么弄;你要跟不同的部门沟通,就看你用不用心学。”
想要从助理编导晋升,需要经历漫长的打拼和经验积累。林志华表示,那个年代由助理编导到编导至少需要两三年;再想成为监制,则需要更长时间。林志华从助理编导到监制用了13年,潘嘉德用了14年。“但只要你有心,有能力,公司是会给你机会的,不会埋没你的才华。”林志华说。
艺人培训
强调艺德,“别谈风花雪月”
不仅创作人才大量涌入,TVB同样是演员的“黄埔军校”,旗下的无线艺员训练班走出了无数知名演员。初期的无线艺员训练班为全日制,为期一年,前半年学习幕前知识及幕后理论,包括表演、台词、舞蹈、武术、编剧理论、摄影概论等;后半年则以表演实践为主。毕业后可以签约成为TVB的正式艺员。周润发、刘德华、刘嘉玲等都曾由此开启演员生涯。后来,艺员训练班由一年缩为半年,吸纳了林峯、马国明等表演人才。
TVB助理总经理(艺员管理及发展)、邵氏电影执行董事及总经理乐易玲于2003年加入TVB,管理旗下700多名艺人。在她的回忆中,艺员训练班成材率百分之百,每年都吸引很多香港市民排队报名,多的时候可以围着TVB电视城绕两圈。
TVB在训练演员上独有一套方法。训练期间,老师们不断让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给他们做肢体语言、声音、眼神等方面的训练,教他们如何管理仪容、给自己化妆,同时他们还要学习舞蹈和一些武术技巧。最后,学员还要学会如何欣赏戏剧,读懂剧本,熟悉拍摄中的灯光和站位。参演《金宵大厦2》《青春训练班》的TVB新生代演员丁子朗回忆起自己在训练班的学习,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个老师教学员们怎么亲吻,“我觉得很好笑,亲吻也要教吗?原来在镜头里亲吻跟日常亲吻是不一样的,普通人亲吻的样子会不好看,老师要教我们怎么在电视上亲得很好看。然后就有点尴尬,因为和班上的女同学也不太熟嘛。但学会后就发现蛮实用的,因为我后来拍剧差不多每部剧都有吻戏。”
而进入剧集实践阶段,新人演员需要在不同剧组被监制、导演、副导演分别打分,“如果他们觉得这个演员演得好,或是这个演员缺了一些什么东西,有哪些缺点,他们会把这些信息反馈给我们,我们再同演员交流,进行发挥和改进。”乐易玲说。
在乐易玲看来,无线训练班最重要的课程是“演员道德”,这堂课由她亲自教。她告诉学员要准时,要熟读剧本,要知道自己在拍摄现场需要做什么,而不是等别人来通知;拍戏过程中少讲是非,别谈风花雪月。“我经常和演员讲,不要觉得自己没有对白就不需要演,其实没有对白的戏更难演。没有对白还能让观众留意到你,需要更精彩的表现。也同他们讲,你觉得很辛苦、工作压力很大,说明你的好日子就要来了,因为每个人都争着用你(演戏)。真正的辛苦是坐在板凳上等待的日子,因为不知道多久才有机会。等待的时候去想方设法充实自己,最辛苦其实都是开心的。”
黎耀祥(主演《巾帼枭雄》《大太监》等)1986年开始演戏,最多的时候一年拍了十余部戏,但都是龙套或小配角,还要每天连轴转,“香港的节奏比较快、比较紧,每天都在工作,去菜市场的时间都没有,在公司餐厅吃完饭,就拍戏,拍完回家睡觉,醒来又去拍戏。”然而黎耀祥却“乐在其中”。在他看来,TVB模式对于年轻演员来讲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在TVB拍一年,就好像在外面拍三年,特别是跑龙套的时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演员成熟,“虽然辛苦,但是值得。”
内地引进
观众获得视听新感受
1984年,中英两国政府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香港前途问题基本明朗,内地与香港在金融、旅游、房地产、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也不断加强。与此同时,内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狂热的求知欲,开始逐步引进优秀文学、影视作品。这些都促使港剧成为内地了解香港文化的重要窗口。
1983年,由丽的电视制作的《大侠霍元甲》成为内地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创下盛况空前的收视热潮。该剧描绘了清末著名武术家霍元甲在民族危亡时刻,纵横大江南北,以高超武艺屡次战胜外国武师,为国争气的故事。一时间,“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的旋律响遍内地的大街小巷,同时激发了香港和内地中华儿女共同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随后,TVB剧集《万水千山总是情》《上海滩》《射雕英雄传》《猎鹰》相继被引入内地。这些剧集的故事、主题曲、台词、装扮……被内地观众疯狂传播,一时风头无两。
据演员黎耀祥回忆,那个时期TVB制作了大量古装武侠剧,包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喜欢看TVB,其流行基础条件是地域文化隔阂少,观众都看得明白。甚至,有些武侠剧就是专门拍给香港以外的观众看的,“当时TVB真的是一个很大的生产基地,会供应全球华人剧集,观众都喜欢武侠片那种古装剧,跟香港观众喜欢的一样。”
探究港剧在内地引进剧中一枝独秀的原因,离不开中华文化渊源与国际视野的多元结合。香港与内地一母同胞的血脉,相同的历史积淀,共同的价值标准,令其文化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必然衍生于中华传统文化,对内地具有文化亲和力。同时,由于海外贸易的特殊地理位置,港剧深受好莱坞影视的影响,情节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三分钟一个小高潮,十分钟一个大高潮的设定,给内地观众带来了新鲜感。对于当时的内地影视产业来说,港剧是前卫的、值得借鉴的。据《当代电视》1987年报道,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曾应邀派代表团赴港进行为期五天的访问,参观了“亚视”的拍摄现场,以及TVB规模最大、设备最完善的清水湾拍摄场地,从中学习现代化设备给电视节目拍摄带来的便利条件和富有成效的科学管理方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