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肺炎感染病例不断在全球扩散,新冠疫苗和新冠治疗药物再次受到广泛关注。目前,中和抗体、小分子药物和疫苗三位一体,相互配合以应对疫情。近几天,中和抗体临床落地进展加速。
7月7日,腾盛博药及其旗下控股公司腾盛华创医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宣布,其长效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中国商业化上市。腾盛博药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于2021年12月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上市批准,此次腾盛博药首批抗体药物实现商业放行,也标志着这一联合疗法正式开启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
而在前一天,阿斯利康中和抗体Evusheld(AZD7442、恩适得)成功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通过特殊进口审批,用于成人和青少年(年龄≥12岁且体重≥40kg)的新冠病毒暴露前预防。Evusheld是由两种长效单克隆抗体组合,2021年12月8日获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紧急使用授权,用于因疾病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中度至重度免疫受损的成人和青少年(12岁及以上,体重40公斤或以上),以及不宜接受新冠肺炎疫苗或对新冠疫苗免疫应答不足的人群的暴露前预防。
全球对现有新冠中和抗体药物的有效性尤为关注,特别是当前全球新增感染者数量仍处于高位,波及范围仍在扩大。中和抗体能否应对新冠疫情,能否大规模实现市场应用,依旧成为业内聚焦的重点话题。
对此,有证券机构研究所负责人、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强调,中和抗体价格贵,未来出路就是重症病人急救,并且该类药物使用起来较为不便。在应对变异株的同时,关注提高技术壁垒、产能、商业化布局等问题,将成为各家中和抗体在研企业未来竞争的主要方向。
“新冠特效药的市场前景并不在于其能治疗多少重症患者,如果仅仅在重症患者治疗上有效,药物的市场前景反而不大。相反,新冠特效药的最大看点是在轻症患者的治疗上,尤其是能否走OTC渠道。”该分析师强调,药物最好的销量是需要看家中药箱是否有一定的存量,绝大多数能够存放在家庭药箱的药物都是常用药,是市场大品种,这也意味着背后市场销量可观。很显然,中和抗体不具备这样的特质。
两款中和抗体接连落地应用
腾盛博药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主要用于治疗轻型和普通型且伴有进展为重型(包括住院或死亡)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其中青少年(12-17岁,体重≥40kg)适应症人群为附条件批准。该联合疗法于2022年3月获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2022年3月21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当前疫情防控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新增药品,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参照《国家医疗保障局财政部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的通知》(国医保电〔2020〕5号)相关要求,将其临时性纳入本省份医保基金支付范围。自2022年3月22日起,多个省市医疗保障局陆续执行了该通知的指示,将安巴韦单抗和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纳入本地医保基金支付范围。
在此次腾盛博药中和抗体落地应用之际,阿斯利康中和抗体Evusheld落地海南博鳌也标志着该药成为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可以用于新冠病毒感染预防的药物,在中国大陆的首次先行先试准入。
PROVENT III期暴露前预防试验详细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阿斯利康Evusheld使新冠有症状感染风险降低了77%(初步分析)和83%(6个月随访分析)。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Evusheld组受试者没有出现新冠严重症状或相关死亡病例。超过75%的PROVENT受试者,包括免疫力较低和可能对疫苗接种免疫反应不足的人群,在基线时存在合并症,感染新冠病毒后重症风险增加。另外,药代动力学数据显示,Evusheld浓度在给药后6个月内在血清中保持高水平,表明单剂量Evusheld可以对新冠病毒提供至少6个月的免疫保护。
在Evusheld落地后,瑞康医药(002589)投资者关系部门相关人士也透露,公司与阿斯利康长期合作,应该可以拿到 Evusheld 中国大陆代理,但公司应不是唯一代理商,预计阿斯利康会找几家代理商。该消息也使得瑞康医药在7月6日午后封上涨停板至收盘,在7月7日,瑞康医药开盘涨停,报4.71元,市值70.87亿元。
目前,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的批复》,可在博鳌乐城先行区使用,新药现已落地瑞金海南医院和博鳌超级医院,Evusheld需一次性在两个不同部位进行肌肉注射,注射后应住院观察一晚。市场消息称,该药物尚不能使用医保结算,两针价格为13300元。
至于腾盛博药的中和抗体市场定价,此前有传言称一剂价格要8000元,不过研发药物的腾盛博药已经否认这一价格。对于最终定价,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求证其内部人士也尚未得到回复。
谈及中和抗体定价背后的市场潜力,有企业高管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在新冠治疗药物的选择上,口服小分子药物服用方便,一旦免疫壁垒被突破以后,这类药物也具有便捷性的优势,但是不排除有部分免疫缺陷人群需要用新冠中和抗体来治疗。尽管抗体药物成本较高,定价会比疫苗和口服小分子药高,但对具备预防效果的中和抗体药物市场前景依旧看好。不过,如果中和抗体药物只聚焦重症市场,空间不免有些狭窄。
华兴证券研究所负责人、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赵冰博士也曾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仅仅将中和抗体用于新冠肺炎治疗,我国的市场并不大,而中和抗体能用于预防,效果不比疫苗差,但是价格相对而言会较为昂贵。“但实际上,不少中和抗体在研企业也正在进行有关中和抗体用于预防的研究。如果这一研究能够成功,中和抗体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赵冰博士称。
中和抗体能否应对疫情挑战?
据Antibody Therapeutics数据库统计,截至目前,全球共有上百个靶向新冠病毒S蛋白的中和抗体项目,其中至少有20个在研项目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
此外,算上腾盛博药和阿斯利康新冠中和抗体,包括再生元的casirivimab/imdevimab联合疗法、礼来/君实生物合作开发的etesevimab/bamlanivimab联合疗法、葛兰素史克与Vir Biotechnology合作研发的Sotrovimab,全球已有5款中和抗体或组合疗法获得紧急使用授权,
作为新冠治疗的特效药,中和抗体药物也吸引了国内药企争相布局。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目前国内获批进入临床研究阶段的新冠中和抗体药物超过10款,包括君实生物的JS016和JS026、丹序生物/百济神州联合开发的DXP-604和DXP-593、迈威生物MW33、神州细胞SCTA01、绿叶制药LY-CovMab、复宏汉霖HLX70、济民可信JMB2002、和铂医药47D11等。
其中,君实生物的JS016(通用名:埃特司韦单抗,etesevimab或LY-CoV016)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最早参与全球抗疫的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与礼来巴尼韦单抗(bamlanivimab,LY-CoV555)组成的双抗体疗法已获得全球四大洲超过15个国家和地区的紧急使用授权,是全球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可在全年龄段人群中用于预防和治疗的中和抗体疗法,包括12岁以下的儿童和婴儿。
不过,在多家药企争相布局该市场之际,此前也不断有研究结果显示,多款抗体药物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无效。例如,由于新冠疫情来势汹汹,病毒不断变异,在已上市的几款药物中,罗氏&再生元的REGEN-COV(casirivimab+imdevimab) 以及礼来的Bamlanvimab+etesevimab对奥密克戎变异株无效,因此FDA于2022年1月24日修订对这两种新冠中和抗体的紧急使用权,限制其在美国范围内使用,并将这些抗体的使用限制于那些感染或暴露于对这些治疗敏感的新冠病毒变种的患者。
此外,在今年3月,葛兰素史克(GSK)与合作伙伴VIR Biotechnology也联合宣布,美国FDA已修订了单抗药物sotrovimab的紧急使用授权(EUA)情况说明书(Fact Sheet)。FDA已经确定,基于所有可用证据,包括VIR产生的新的活病毒数据,sotrovimab 500mg剂量不太可能对奥密克戎BA.2(Omicron BA.2)变异株有效。基于此,葛兰素史克与VIR正在准备一套数据以支持更高剂量sotrovimab用于奥密克戎BA.2变异株,并将与世界各地的监管和医疗机构分享这些数据以供讨论。而在此前,诸多业内人士认为,GSK的中和抗体是最被看好的产品之一。
有业内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称,中和抗体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刺突蛋白跟其受体ACE2的结合或者阻断刺突蛋白的构象变化来抑制病毒的入侵,而奥密克戎突变株在病毒刺突蛋白上存在大量突变。基于已发表的文献和新冠S蛋白和不同中和抗体的结构,其中的一些突变可能会对相当一部分中和抗体药物的治疗效果带来影响,但具体到某个抗体的影响程度,还需要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尽管中和抗体领域有争议,但济民可信大分子总经理王学萍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和抗体兼具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与疫苗相比,中和抗体不仅可用于治疗受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也可用于预防性疗法,给易感染人群提供被动免疫能力。同时,中和抗体起效快,在接受注射后能够立即生效,却对于不能对疫苗产生足够免疫应答(如老年人和免疫系统受到抑制的患者)同样有效,特异性强,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具备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好、安全性高、作用机制明确、便于大规模生产、可同时用于预防和治疗等优点,目前已经在许多病毒、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取得积极效果。”王学萍说道。
针对中和抗体的市场表现,兴业证券(601377)分析报告分析称,2021年末,预计中和抗体的市场空间可达68.7亿-146.4亿美元。其中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空间更大,达到54.3亿-110.4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市场规模约14.4亿-36亿美元。另一方面,中和抗体用于患者治疗的市场空间更大,约62.4亿-132亿美元;用于高风险人群预防时,因为价格高、预防时间短等劣势,疫苗研发成功后很容易被替代,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或将不超过10亿美元。
(作者:季媛媛 编辑:包芳鸣)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