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午,应急管理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上半年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形势。据介绍,2022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地质灾害为主,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3914.3万人次受灾;此外,上半年住建领域非法违法建设问题突出,地下施工作业、燃气爆炸事故多发。
同时,针对国家减灾委近日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相关负责人回答了新京报记者的提问。针对我国一些城市在防灾减灾领域存在诸多短板的问题,《规划》突出应急准备、避灾避险等方面,建立健全责任人“叫应”等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衔接联动机制,必要时采取停工、停学等措施,避免发生群死群伤事件。
灾害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明显,南方灾情重于北方
应急管理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宣传司司长申展利介绍,2022年上半年,我国自然灾害以洪涝、风雹、地质灾害为主,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3914.3万人次受灾,因灾死亡失踪178人,紧急转移安置128.2万人次,倒塌房屋1.8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3618.9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888.1亿元。
申展利介绍,上半年,我国灾害阶段性区域性特征明显,1-4月份,全国灾害形势较为平稳,5-6月份洪涝灾害较为严重,总体上南方灾情重于北方。全国降雨量较常年同期偏多,超警河流多,珠江流域汛情重,南方多地出现城乡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给农业、工矿商贸、基础设施等造成较大损失。
此外,全国共出现19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少于近5年同期均值,风雹灾害点多面广,局地雷击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华南、华北、西北等地发生阶段性旱情,给局地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住建领域非法违法建设问题突出,燃气爆炸事故多发
申展利介绍,上半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11076起、死亡8870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呈现“三个下降”的特点,即生产安全事故总量、重大事故、较大事故同比下降。但部分地区和行业领域事故多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从地域看,新疆、西藏、重庆、甘肃、青海、辽宁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双上升’,贵州、辽宁、湖南发生重特大事故。”申展利说。
从行业领域看,上半年住建领域非法违法建设问题突出,发生了贵州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金海湖新区项目工地“1·3”重大滑坡事故和湖南长沙市望城区“4·29”特别重大居民自建房倒塌事故,地下施工作业、燃气爆炸事故多发。矿山领域事故下降,但非法违法开采问题突出,特别是发生了造成14人死亡的贵州黔西南州三河顺勋煤矿“2·25”重大顶板事故和造成8人死亡、13人受伤的贵阳市清镇市利民煤矿“3·2”瓦斯超限较大事故,影响极为恶劣。
此外,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事故上升,产业转移项目和老旧装置屡屡发生事故,一些化工企业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动火作业和检维修等环节安全风险突出。交通运输业事故多发,民航铁路、水上交通和渔业船舶安全风险突出,道路运输发生多起10人以上的重大涉险事故。一些工贸企业火灾事故多发,经营性小场所“小火亡人”风险较大。
“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形势复杂严峻,北方进入主雨季
当前正是“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应急管理部应急指挥专员张家团介绍,“七下八上”一般是指每年的7月下半月到8月上半月一个月左右的时间。
“这个时期,西太平洋(601099)副热带高压往往会被抬到最高的位置,我国的北方就会进入主雨季,南方像华南、东南沿海可能就要进入台风活跃期,这个时段经常会发生大范围的强降雨过程,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特别是北方地区,这个问题尤为突出,如去年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2016年河北邢台特大暴雨灾害。所以,这个时期是我国洪涝灾害风险最为突出的阶段。”张家团表示。
根据预测,今年“七下八上”期间,我国主雨区在北方,松花江、淮河等流域可能发生比较严重的汛情,海河,包括辽河、黄河下游,以及珠江流域西部可能发生局地洪涝灾害。另外,江南、华南以及西北部分地方降水偏少,华东、华中一些地方可能会出现夏旱;登陆台风可能有1-2个,路径以西行为主。总体来看“七下八上”,今年防汛抗旱的形势比较复杂严峻。
张家团介绍,国家防总办公室、应急管理部进一步督促各地落实防汛救灾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将责任层层压实到基层最末端。特别是督促各级包保责任人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做好隐患排查、抢险救援、群众转移、救灾救助等工作。落实直达基层责任人的临灾“叫应”机制,强化预警和应急响应联动,做到应急响应启动关口前移。
同时,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夏伏旱”,及时研判旱灾风险,细化抗旱预案,督促各地加强水资源管理和科学调配。对旱区饮水困难情况要逐户排查,提前落实抗旱队伍装备,确保饮水安全。
“十四五”时期暴雨预报预警准确率达到90%
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对近日国家减灾委印发的《“十四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内容进行了解读。
应急管理部监测减灾司司长陈胜介绍,《规划》总体目标锚定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阶段到2025年,基本建立统筹高效、职责明确、防治结合、社会参与、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第二阶段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和防治能力现代化,重特大灾害防范应对更加有力有序有效。
《规划》要求,建成国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基础数据库,编制综合风险图和防治区划图,预警信息发布公众覆盖率将达到90%,年均每百万人口因灾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在1.5万以内,力求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风险。
“《规划》要求,围绕高效救灾救助,增设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预警与应急响应联动,灾害发生10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救助。此外,广泛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教,全国城乡每个村(社区)至少有1名灾害信息员。”陈胜说。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副司长邓世忠介绍,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及衍生灾害占自然灾害的70%以上,气象防灾减灾是自然灾害防御的重点。
“十四五”时期,气象部门将基本建成无缝隙全覆盖的智能预报体系,暴雨预报预警准确率达到90%,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超过45分钟。加强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实现预警信息5分钟内到达各级防灾减灾责任人,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应急管理部答新京报
《规划》突出避灾避险,必要时采取停工、停学等措施
会上,新京报记者提问,针对在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等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中暴露的不足,《规划》做了哪些专门的安排和部署。
陈胜介绍,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灾害多发频发,在重特大自然灾害防范应对实践中,暴露了我国一些城市在防灾减灾领域存在诸多短板和不足。
为此,《规划》提出,突出应急准备,强化大灾防范应对能力建设。修订完善断路、断电、断网等极端情况下应急预案,加强关键救援力量预置、物资装备调运、灾后救助恢复等全方位准备。突出风险区划,强化各类灾害源头管控。将安全和韧性、灾害风险评估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要求,编制修订灾害风险图和综合防治区划图,科学划定灾害风险区和控制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合理规划建设布局。
同时,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自然灾害设防水平。结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跟进部署监测预警、抢险救援、综合保障等3个方面9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防灾减灾工程项目。突出避灾避险,强化预警和响应衔接联动。制订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等标准规范,建立健全责任人“叫应”等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衔接联动机制,强化社会面管控措施落实,必要时采取停工、停学、停业、停运、停止集会、交通管控等刚性措施,避免发生群死群伤事件。
此外,突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参与防灾减灾良好氛围。在防灾减灾科普宣教体系建设上下功夫,培养一批国家和省级防灾减灾宣传骨干力量,开发一批重大灾害事件案例库,打造一批线上线下培训精品课程,建设一批防灾减灾研究交流基地,以加大典型案例解读和警示教育,提高干部群众风险意识和应急处突能力。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实习生 陈宇珂
编辑 刘茜贤 校对 陈荻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