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信研究解读2022年7月28日政治局会议:政策积极作为 经济稳中求进

2022-07-29 18:32:11 明察宏观 微信号 

全文共6967字,阅读大约需要14分钟

文 财信研究院 宏观团队

伍超明  胡文艳 李沫

事件: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28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见表1)。针对本次会议透露出经济和政策变化,我们的解读如下。

正文

一、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从中长期国际宏观环境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7月26日至27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从短期全球经济环境看,“前景趋于暗淡,不确定性上升”(7月IMF《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从短期国内经济环境看,国内需求不足,局部风险暴露。

(一)全球经济前景趋于暗淡,不确定性上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7月份发布的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指出,受疫情、乌克兰战争溢出效应和全球融资环境收紧的综合影响,2022 年经济形势愈发暗淡,相关风险开始显现。基于基线情境,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从去年的6.1%放缓至3.2%,明年将放缓至2.9%,较4月份分别下调0.4和0.7个百分点;同时上调通胀水平,预计今年发达经济体、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将分别达到6.6%、9.5%,二者上调幅度分别达到0.9和0.8个百分点;滞涨风险特征明显。

但针对复杂的国际环境,IMF分析了四种可能发生的下行风险所带来的影响:(1)各方针对俄罗斯入侵乌克兰采取日益严厉的制裁措施,导致2022年下半年起俄罗斯石油出口较基线预测进一步下降30%;(2)2022年底,俄罗斯对欧天然气出口下降到零;(3)通胀预期在更长时间居高不下;(4)政策制定者的抗通胀措施和投资者的担忧导致融资环境收紧,从而推升主权和企业的风险溢价和期限溢价。如果上述情境发生,那么全球范围内将出现更大幅度的产出下降和通胀上升。相比基线预测,2022年和2023年的全球增速将分别下降约0.6和0.9个百分点(见图1),降至2.6%和2.0%。如此低的增速过去很少发生,1970 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速低于2%的情况只出现过五次。全球石油供应量减少将导致油价上涨约30%,天然气价格将上涨近200%。欧洲受到的影响尤其大,欧盟2023年经济增速将比基线低1.3个百分点,意味着该地区几乎将出现零增长。

(二)国内需求不足,局部风险暴露

一是消费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拖累。受疫情对居民收入、消费意愿和未来预期的影响,今年1-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0.7%,与疫情前8%的增速相差甚大。根据2021年数据,消费对GDP的贡献率达到65.4%,因此当前消费需求低迷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预计在当前政策力度下,全年社零约增长0-2%。

二是房地产投资负增长及其相关风险的暴露。1-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4%,降幅较1-5月扩大1.4个百分点,虽然部分先行指标触底反弹上升,但降幅均较大,预示房地产投资短期不会改变负增长态势,反弹力量也将较弱。根据我们的测算,房地产市场本身及与其相关行业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近30%,因此稳定房地产市场对稳定需求和经济增长,意义较大。除了经济增长外,与房地产市场相关的还有风险问题,即房地产市场本身的风险,以及与其关联紧密的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如房地产开发企业违约、购房者断贷、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锐减等(见图2),这些风险或将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坚持稳中求进,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在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后,对于下半年经济工作思路,会议提出要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三大要求,保持下半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一)坚持稳中求进,不搞强刺激

会议一如既往地强调要稳中求进,这意味着要同步实现两方面的目标:一方面要避免短期经济增长失速,要运行在合理区间,毕竟“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另一方面高质量发展是长期目标和方向,经济结构要调整,增长动能要转换。因此,只要短期经济没有失速风险,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可期,那么政策层面的强刺激尤其是西方式的大水漫灌就不会出现。这预示下半年货币和财政政策将延续上半年趋势,没有突变性或转折性变化。

(二)下半年保持经济运行在5-6%的合理区间,淡化全年增速目标

对于下半年经济增长,会议要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释放了三个方面的信号:一是要在内涵上注意合理区间的变化,不仅仅指经济增速,还包括就业的稳定增长。“就业稳是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重要标志”,会议提出下半年要“着力稳就业”,在政策逻辑上与运行在合理区间是一致的,稳就业是下半年工作重点,会议也要求“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二是在时间上是要求下半年而不是全年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上半年我国GDP增长2.5%,在当前政策力度下全年经济增长达到5-6%的可能性很小,因此下半年GDP增长5-6%才是会议的要求。三是淡化全年增速目标,不去实现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三)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力争实现最好结果

会议在“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后面,增加了“力争实现最好结果”的表述,体现了“一底线一要求”。“一底线”,即下半年5-6%的合理区间增速或是硬性约束。“一要求”,这是对各地区各部门提出来的。会议要求“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其中“经济大省要勇挑大梁,有条件的省份要力争完成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因此,尽管中央淡化了全年经济增长目标,但并不意味着对各省市没有要求和考核约束。

(四)着力稳就业稳物价

当前稳就业压力主要体现在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6月份数据显示,16-24岁失业率达到19.3%(见图3),创有统计记录以来的新高,部分原因与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及接触性服务行业景气度转差有关。物价方面,未来面临四方面的上行压力:一是海外输入性通胀压力增加,能源和粮食等不可或缺的民生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已对国内价格传导并将持续;二是“猪周期”进入上行阶段,猪肉价格上涨将推动CPI上行,预计猪价对下半年CPI的拉动将较上半年高出1个百分点;三是服务需求恢复导致服务价格上涨,推高CPI中枢;四是前期PPI上涨向CPI的传导或将持续,推高日用品等商品价格。

三、如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一)坚持“动态清零”,该管的要坚决管住

对于疫情防控政策,会议延续4月份政治局会议的定调,“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不变。同时,针对近期市场上质疑中国严格防疫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主张与疫情共存的论调,会议明确提出“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要综合看、系统看、长远看,特别是要从政治上看、算政治账”。其中原因有二:一是动态清零政策是由我党坚持“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性质宗旨决定的,判断防疫成效首先要算生命大帐,我国人口基数大,60岁以上老龄人口达2.67亿人,如果搞“集体免疫”、“躺平”之类的防控政策,后果不堪设想。二是一时的“管”是为了更好的“放”,从中国战疫实践看,2020年至今,无论从GDP增速还是通胀率看,中国均在全球保持着领先地位,如果算总账、长远帐,动态清零政策依旧最经济、效果最好。

坚持动态清零,意味着疫情仍是制约经济恢复的关键因素,预计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速一定程度上仍会受到疫情拖累。如根据历史经验,每一轮全球疫情爆发后,中国均会出现疫情反弹(见图4),当前全球正经历第五轮疫情大爆发,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内大概率仍会有零散疫情发生,封控措施不可避免会带来短期经济冲击。

(二)保证重点功能有序运转,该保的要坚决保住

“动态清零”政策需要坚持科学精准防控,吸取以往防疫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不断优化防疫方式、提高防控能力,防止层层加码“一刀切”。因此会议明确提出在防疫的同时,要“保证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功能有序运转,该保的要坚决保住”,避免出现4月份部分地区疫情大规模爆发导致的全国物流不畅、经济停摆。

四、宏观政策:积极作为扩大需求,基建是主要抓手

面对当前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不足的核心矛盾,会议明确提出下半年“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从政策着力点上看,财政使用专项债务限额“加量”、货币配合准财政增加信用支持,共同指向基建投资,成为弥补消费、地产、出口等社会需求不足的主要抓手。

(一)财政政策:1.5万亿专项债务限额增量工具出台

弥补社会需求不足,财政将继续担当主纲,在加快使用已发行专项债券的同时,用好用足剩余专项债务限额成为下半年最主要的增量政策工具。

一是加快使用专项债资金,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截止6月底,项目建设专项债券累计发行约3.4万亿元,已完成“6月底前基本发行完毕”的政策要求。但受制于部分项目资本金不足、第二批专项债额度集中于5、6月发行等因素,部分专项债券资金还有待使用到位。因此,会议继续强调“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推动存量政策加快落地显效。

二是1.5万亿元专项债务限额成主要增量政策。上半年财政运行呈现出明显的“减收、增支”特征,如1-6月份财政两本账收入增速低于支出增速25个百分点以上(见图5),财政收支缺口较大,若无增量政策补充资金来源,财政不仅无法弥补社会需求的不足,反而有可能会对总需求形成拖累。因此会议明确提出“用足用好专项债务限额”作为下半年主要增量政策工具,带来增量资金上限规模约为1.5万亿元(2021年末地方专项债务限额-余额规模,见图6)。此外,与发行特别国债、提前下达专项债额度相比、使用地方债务限额不需要经过人大特殊审批,政策从出台到使用时滞相对较短。但各地可使用限额分布不均,发达地区空间大、欠发达地区空间相对小,北京、上海、江苏等前五大省份占比约4成(见图7)。考虑到实际操作过程中跨省调剂仍面临一些障碍,具体政策效果仍有待观察。

(二)货币政策:加大信贷支持,配合财政发力扩基建

积极作为扩大需求,货币政策将配合财政和准财政发力为主,预计货币政策总基调维持“稳健偏松”,着力点在于量上加大信贷支持,短期内降息概率进一步下降。

一是配合准财政发力扩基建是重要抓手。会议提出“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分别对应6月份国常会部署的政策行新增8000亿信贷额度和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均为强调存量政策的落实,并非新的增量政策。其中,3000亿政策性金融工具主要用来补充重大基建项目资本金,根据基建领域20%左右的项目资本金要求,我们估算该政策可撬动的资金规模有望超万亿元。此外,推动上述两项政策工具落地,还有利于在不超发货币条件下,引导金融机构为基建领域发放中长期低成本配套贷款,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

二是下半年流动性仍将合理充裕,着力加大企业为主的信贷支持。当前经济运行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下半年央行参照2020年同期主动收紧货币的概率不大,流动性有望继续保持合理充裕。但政策的重心将逐步由“宽货币”转向“宽信用”,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支持。具体看,三大抓手有望齐发力:1)配合增量财政和准财政政策发力,提供配套基建信贷资金;2)再贷款等结构性政策工具继续做加法、加快使用,重点支持智能低碳、小微企业和经济薄弱领域;3)因城施策适当打开一些政策工具箱,稳住房地产融资需求。

三是预计短期降息概率进一步下降。货币政策方面,会议主要着重在量上提供信贷支持,价格方面并未提及,预计在海外主要经济体连续加息导致中美基准利率倒挂、国内CPI上行压力加大的制约下,短期内降息并非货币政策的优先选项。下半年,通过稳定银行负债成本和释放改革红利给实体企业让利,仍是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的主要方式。若房地产恢复持续不及预期,不排除再度调降5年期LPR利率的可能性。

(三)产业链供应链:提高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

当前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面临两方面的挑战或压力:一是逆全球化、地缘关系紧张等导致的全球性脱钩断链风险。IMF多次警示乌克兰战争将导致世界经济分裂为具有不同技术标准、跨境支付体系和储备货币的地缘政治集团。当前我国已深度融入全球,国内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相互交融、不可分割。二是疫情对国内物流畅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构成冲击,要尽量避免这种短期“休克性”影响长期化、趋势化,保护“链”上企业不掉链,维护国内产业链的完整性、稳固性。

基于上述两方面因素,会议要求“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国际竞争力,畅通交通物流,优化国内产业链布局”,以实现稳链强链优链,发挥三方面的作用:一是有利于有效应对脱钩断链风险,提高中国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能力;二是为扩大国内需求提供稳定可靠的供给保障;三是构建和完善大国内循环供给保障体系。

五、发展要安全: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

基于“世界动荡和变革两种趋势持续演进,发展和安全两大赤字不断凸显”,会议延续4月份政治局会议“发展要安全”的工作思路,提出“全方位守住安全底线”,表明国家愈发重视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具体看,重点要守住粮食能源、房地产、金融市场等三条安全底线。

(一)强化粮食能源安全

受新冠疫情和俄乌战争持续冲击商品供给的影响,去年以来以能源和粮食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如6月末CRB综合现货指数较2019年末上涨约50%,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会议继续强调要强化粮食能源安全保障。

粮食方面,由于我国三大主粮进口依赖度较低,国际粮价上涨对国内的直接冲击有限。但俄乌冲突导致化肥、能源等种植成本价格大幅攀升,成本渠道带来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不容小觑;加上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导致粮食减产,保障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松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能源方面,既要继续推进传统能源的保供稳价政策,稳定供给缓解中下游企业成本压力,更要加快推动能源体系的结构转型,因此会议提出“加大力度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化体系”。建设新能源供给消化体系,短期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以工代赈稳定就业,中长期更有利于促进高质量发展和30·60目标的实现,强化我国光伏、风电、储能等新型电力系统在全球的领先优势。

(二)稳定房地产

202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市场持续大幅下行,截止目前触底回暖信号并不明朗,加之近期部分城市断供停贷事件发酵,会议新增“要稳定房地产市场”表述。其中含义有三:

一是继续保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定力,以稳为主,不再走刺激地产稳增长的老路。二是稳定房地产市场需求端,“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预计除一线城市外,更多销售疲弱的二三四线城市在首套房贷利率、限购标准、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大放松力度仍然可期,且不排除未来会有新的金融创新工具出台稳定房地产市场。三是稳定房地产市场供给端是当务之急,要“压实地方政府责任,保交楼、稳民生”。一方面,近期暴露的期房停贷等风险事件若不及时妥善处理、切断传染链条,容易进一步蔓延扩散,向财政风险、金融风险传导,也会影响到房地产市场预期的扭转;另一方面,2016年以来国内期房销售面积持续高于竣工面积,造成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保交楼的压力均较大(见图8),需要政策加大支持力度,预计竣工投资将在稳定房地产投资中起到引领支撑作用。

(三)化解局部性金融风险

一是会议强调“要保持金融市场总体稳定”。原因有二:一方面,上半年资本市场的巨幅波动不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应警惕上述风险再度重演;同时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未来海外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对国内的负面溢出效应亦值得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在国内高质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关口,资本市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国家对于推动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稳定金融市场预期的重视程度也趋于提高。

二是高度重视村镇银行等区域性金融风险。针对近期河南村镇银行风险事件的持续发酵,会议提出要“妥善化解一些地方村镇银行风险”,重点在于稳定市场预期,保证区域金融稳定。根据央行金融机构评级结果,2021年高风险村镇银行数量达103家,资产占本类型机构的比重为7%,后者衡量的风险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金融机构,监管层需提前布局谋划化解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平台经济: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案例

对于平台经济,会议提出“要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完成平台经济专项整改”、“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透露的信号主要有三点:一是互联网监管进入规范化常态化阶段。2020年底以来,互联网监管政策经历了“强化监管→为资本设置‘红绿灯’→出台支持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推动平台经济规范健康持续发展”的过程(见图10),本次会议定调显示出平台经济由强监管阶段步入规范发展阶段。二是推进措施方面,会议强调先推出“绿灯”案例而非设置“红灯”,体现出政策对平台经济的有序引导和呵护,先明确可以做的行为,有利于稳定平台企业预期,发挥好平台经济创造就业、促进消费的作用。三是推动平台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打造大国核心竞争力。如2020年6月末,美国、中国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数量排名全球前二名,但从新增数量看,受贸易摩擦和强监管影响,2018年以来中美差距已经显著拉大(见图9),亟待政策加大支持力度。

免 责 声 明|

本微信号引用、摘录或转载来自第三方的文章时,并不表明这些内容代表本人观点,其目的只是供访问者交流与参考。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微信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阅读者的一切商业决策不应将本微信号内容为投资决策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微信号所涉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微信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间接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本微信号涉及的本人所有表述是基于本人的知识和经验客观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见,投资者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对任何基于偏见角度理解本微信号内容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微信号内容(除引用、摘录或转载来自第三方的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表、引用或传播。

本人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明察宏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