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福州:千园之城擦亮“青绿”底色 “有福之州”激扬海滨山水

2022-07-29 19:45:51 和讯  央广网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唤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国之大者”,踔厉奋发,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在中华大地不断涌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变为现实。为立体展现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央广网特别策划推出《大时代》系列主题报道,邀您和我们一起走进城市深处,感受十年巨变,看各地不负伟大时代、筑梦追梦绘就的壮美画卷。

央广网福州7月28日消息 “碧波映城,城托青山;人在城中,城在画里”。当下福州,尽显生态之美、发展之美。

“七溜八溜不离福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福州市考察期间,殷切寄语当地干部群众:“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态条件得天独厚,希望继续把这座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好山好水,孕育幸福之城。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市持之以恒治水护水,努力护好城市山水格局。十年间,福州经纬持续扩展,城市格局悄然变化,幸福指数持续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点:2021年,福州GDP较2011年实现近3倍增长,跃居福建第一;福州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92.32%,获评中国十大“大美之城”。

福州,全国最绿城市之一,鸟瞰西湖,宛如翡翠(央广网发 石磊磊 摄)

仲夏时节,央广网记者走进福州,感受这座城市的十年蝶变。

把“满城绿荫”种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福州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来自湖北的陈大爷年轻时来榕创业,如今一家三代已经定居福州,含饴弄孙的陈大爷满眼都是福州的好。

福州市拥有58座山体、156条内河,是一座山水城市、“千园之城”。为让“绿水青山”更多地造福人民群众,近年来,福州依山傍水建设了数百公里长的城市绿道,这些被称之为“福道”的城市休闲步行绿道,串起一座座山峰、连起一条条河流,将山道、水道、巷道相互串联,市民漫步其间即可“看山、望水、走巷、忆乡愁”,畅游整个福州城,让“有福之州”的人们生活在实实在在的绿水青山之中。

福山郊野公园是深受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点(央广网记者 童正忠 摄)

位于福州鼓楼区西部的福山郊野公园“福道”,依山傍水蜿蜒盘旋20公里,串联起大腹山、五凤山、科蹄山3座山和36个重要景观。公园的设计既保护了原生态自然植被,也保留了山林乡野风貌。市民沿起伏曲直的“福道”或登高览城,或沐浴山林,自得其乐。

夏日午后,市民郭先生漫步在“福道”上甚感惬意,是因为这座公园有了智慧化低碳互动活动:只要游客在公园智慧大屏前注册,即可享用园区内智能座椅上的无线充电、网络、音响等功能,甚至能兑换礼品、认种树木。

“这是公园智慧化建设给大家带来的新福利。”福山郊野公园服务中心主任李滨介绍说,2021年,福山郊野公园完善智慧步道等设施建设,推出“数字+金融+生态”理念,既提升园区固碳能力,又引导市民参与绿色生活,目前注册打卡人数接近10万。

福州有2200多年建城史,青山绕城、河网纵横,公园星罗棋布,不仅有40多个综合性公园,还有1500个街头公园、串珠公园,妥妥一座推窗见绿、出门见园、行路见荫的“千园之城”。福州人形象地称自己“出行300米见绿(地)、500米进(公)园、5公里即可达森林公园”。

福州三坊七巷的古厝有温度、有故事,南后街牌坊已成古城地标(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千园之城”是福州市民家门口的生态福利。“这些年,我们实实在在干的事,就是把‘有福之州’的‘山水福’‘生态福’送到老百姓身边。”福州市园林中心基建处处长王永强告诉记者,福州努力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打造绿色幸福家园,不断厚植城市生态底色,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同时,结合城市智能管理,打造智慧公园,扩展公园休闲消费业态,办好大众茶馆,实现从“赏园”到“享园”,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健身、观景两相宜,福州金山公园里悠然自乐的市民(央广网发 郑祖植 摄)

福州十年“筑绿”,铺就了全域绿道网络:131公里长的山地步道与501.7公里滨水绿道、200多条传统老街巷紧密相接,379个串珠公园、1000多个街头公园举步可达,一条条“福道”融进了城市肌理,串起了市民幸福生活;福州十年建园,把“满城绿荫”种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

“绿色,已成为这座山水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安宁的最美底色。”王永强说。

“治河护水”再现万鸟翔集鱼翔浅底

山是福州的脊,水是福州的魂。

福州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各城区规划河道共139条。曾经有一段时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加快,城市基础设施跟不上,福州城区内涝、水体黑臭现象较为严重。

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和福建工作时,开展源头治理、生态引水、内河立法及西湖综合整治系列行动,福州水系治理擂响战鼓。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将黑臭水体治理、内涝治理、污染源治理、水系周边环境整治、水系联排联调统筹考虑,环环相扣、同步实施。

“现在河清水畅、花花绿绿,生态变好了,楼变高了,整个福州气质都变了。”66岁的闽都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林山是福州美丽“蜕变”的见证者。他说,十多年前,闽江两岸很多是棚户区、旧屋区、老屋区等,现在,南北江滨公园绵延数十里,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海峡金融商务区恰似福州CBD双引擎,福州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了。

福州创新内河治理模式,利用河道网络串起一个个绿地公园(央广网发 福州园林供图)

“让河道‘长得出水草、藏得住鱼虾’成为常态,这是我们治水的初衷。”福州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市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主任高尚说,福州在全国率先组建城区水系联排联调中心,统筹负责城区水系管理与调度指挥,进行防洪、排涝、调水、污水治理一中心统管,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与工业最新成果,对城区1000多个库、湖、池、河、闸、站实现智慧、精准管控。如今,治河成效已经转化为市民共享的生态福利,临河观鱼、内河泛舟、福船观景,成为了福州一景。

从河湖水体治理,到绵延海岸的保护,福州激发水的“活力”,擦亮了另一张名片——“闽江河口湿地”。

夏日时节,细雨朦胧,记者走进福州长乐区闽江河口湿地,但见这里芦苇飘荡、鸟鸣声声、野趣盎然。

谁能想到,这里曾经垃圾遍布滩涂、污水肆意排放,保护区生态环境一度遭受重创。

湿地是“地球之肾”。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省工作期间,就强调建设生态省必须重视对湿地的保护。闽江河口脱胎换骨的变化,源于这一高瞻远瞩的决策和推动。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成为县级保护区。此后十多年,它完成了从县级保护区到省级保护区,再到国家级保护区的升级“跳跃”,2020年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

“鸟类是生态的指示钟。这几年,濒危类的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频频出没这里,珍稀鸟类从‘过客’变成‘常住客’。”在闽江河口湿地观鸟屋,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任郑航告诉记者,“冬去春来,数以万计的迁徙鸟类将闽江河口湿地视为理想越冬地和驿站地,被誉为‘鸟的天堂’,目前闽江河口湿地共发现鸟类266种,其中珍稀水鸟150多种。”

闽江河口湿地良好的生态,吸引众多珍稀濒危鸟类在此栖息(央广网发 郑航 摄)

郑航说,闽江河口湿地不仅实现了生态蝶变,至少有4项生态指标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还实现了湿地生态保护与社区民生发展的和谐共赢。目前,福州正在全力推动闽江河口湿地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项目,向世界展现福建湿地保护的成果与智慧。

优良的生态窗口,珍稀鸟类资源,滨海沙生植被类型……吸引了在外的长乐籍企业家和侨商相继返乡创业。福建宏辉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炳辉就是看到生态效应的红利,回乡投资建起宏辉生态文化交流中心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湿地公园保护与修复、科普教育、科研监测、地域文化展示的场所和专家学者交流的平台。同时,服务于“观鸟科普”的民宿经济也开始在周边乡镇慢慢孵化。

作为中国十大最美湿地之一、福州的重要生态屏障,闽江河口湿地的保护和发展,是福州生态文明建设生动实践的一个鲜活案例。

“高颜值”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7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举办,这场创新绽放的数字化发展盛宴吸引上万客商汇聚榕城。

从首届峰会举办以来,福州市数字经济规模从2800亿元跃升至5400亿元,占GDP比重超48%;数字应用百花齐放,屡获国家级乃至世界级大奖;数字治理高效精准,数字政府指标排名多次居全国前列……得益于“互联网+政务服务”,福州已实现超98%的事项“最多跑一趟”。

在福州数字经济集聚高地——福州软件园,千企云集,“数字”发展势头越发强劲,2021年,园区营收突破1500亿元。

“我们见证了福州软件园成长,园区企业数量不断攀升,主导产业不断集聚形成产业链,搭起共建共赢平台,助力企业壮大。”福建榕基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榕基软件是福州软件园首批入园企业之一,承建了“数字福建”首批重要示范工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显著增强,生态“高颜值”在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新区新城梯次崛起,产业实力不断做强。

新崛起的长乐区滨海新城代表福州的另一种特质——创新、现代、开放(央广网发 陈铭清 摄)

福州软件园云集了软件信息、光电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三大数字经济支柱产业,致力打造“中国数谷”。如今,有1200多家科技企业、3.5万名人才在福州软件园安居乐业,这里还涌现出30多家国内细分行业领域“单项冠军”。

放眼未来,福州正全面推进产业“串珠成链”——

福清融侨开发区:捷联电子、捷星显示、京东方光电等发挥龙头引领作用,集聚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力争“十四五”期间园区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千亿元;

江阴港城经济区:围绕中景石化、万华化学等龙头企业,填平补齐产业链条,奋力打造千亿级化工新材料集群;

罗源湾经济开发区:依托宝钢德盛、罗源闽光等钢铁龙头企业,通过上下齐动,加速建设绿色高端的千亿钢铁产业基地……

目前,福州已培育3条千亿元级制造业产业链,2021年产值超过百亿元的集团企业16家,数量高居全省第一。

长期关注区域竞争力变化的福建省委党校闽台研究院院长罗海成教授表示,福州自然景观独特、生态环境优美,在推动城市发展方面,走出一条福州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十年来,在环境竞争力、绿色发展指数方面,福州在全国的排名一直比较靠前。如今,福州正着力做强产业链,强链、补链力度大,完善的产业链可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从而吸引更多企业前来投资创业,这对一个区域经济的长远发展,意义重大。

闽江两岸发展对比图。上图:上世纪80年代末的福州南北江滨(央广网发 杨婀娜 摄)下图:今日之福州闽江两岸,高楼林立,风景秀美(央广网发 陈捷阳 摄)

2021年,福州创新发展步伐加速,跃居福建第一大经济城市,福建的城市经济格局也翻开新的一页。

数据显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是全国经济发展最快速的城市之一。2011年福州GDP是3819.8亿元,2021年福州GDP是11324.48亿元,居全省首位、全国省会城市第十;十年间实现了GDP近3倍的飞跃,位列全国过去十年主要城市GDP增幅第二名。

人口之变,也见证这座城市的虹吸力、经济实力、发展潜力。2021年福建省七普数据显示,福州常住人口829万人,十年间增加117万人,人口城镇化率72.49%。2021年北京大学博士毕业来榕工作的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阮韵晨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掀起“人才争夺战”,福州针对大学生推出“找工作包住一年”等高调“抢人”的引才政策,诚意满满。这些引才举措对于福州做大做强,以更大体量人口支撑“强省会”建设至关重要。

数字是最好的注脚。作为省会城市,福州对周边辐射力、带动力的首位度日益提升。

福州提出,“十四五”期间将聚焦“强省会、强门户”战略,以创建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重点建设滨海新城、福州大学城、东南汽车城、丝路海港城、国际航空城、现代物流城。“建设六个现代城,将为福州中高速增长提供持续动力。”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如是说。

7月23日至24日,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行,福州数字经济发展动能加速释放(央广网记者 龚雯 摄)

为全力打造海滨城市、山水城市,让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今年5月10日,福州市长吴贤德在福建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福州将保护好、利用好原生态的山水格局;打造韧性城市,加快城市大脑体系、“12345”服务平台和e福州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运行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推进水系治理、城市更新、绿化提升等工作,并进一步宣传好、运用好“有福之州”城市IP。

有福之州,未来可期。

百家读城:

有福之州,“福”在哪里?

□ 林占熺

有福之州,幸福之城,“福”在哪里?

是福山郊野公园的鸟鸣、花香、林梢的山风;是晋安河、西湖、闽江的画舫游船;是三坊七巷、烟台山古厝的独特韵味;是一条条将山、水、人、城融为一体的“福道”“绿道”;是156条内河、1500多个公园的“窗外青山入翠微,窗前流水钓鱼矶”……

生态优势催生宜居生活,市民幸福感不断提升。蓝天白云之下,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行路见荫、四季见花,生活在福州的市民常常感叹“家门口更美了,幸福感更强了”。

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把生态文明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融入全市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经济实力更上一层楼:2020年福州GDP首次突破万亿,2021年福州GDP居全省第一、全国省会城市第十,十年间实现了GDP将近3倍的飞跃。

有福之州,经济的突飞猛进和生态的“只此青绿”相得益彰:一处处空隙染绿,一条条溪河变清,一座座青山激活,一个个新区崛起,一条条产业链延伸;2012年跻身中国“绿色城市”,2017年成为“国家森林城市”,2021年获评中国十大“大美之城”……

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福州有2200多年的建城史,福建之“福”,取自福州;福州之“福”,因城西北有福山而得名。这是一座派江吻海、山水相依的城市,也是一座富有魅力、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乌龙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一城秀水半城山,寂静山河,悠悠千年。

作为全国唯一以“福”为名的省会城市,福州拥有得天独厚的“福”文化底蕴,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的“福”文化。

为让有福之州更好地造福于民,福州全市上下牢记嘱托,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于人民幸福这一“国之大者”,着力于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丰富“福”之内涵。感受这十年发展的福州经纬变迁、人间烟火,幸福变得立体、丰富。“有福之州”的名片越来越响,幸福之城的底色越擦越亮。

由是观之,有福之州,“福”虽不能尽数描写,却可管窥一二。

(作者系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联合国国际生态安全科学院院士)

总策划:张军 于锋

总监制:伍刚 夏凌云

统筹:陶玉德

记者:童正忠 刘保奇 龚雯 罗晓英

编审:王一凡 安琪

视频:郭勇鹏


(责任编辑:董萍萍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