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军扩:提升市场主体信心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2022-07-30 15:33:32 财经网 

财经网讯 “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市场主体信心不足问题;而提振市场信心,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7月30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在“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上表示。

国务院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
国务院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张军扩

张军扩指出,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反复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V”字型反复。一季度延续去年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增长率达到4.8%,二季度增长0.4%,上半年平均增长2.5%,整体取得了一个来之不易的不错的成绩。但在看到经济显著恢复积极态势的同时,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市场主体信心不足问题。

而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市场疲软原因,也有政策和体制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非经济原因,既有国内原因,也有国际原因。因此应对之策必须长短结合、标本兼治,五个方面比较重要:

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精准高效地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是影响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上半年经济的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疫情,下半年经济形势如何,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是疫情。从最近公布的一些数据来看,7月初以来国内经济活动有再度受疫情影响而走弱的迹象,所以,下半年稳增长、稳信心,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仍然是关键。

二是扩大内需的政策要持续用力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不仅要通过各种救助措施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更需要促进需求恢复,让市场主体有订单、有收入、有钱挣,无论从恢复强度和可持续性来讲,进一步加大扩内需力度都还是非常必要的。要继续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地见效,包括贷款延期付款政策、稳岗保就业政策、降成本政策、购房信贷政策等,也要努力保持扩内需特别是促投资的政策力度。

三是要着力提升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期性。这一点对于当前稳定和提振企业信心尤为重要。企业为了适应新的政策要求,往往不仅需要增加新的投资,而且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政策的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对企业的影响,政策的颁布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从而给相关企业的调整留下一个必要的合理的过渡期。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走深走实。营商环境的好坏对企业信心影响很大。近年来我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还是存在不小的进一步走深走实的空间,尤其是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突破,这些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的,需要加强理论创新、夯实制度基础,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

五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开放取得更多更大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影响市场主体信心最大和最根本的因素。

最后,张军扩表示,稳定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无论对于短期稳增长,还是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也十分基础性的作用,而要有效提升市场主体信心,则不是那一项措施可以单独奏效的,而是需要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今天想就宏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的问题与大家交流一些看法,就是《提振市场主体的信心需要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反复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呈现“V”字型反复。一季度基本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恢复性增长态势,增长率达到4.8%,这个增长率虽然看着不算太高,但它是在去年一季度18.3%的高增幅基数上实现的,因此实际上是不低的。从5月下旬开始,各地疫情开始缓解,经济开始恢复,6月份恢复的态势更加明显。李克强总理曾在5月份的一次全国性电视电话会议上说,二季度要争取实现正增长,最终结果是二季度增长0.4%,上半年平均增长2.5%,应当说已经是一个来之不易的不错的成绩。

在看到经济显著恢复积极态势的同时,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需要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是市场主体信心不足问题。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万家企业跟踪调查,企业发展信心指数今年6月份仅为46.1%,连续三个月低于荣枯线水平,二季度的平均值甚至低于2020年3月疫情最严重时的水平。同样的调查还显示,未来一段时间有增加投资计划的企业占比仅为26%,比去年底的38.2%下降了12.2个百分点,而多年的正常水平一般都是不低于40%。更值得警惕的是,不少企业不仅调整或延缓了投资扩产计划,选择了一种观望、等待、躺平甚至破产关门的态度。

在企业信心不足的同时,受就业压力加大、收入增长放缓、疫情管控不确定性长时间持续等因素影响,消费者信心不足的问题也十分突出。6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仅为88.9%,二季度平均仅为87.5%,为有数据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

市场主体信心不足首先影响短期需求和短期增长。当前制约经济稳增长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内需疲软问题。消费方面,前五个月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1.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下降4%左右。6月份虽有比较明显的好转,同比增长3.1%,但上半年整体下降了0.7%,未能扭转负增长的局面。

投资方面类似。上半年投资增速相对较好,但这与政府扩大投资的努力分不开的,特别是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发挥了重要的带动作用。从统计数字来看,上半年投资增长6.1%,其中国有控股固定投资同比增长9.2%,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1%,而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3.5%,其中外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9%。由此可见,当前投资增长的主力还是政府、国企,而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信心欠佳、投资不足,是制约投资稳定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在房地产市场低迷、土地出让收入明显下降、地方财政吃紧、资金配套能力减弱、项目储备不足等情况下,以政府投资为主要资金来源的基建投资增长的可持续性,也面临较大压力。

企业信心和投资不足,不仅影响短期需求,更影响中长期发展后劲。尤其是,企业预期和信心具有循环加强和自我实现的特点,不论实际情况是好是坏,只要普遍预期不好,实际情况可能就会变糟;相反,如果普遍预期乐观,实际情况可能就会好起来。另外,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也可能成为经济社会风险的重要诱因。最近出现的村镇银行问题、断供贷问题等,其深层原因,也与市场主体信心不足有关。所以,信心比金子更加重要,稳增长必须首先稳信心。

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市场疲软原因,也有政策和体制原因,既有经济原因,也有非经济原因,既有国内原因,也有国际原因,因此应对之策必须长短结合、标本兼治。

首先,要以科学的态度精准高效地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短期来讲,疫情是影响市场主体预期和信心的最大不确定因素。上半年经济的波动,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疫情,下半年经济形势如何,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也是疫情。从最近公布的一些数据来看,7月初以来国内经济活动有再度受疫情影响而走弱的迹象。所以,下半年稳增长、稳信心,科学精准的疫情防控仍然是关键。一方面,必须全面理解和切实贯彻中央提出的“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精神和要求,关键是要切实做到统筹兼顾,而不能简单化;要严格落实“九不准”,坚决杜绝层层加码,特别是要坚决杜绝简单化的封城做法,尽量减少疫情防控对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干扰,对于不符合中央精神的做法,必须坚决纠正,甚至追究责任;另一方面,我国的疫情防控政策也需要根据疫情特点和形势变化,不断进行动态优化和调整。

其次,要努力保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内需的政策要持续力。本轮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丝毫不亚于上轮,且从对消费者信心和企业预期的冲击来看,可能更有甚于上轮。而要提振市场主体信心,不仅要通过各种救助措施帮助市场主体度过难关,更需要促进需求恢复,让市场主体有订单、有收入、有钱挣。虽然6月份以来内需呈现恢复性增长,但无论从恢复的强度,还是可持续性来看,进一步加大扩内需力度都是必要的。首先要继续抓好已出台政策的落地见效,包括贷款延期付款政策、稳岗保就业政策、降成本政策、购房信贷政策等,从前不久国务院大督查反映的情况看,还有进一步抓好落实的空间;其次是要努力保持扩内需特别是促投资的政策力度。从最近公布的信息来看,党中央国务院已经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做出相关部署。7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持续扩大有效需求、增强经济恢复发展拉动力提出诸多新的政策举措,并做出具体工作部署;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又进一步提出,宏观政策要在扩大需求上积极作为,财政货币政策要有效弥补社会需求不足,并从用好专项债资金和限额、用好政策性银行新增信贷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基金等方面,提出要求。相信这些政策的落实,能够对改善下半年的市场需求状况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是要着力提升政策的透明性和可预期性。这一点对于当前稳定和提振企业信心尤为重要。现阶段,无论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还是房地产去杠杆控风险、调整收入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等,都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和必须之策,但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会导致相关企业的运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并对其竞争力状况、盈利水平等产生比较大影响。企业为了适应新的政策要求,往往不仅需要增加新的投资,而且需要一定时间。因此,政策的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对企业的影响,政策的颁布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从而给相关企业的调整留下一个必要的合理的过渡期。如果由于特殊原因需要短期改变政策,那么就要考虑对那些合法合规经营而纯粹由于政策变化而造成损失的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这样做,也是符合法治政府建设要求的。

四是优化营商环境要进一步走深走实。营商环境的好坏对企业信心影响很大。近年来我国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取得了很大进展,受到企业的普遍欢迎,对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但在调研中我们也看到,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还是存在不小的进一步走深走实的空间,尤其是一些较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突破。比如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些领域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所有制歧视问题,一些地方“新官不理旧账”、拖欠企业账款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等等。这些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的,需要加强理论创新、夯实制度基础,通过深化改革来破解。

五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关键领域改革开放取得更多更大突破性进展。改革开放可以说是影响市场主体信心最大和最根本的因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决心和推进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有力推动和保障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也要看到,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市场主体的期待相比,一些重要改革的进展还不尽如人意。比如“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切实打破对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各种隐形壁垒和隐形歧视”等重要改革要求,要么进展相对比较慢,要么虽有进展但市场主体的获得感还不够显著。7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特别提出,要以改革开放为经济发展增动力,并从国企改革、平台经济整治、深化对外开放等方面提出要求,相信也可以对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发挥重要作用。

总之,稳定和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无论对于短期稳增长,还是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也十分基础性的作用,而要有效提升市场主体信心,则不是那一项措施可以单独奏效的,而是需要长短结合、综合施策、标本兼治。

由青岛市人民政府主办,《财经》杂志、《财经》智库承办的“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7月30日-31日在青岛举行,论坛聚焦“新发展格局下的财富管理创新路径”。

(嘉宾观点据现场发言整理,未经发言人本人确认)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