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受疫情等多种因素影响,今年毕业生就业之路格外曲折。2022届毕业生是首批走入社会的“00后”,在克服困难中前进成了他们走上社会的第一课。与此同时,各地各部门也在千方百计为他们的就业拓宽渠道、保驾护航。希望在前方,如何借力各方援手顺利突围,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之路?7月13日起,新华日报·交汇点推出“我的就业故事”专栏,听2022届大学毕业生讲述他们不同寻常的求职经历。
交汇点讯 8月1日下午,夏阳如火,记者见到陈雁枫时,他正跟着村干部开展三棚整治入户宣传,帽沿压得很低,额头挂着汗珠。还未开口,陈雁枫先咧开嘴笑了起来,“这几天太热了,我都晒黑了好几个色度”。
2000年出生的陈雁枫是南通启东市近海镇协兴港村人,今年6月,刚刚从江苏海洋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其实早在4年前,陈雁枫踏入大学校门时,就暗暗确定了就业目标——学成之后,就回去建设家乡。“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这几年,村里每年都有大变化。”陈雁枫告诉记者,与其四处寻找“诗与远方”,不如把自己家乡建设成别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然而,当陈雁枫试着把想法透露给父母时,却遭到坚决反对,“辛辛苦苦挣钱把你送进大学,就是为了让你跳‘农门’,你怎么想的,竟然还想回来?”
转眼到了毕业季。今年3月开始,同学们纷纷忙着投简历、找工作,陈雁枫的父母也三天两头打来电话:“儿啊,工作的事情自己上点心!”……在与老师商量后,陈雁枫决定一边投简历,一边做父母思想工作。
两个月投出去50份简历,有的石沉大海,有的通知他去面试的,还有的希望他直接去入职。但陈雁枫总感觉提不起劲,心里七上八下,犹豫不定,“我还是想回家乡试一试!”
转眼到了6月份,工作的事依然没敲定。父母坐不住了,“儿子,马上就毕业了,不能高不成低不就,好歹先找一份工作,总不能坐吃山空”。“现在家乡发展势头很好,一年一个样。农村也需要大学生,回去了,我肯定能派上用场。”陈雁枫又一次跟父母摊牌。
父母被陈雁枫的坚持打动。
回到村里干什么?“年纪轻,有文化,何不到村委会试试?”片区村干部王海燕的一番话,让陈雁枫眼前一亮。去年,陈雁枫就利用寒暑假,协助村干部开展房屋普查,对村干部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年疫情期间,他又作为志愿者参加卡口执勤,风吹日晒10多天,一个感受愈发强烈——农村需要“生力军”。
与此同时,陈雁枫听到好消息:近海镇鼓励各村积极培养年轻后备力量,扩大储备,改善基层干部队伍结构。机会就在眼前,陈雁枫既激动又紧张。
“有同学邀请我到苏州上班,待遇不低,被我婉拒了。”这几天,陈雁枫已在村委会“见习”。“村里懂电脑的不多,我学的就是计算机专业,可以帮助实现资料信息化管理。在村里,我算高学历,又是个男的,能做的事情有很多!”
日影渐渐西斜,但阳光依然火热,说话间,陈雁枫的额头不时有汗珠沁出。“就不怕以后晒得更黑?”记者问。“选择了就不后悔。如果通过我们的双手,把家乡建设成为别人眼中的‘诗和远方’,不是件很酷、很时尚的事吗?”陈雁枫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徐超 通讯员 黄欣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