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财信研究院 宏观团队
伍超明 李沫
核心观点
一、低基数和数量因素是出口增速维持高位主因。2020-2021年同期基数走低,是出口增速维持高位的原因之一。分国家看,对金砖国家、欧盟、东盟出口增速回升,抵消了对美出口增速的回落。分产品看,机电产品对出口增速的拉动较上月提高0.4个百分点,是出口增速略升主因,但其占总出口的比重继续低于历史同期较多,表明国内稳出口压力仍大;从量价看,除部分受地缘冲突直接冲击商品外,7月份大部分商品数量增速均高于价格,显示出数量因素是出口增速维持高位的主因。
二、低基数和价格上涨共致进口增速回升,但国内需求依然疲弱。去年同期两年平均进口增速环比回落6.2个百分点,对本月进口增速形成一定的支撑。从量价看,主要商品进口价格普遍上涨,是进口增速回升主因,但进口数量多数回落,显示国内需求依然疲弱。分产品看,农产品(000061)、原油等大宗商品进口数量回落,显示出涨价对国内需求存在抑制作用;钢材、煤、原木等原材料进口数量回落,与国内房地产需求偏弱和国内保供政策落地有关;汽车、集成电路等下游消费品进口回落,表明国内消费需求恢复依然偏慢。
三、预计下半年出口下行压力加大,但仍有韧性。一是全球经济放缓风险加大,外需对出口的支撑减弱;二是随着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好转,出口订单外流影响趋缓;三是乌克兰危机将减缓全球供给恢复速度,年内全球供给缺口对国内出口仍有支撑。
正文
事件:据海关统计,7月全国进出口总额56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1.0%。其中,出口3329.6亿美元,同比增长18.0%,较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进口2317.0亿美元,同比增长2.3%,较上月提高1.3个百分点;贸易差额1012.7亿美元,环比扩大33.3亿美元。
一、低基数和数量因素是出口增速维持高位主因
2022年7月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8.0%,较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见图1)。从基数效应看,2021年7月份出口两年平均增速为12.8%,低于前值2.2个百分点,显示出前两年7月出口基数走低,是本月出口增速高位运行的原因之一。此外,我们从其他角度对出口增速高位运行进行分析解读。
一是分国家看,对金砖国家、欧盟、东盟出口增速回升,抵消了对美出口增速的回落。7月份对欧盟、东盟、美国、日本、金砖国家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长23.2%、33.5%、11.0%、19.0%、41.4%,增速较6月份变动6.0、4.4、-8.2、10.8、3.1和13,5个百分点(见图2)。对欧盟、金砖国家、东盟等主要经济体出口增速均出现回升,抵消了对美出口回落的影响。
二是分产品看,机电产品是出口增速小幅回升主因。7月份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13.0%,高于上月0.5个百分点,对出口当月增速的拉动作用提高0.4个百分点,是本月出口增速小幅回升的主要原因。但7月份机电产品占总出口的比重较2021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至55.6%,也远低于2017年以来的同期水平,显示出机电产品出口仍处于疫后修复通道中,国内仍需加大稳出口力度(见图3)。
三是分数量和价格看,价格支撑减弱,数量因素是出口维持高位主因。由于出口价格指数和出口数量指数公布时间滞后,我们通过监测重点商品的出口金额和出口数量的关系,判断数量因素和价格因素对出口的贡献。7月份除成品油、肥料、稀土等受地缘冲突影响产品外,其他大部分商品数量同比增速高于价格同比增速,显示出7月份价格因素对出口的支撑减弱,数量因素是出口增速维持高增的主因。(见图4)。
二、低基数和价格上涨共致进口增速回升,但国内需求依然疲弱
2022年7月份进口金额同比增长2.3%,较上月提高1.3个百分点,虽然有所回升,但增速仍处于2021年以来低位(见图5)。从基数效应看,2021年7月份进口两年平均增速为12.9%,低于前值6.2个百分点,显示出前两年7月进口基数偏低,基数效应能部分解释本月进口增速的回升。
从量价看,价格上涨是进口增速回升主因,进口数量多数回落。2022年7月重点监测的18种商品中,仅有肥料、原油、煤及褐煤、天然气、大豆、农产品、粮食、干鲜瓜果及坚果等8种商品进口金额同比正增长,上涨品种数量与上月持平。从价格看,有16种商品进口价格上涨,且与乌克兰危机相关的肥料、原油、天然气、农产品等商品进口价格上涨幅度靠前,显示出国内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较大;从数量看,仅有4种商品进口数量提升(见图6-8),反映出国内需求恢复依然偏弱。
涨价抑制需求和国内需求恢复偏慢共同导致进口数量下降较多。分产品看,7月食用植物油、农产品、天然气、原油、大豆、粮食等商品进口数量出现回落(见图7),显示出原材料价格高企对国内需求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钢材、煤和褐煤、原木及锯材等商品进口数量回落幅度较多,一方面与国内房地产市场需求疲弱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国内保供稳价推进下,国内供应增加替代了一部分进口需求;集成电路、汽车、纸浆等商品进口数量下降,显示出国内消费需求恢复依然偏慢。
三、预计下半年出口下行压力加大,但仍有韧性
一是全球经济放缓风险加大,预计外需对下半年出口增速的支撑作用减弱。2022年7月份摩根大通全球综合PMI、全球制造业PMI指数录得50.8%、51.1%,分别较6月份回落2.7和1.1个百分点,延续2021年下半年以来的回落态势(见图9),显示受地缘冲突持续发酵、全球通胀压力加大、发达经济体衰退预期升温等影响,全球经济复苏动能边际趋缓。其中美国、欧元区等主要发达经济体,7月份制造业PMI指数为52.8%、49.8%,较上月回落0.2和2.3个百分点,显示欧美两国制造业景气度均在走弱,且欧元区PMI降至收缩区间,经济放缓压力更大(见图10)。同时,全球经济预期转差,如7月份欧洲经济研究中心(ZEW)经济景气指数显示,欧元区、美国分别录得-51.1%、-39.3%(见图11),较6月份进一步回落23.1和9.8个百分点,表明对未来6个月欧元区、美国经济滞的担心明显加重。
二是随着国内产业链供应链好转,出口订单外流东南亚的影响趋缓。在美国货物出口金额中,6月中国比重(MA12)较5月提高0.05个百分点,同期东南亚比重(MA12)提高0.03个百分点,两者同向变化,显示出疫情封锁是3月份以来中国对美出口份额回落主因。随着国内产业链供应链恢复,中国出口订单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有所缓解(见图12)。此外,由于越南等国对中国产业链的依赖度较高,东南亚出口高增对国内出口有一定带动作用。如越南自中国进口中间品的比重由1997年的4.3%提高至2020年的31.3%(见图13),表明越南需从中国进口中间品,进行加工组装后再出口,越南出口高增或对国内中间品出口会形成一定拉动(见图14)。
三是乌克兰危机将减缓全球供给恢复速度,全球供给缺口对国内出口仍有支撑。俄罗斯是全球重要的原油、粮食、木材、矿石等初级产品供应地,如俄罗斯和乌克兰小麦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在30%左右,俄罗斯原油出口全球比重约为11.1%。当前地缘冲突仍在发酵,全球供应链依旧紧张,不利于全球产能修复进程,我国产业链的完整性仍将发挥填补全球产能缺口的作用。
免 责 声 明|
本微信号引用、摘录或转载来自第三方的文章时,并不表明这些内容代表本人观点,其目的只是供访问者交流与参考。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微信号所载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阅读者的一切商业决策不应将本微信号内容为投资决策唯一参考因素,亦不应认为本微信号所涉内容可以取代自己的判断,在任何情况下,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微信号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直接或间接后果承担任何责任。
本微信号涉及的本人所有表述是基于本人的知识和经验客观中立地做出,并不含有任何偏见,投资者应从严格经济学意义上理解。本人及本人所在公司对任何基于偏见角度理解本微信号内容所可能引起的后果,不承担任何责任,并保留采取行动保护自身权益的一切权利。
本微信号内容(除引用、摘录或转载来自第三方的文章),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发表、引用或传播。
本人对本免责声明条款具有修改和最终解释权。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明察宏观。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