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咖啡撬动万亿市场,资本扎堆下,谁会成为中国的星巴克

2022-08-12 18:49:20 证券市场红周刊 

红周刊 | 李洪力

咖啡赛道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除食品饮料行业外的巨头们跨界进入外,行业内的喜茶、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饮品牌也在跃跃欲试,各色品牌的兴起让这一赛道近两年愈发火热,甚至有供应链企业凭借着市场的快速发展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咖啡赛道越发滚烫,跨界巨头及产业链上所有玩家几乎都嗅到了热钱的味道。

7月24日,北京首家“邮局咖啡”店在望京小街开门营业,这是邮局咖啡开出的第五家门店。无独有偶,7月26日,中国石化(600028)易捷咖啡与加拿大老牌咖啡Tims合作开店,双方将探索在部分易捷咖啡门店开设小型Tims咖啡店,并在全国易捷便利店内销售。

中国邮政、中国石化等身披国家队战袍的巨头都跨界前来布局,让咖啡赛道变得更加火热。事实上,“咖啡跨界”的热潮还远不止如此,不仅有李宁、海澜之家(600398)等服装企业闯入,还有同仁堂(600085)、狗不理等老字号品牌前来搅局,而喜茶、奈雪的茶等新式茶饮品牌亦在跃跃欲试,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咖啡品牌,更有甚者,科技巨头华为也注册了相关咖啡类商标,有意进军咖啡产业。

对于咖啡产业,资深连锁产业专家、和弘咨询总经理文志宏对《红周刊》表示,中国咖啡市场目前仍处在各路玩家跑马圈地的阶段,除了星巴克和瑞幸规模相对较大之外,整个下游品牌商还是呈现出散而乱的状况。随着各色品牌的兴起以及各行业巨头的相继涌入下,再加之咖啡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上游供应链企业很好地享受到了行业扩展红利,有的成功杀入资本市场。“目前来看,下游品牌商已步入红海,未来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供应链企业也并非处于舒适区,行业门槛低、科技含量低等问题,让其也很容易被替代。”

上市巨头跨界 真入局还是搞噱头?

目前,咖啡市场规模持续扩展,已成为众多巨头掘金的黄金赛道。据艾媒咨询数据,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约为3817亿元。国内咖啡市场预计将保持27.2%的增长率上升,远高于全球2%的平均增速,至2025年时,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10000亿元。

面对这样一个庞大的增量市场,除了食品饮料行业内的喜茶和奈雪的茶等新茶饮企业在积极参与外,许多业务与咖啡毫无关联的传统行业巨头也想分一杯羹。譬如,“两桶油”就很早进入到咖啡市场。2018年,中石油旗下昆仑好客便利店推出了现磨咖啡;2019年,拥有2.8万家门店的中石化易捷便利店发布新品牌“易捷咖啡”,2020年末,中石化易捷又宣布与互联网咖啡品牌“连咖啡”成立合资公司。

进入2022年后,“跨界”的热度更是不减。在北京首家邮局咖啡落地之前,中国邮政全国第一家邮局咖啡店已经于今年2月落地厦门,门店售卖产品包括咖啡、茶饮、甜点等。此外,6月6日,邮局咖啡首家校园店也落地东南大学。

而除了中国邮政,2022年4月,李宁体育(上海)有限公司申请注册了“宁咖啡NING COFFEE”商标。同年“五一”期间,“宁咖啡”在李宁厦门中华城旗舰店亮相。目前,“宁咖啡”在厦门、广东、北京等地的几家李宁门店亮相。在众多讨论声中,李宁回应称:公司关注零售终端的消费者购买体验,希望通过优化店内服务,提升顾客在购物时的舒适度和体验感,在店内提供咖啡服务,将会是李宁针对零售终端消费体验环节的一次创新尝试。

不难发现,因为相比其他竞争者,由于品牌势能,很多巨头跨界后自带的话题和流量,引发广泛关注。此外,这些品牌还因背后拥有庞大的门店体系,可以轻易利用现有的门店体系低成本地完成新业务的前期测试。以李宁为例,根据2021年财报,李宁包括特许经销商在内,共计7137家门店,业内预测,咖啡业务一旦在全国门店全部铺开,将超越星巴克、瑞幸的门店数量。

“传统老品牌做咖啡很容易把自己的优势利用起来。”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对《红周刊》表示,这些老品牌基本上都拥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分布众多的网点,有知名度能够让其在做咖啡的时候不需要做什么宣传就能被市场广泛关注,有众多的网点还能让企业拓展市场变得容易,别的新兴企业还需要自己花钱选址去做网点,而对于老品牌来说基本上就是直接复用,比如说李宁有线下几千个网点,可以随时复用成为咖啡馆。

传统企业之所以跨界,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即看重咖啡背后的年轻消费群体。根据DATA100《咖啡市场趋势洞察报告》,在咖啡用户画像统计中,20~35岁年龄段的消费者贡献了近80%的咖啡消费。有调研数据显示,近半年养成喝咖啡习惯的人群中,95后占比达到52%,而且随着消费能力增强、健康意识提高,95后拉动咖啡市场增长的潜力还将进一步释放。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红周刊》表示,无论是中石油、中国邮政,还是李宁、华为,咖啡并不是这些企业的主营业务,赚钱在其次,跨界卖咖啡可满足、匹配新生代的核心需求和诉求,是企业服务升级的一种体现,通过这种服务,让新生代对于老品牌有更广泛的认知和更深刻的理解,围绕新生代打造一个全新的生态圈才是其真正目的。

不过,开头容易,持续却很难,跨界做咖啡也并非易事。譬如,狗不理2015年三千多万元拿下高乐雅咖啡的中国特许经营权后,扬言要在五年内开200家连锁门店。可事与愿违,《红周刊》查看高乐雅官方网站的门店信息发现,截至目前,高乐雅全国门店数目不足30家。

再以同仁堂为例,2021年,老字号同仁堂健康旗下品牌知嘛健康,在北京开出第一家咖啡店,主打养生草本咖啡。因养生咖啡的噱头迅速在网络社交平台走红,同仁堂喊出计划一年内要在北京布局300家咖啡店。但结果一年多的时间,同仁堂咖啡店并未在市场掀起多大水花。

另外,跨界巨头们更是始于门店,困于场景。在部分业内人士看来,“跨界”很可能只是一种营销创新,通过搞噱头引发市场关注,但消费者不一定会一直为好奇心埋单。咖啡作为具有较强社交属性的饮品,场景限制了消费者与品牌的黏性,要知道,谁会在买衣服时细细品味一杯咖啡,谁专门会去易捷便利店点一杯咖啡,又有谁会去中医药品牌的咖啡店里与朋友、客户谈论业务呢,因此,这些跨界品牌很难改变早已固化的品牌形象,咖啡业务也只是副业而已,经营好坏对主业的表现影响较低。

“表面上,开个咖啡馆很简单,但是实际上咖啡也是品类众多,虽然看上去星巴克、瑞幸开咖啡馆很容易,但是一个好的精品咖啡调配师也不是很容易培养的,一旦要大规模扩展就会发现人才储备和培养的艰难。”在江瀚看来,跨界品牌需要解决咖啡与其品牌形象如何做到统一的问题。每个品牌都有属于自己的惯性和消费者固有认知,如何能说服消费者去你的店里喝咖啡真的并不容易。

多家上游供应链企业积极申报上市

就在前方的品牌商们在不断进行着市场厮杀的同时,后方的供应商们却已纷纷开启上市、融资进程。

近日,福建南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南王科技”)收到创业板审核中心意见落实函,根据公告,该公司已经收到三轮问询,有望迎来上会审议考核。作为一家专门生产环保纸袋和食品袋的供应链厂商,南王科技依托星巴克、喜茶、蜜雪冰城、肯德基等时下热门的咖啡茶饮客户,紧靠着卖纸袋获得营收持续增长。2019年至2021年,南王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91亿元、8.48亿元和11.95亿元;同期净利润达到6400.18万元、6615.27万元和8401.52万元。

同样“闷声发财”的还有德鑫食品。7月5日,德馨食品披露招股书,拟在深市主板上市。德馨食品主要产品包括饮品浓浆、风味糖浆,作为星巴克可、瑞幸的饮品原料供应商之一,其招股书披露,2019年~202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达到3.93亿元、3.57亿元、5.29亿元,归母净利润为8012.27万元、6871.91万元、9547.26万元。

此外,作为喜茶、蜜雪冰城等新茶饮企业的包装材料供应商,恒鑫生活也在5月份披露了招股书,拟在创业板上市。6月,主营原料果汁业务的田野股份递表北交所,其客户包括奈雪的茶、茶百道、沪上阿姨等品牌。此外,元气森林、可口可乐等背后供应商三元生物则在今年2月成功登陆创业板,复合调味料企业宝立食品和专注于植脂末和咖啡等原料产品开发的佳禾食品则在上交所主板上市。

文志宏对《红周刊》表示,这些供应商的快速发展基本上都是得益于食品餐饮行业,尤其是新茶饮、咖啡以及无糖饮料领域,都是近几年非常火爆、发展极为迅速的赛道。前端品牌方的规模不断扩张,让供应商成功享受到行业发展的红利。“供应链企业属于工业型企业,一旦获得稳定的客户,是很容易实现盈利的,相较于前端的亏损扩张的品牌商,他们更容易获得二级市场的认可。”

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不容忽视

消费群体不断壮大、进入的企业也在不断增多,让咖啡茶饮的供应商业绩得到稳步增长,但《红周刊》依然发现,产品比较单一、规模也不大的现实,让很多供应商也面临经营上过于依赖大客户的尴尬。

以一年卖出13亿个纸袋的南王科技为例,其前五大客户对南王科技的业绩影响就较大,2019年~2021年,南王科技前五大客户销售额占当期营收的比重分别为54.82%、54.47%、47.70%,其中,必胜食品(肯德基)和华莱士一直稳居公司客户前两位。

再从德鑫食品披露的数据来看,2019年~2021年期间,德馨食品前五大客户为总营收贡献的比例连续三年始终在50%以上,其中在2019年、2020年,星巴克是德馨食品第一大客户。2021年时,瑞幸咖啡超越星巴克,成为德馨食品新的第一大客户,当年交易金额超1.26亿元,占当期销售收入的23.93%。

此外,《红周刊》还发现,2021年,三元生物的前五大客户销售金额占公司的40.42%;田野股份2021年前五大客户的营收总占比达68.17%,宝立食品前五大客户所贡献的收入占比仍达36.71%。恒鑫生活方面,2020年和2021年,瑞幸咖啡作为其第一大客户,销售收入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6.24%和11.57%。

事实上,对于大客户贡献占比过高的问题,这些企业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譬如,德馨食品在招股书中表示:“现制饮品企业、餐饮连锁企业等公司的主要下游行业企业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增加了公司产品销售难度。而田野股份也在招股书提道,“虽然公司与主要客户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但若未来主要客户的需求下降或向其他供应商采购产品,将会对公司的生产经营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对《红周刊》表示,咖啡产业供应链企业本身没有针对C端客户,存在严重依赖品牌的弊端,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比较弱,若能通过上市获得融资,可提高自己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竞争力,进而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形成规模效应。

除了经营上过度依赖客户的现实问题,很多供应商还面临品牌商自建供应链的竞争。《红周刊》发现,目前有很多品牌商已开始亲自下场自建供应链。譬如,喜茶在2016年就开始自建茶园,参与上游茶园、果园的种植和生产;蜜雪冰城在建立了经营范围盖食用农产品(000061)的初加工、新鲜水果批发、低温仓储的重庆雪王农业有限公司。

对此情况,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对《红周刊》表示,咖啡产业供应链企业科技含量比较低,且行业门槛不高,集中度较低,一旦研发跟不上,做不出不可替代的、大热的原材料,未来被替代的可能性比较大。

文志宏也认为,供应商和品牌方之间是存在一定博弈的,后端企业要具备个性化的供应能力,在创新、研发上能力较强的供应商更容易吸引头部大客户,建立深度的合作。提升综合供应能力能更好地建立护城河。另外,对于供应商来说,要重视大客户,最好能与之形成战略合作关系,防范大客户丢失的风险,因为品牌方都会有一些储备供应商,分散订单降低风险。

“咖啡产业的供应链企业可以围绕着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发展,首先,在横向品类上进行扩张,可以从单一的咖啡供应链向茶饮、食品、预制菜等供应链方向转变;其次,在纵向品牌布局方向扩张,供应链企业可以深入到前端,做自己的咖啡品牌,或者深入到后端,控制一些核心的原材料。未来咖啡行业成熟以后,部分做得大的企业还可以通过投资并购的方式进行扩张。”文志宏说。

谁会成为下一个中国星巴克

比起咖啡产业供应链企业间竞争,2022年的国内咖啡品牌们可谓是内卷中的“内卷”,热度从2021年开始一直延续至今。

从融资角度来看,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发布的《2022-2027年版咖啡产业政府战略管理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显示:2019年以来的三年间,咖啡赛道共计发生融资79起,获得融资743.32亿元人民币,其中2021年7个月,咖啡类的融资活动就有28笔,共获得融资59.3亿元,特别是头部新咖啡品牌都拿到了1~2轮的新融资。

进入2022年,咖啡茶饮赛道在资本市场继续保持极高的热度,仍有大量新玩家不断涌入。根据IT桔子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已发生至少15起咖啡领域的投资事件,多家咖啡品牌获得上亿元融资。7月底,广州咖啡品牌“.jpg”获得凯辉基金战略投资;意式咖啡连锁品牌“比星咖啡”于近日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顺为资本。

除了融资不断,外资咖啡品牌也在加入战局。除了上文提到的加拿大老牌咖啡Tims,今年2月,有着咖啡届苹果之称的精品咖啡品牌蓝瓶咖啡也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其背后的大股东正是雀巢。此外,意大利咖啡品牌Lavazza则选择与百胜中国进行合作,双方出资成立自子公司,共同在中国运营Lavazza咖啡店。

从开店速度来看,也能反映出咖啡市场的激烈程度。据壹览商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国内主要的17家连锁咖啡品牌共开新店约3075家,门店存量达到近19000家。

提起中国咖啡市场,星巴克是绕不开的话题,自1999年进入中国市场已有20余载,其已经在中国200多个城市开设了超过5700家门店,成为名副其实的咖啡巨头。不过,在激烈的中国市场,星巴克业绩出现下滑趋势。8月3日,星巴克公布的截至7月3日的2022财年第三财季报告,第三财季总营收81.5亿美元,同比增长9%;净利润9.1亿美元,同比下降20.9%。第三财季星巴克中国营收5.4亿美元,同比暴跌40%,受到客流量下降43%和平均客单价下降1%的影响,星巴克中国同店销售额下降了44%。

尽管顶着业绩下滑的压力,为了应对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星巴克中国开启了扩店策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星巴克新开门店为262家,其中第一季度新开174家,第二季度新开88家,截至目前星巴克中国门店共5761家。

反观国内咖啡品牌,随着瑞幸近年来疯狂扩店,瑞幸咖啡通过互联网运营,主打极致性价比,借力资本在全国跑马圈地业已迈入第一阵营,2021年底瑞幸的门店数量已经超过了星巴克。另外,太平洋(601099)咖啡、Costa、上岛咖啡等传统综合性连锁品牌通过多年的深耕运作也占有一席之地。

若从盈利能力上来看,星巴克依然是绝对的霸主。目前来看,中国本土咖啡品牌仍处于高速扩张期,多数未实现盈利。虽然本土咖啡品牌目前还没有能够撼动星巴克,但随着越来越多的本土品牌的崛起,这位行业巨头恐怕日子也不太好过了。

招商证券发布的咖啡行业分析报告显示,头部品牌以综合型产品价值和多场景适用的大型连锁品牌为主,注重对“第三空间”的打造;但随着瑞幸等互联网咖啡模式的兴起,主打“快咖啡”场景的高性价比咖啡品牌凭借“中档品质,低档价格”正在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小型精品连锁咖啡品牌追求极致的产品品质,也正受到新生代消费者的热捧。多元化的咖啡消费需求使得不同类型的咖啡门店形成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文志宏对《红周刊》表示,中国咖啡市场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入局较早的星巴克仍是咖啡市场绝对领导者,中国连锁咖啡企业超越星巴克不是三五年的事情。但像瑞幸这样的连锁品牌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构成了对星巴克的挑战。随着中国本土咖啡品牌不断洗牌,未来将诞生2~3家巨头型企业,呈现出一超多强的格局。

(本文已刊发于8月6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

(责任编辑:岳权利 HN152)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