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中求进@高质量发展| 夜间旅游、乡村旅游、考古旅游……徐州绘就“文旅融合”发展新画卷

2022-08-30 11:02:25 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 记者 郑湘琪】“伸手一摸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作为一座有着2600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徐州古迹繁多,见证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近年来,徐州不仅擦亮汉文化底色,还融入丰富现代元素,在古今文化碰撞间开启了“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

“烟火气升腾”,夜间旅游点亮城市

傍晚时分,穿行于户部山月光市集,感受非遗文化项目;漫步在金龙湖新天地,体验浓郁异域风情……随着徐州持续升维文旅建设,“夜经济”成为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推动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

徐州市文广旅局四级调研员李扬表示,徐州夜经济采取的是“树品牌、强业态、促消费”的工作模式,以“国潮汉风·夜彭城”品牌为引领,聚焦“夜学、夜赏、夜娱、夜游、夜食、夜购、夜体、夜宿”等八大业态主题,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元素,汇聚消费群体和经济要素,促进拉动消费,全面提振夜经济复苏发展。

具体而言,徐州将夜间消费形态汇聚在“国潮汉风·夜彭城”月光文旅品牌,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市县区联动的模式,整体品牌化运营。同时,当地聚焦八大业态主题,重点策划举办汉乐之夜、博物馆奇妙夜等一批夜间特色的旅游产品,更好地满足品质化、多样化的文旅消费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徐州还以文旅惠民消费季为总抓手,产品化思维打造夜彭城经典线路,并鼓励有条件的景区景点、文博场馆适当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和规范夜间的旅游服务。

比如经开区图书馆设立了24小时开放区域,还策划了“经图奇妙夜——夜宿图书馆”“仲夏星阅夜——旧货市场+音乐会”等特色活动,为人们提供了夜游徐州的新选项。

据李扬介绍,下一步徐州还将借助新开业的一批文旅项目,重点打造“徐州十二夜”品牌项目。此外,在丰富夜间文化体验方面,当地计划进一步延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影剧院、音乐厅、国潮汉风馆等文化设施开放时间,并以文旅盲盒为载体,整合文旅资源,鼓励社会各方以项目化形式参与到夜间经济促进行动中来。

在文旅夜间消费集聚发展方面,李扬强调,“徐州还将组织开展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创建工作,以创促建推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至少形成1-2个与区域商圈发展相融合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

“守拙归田园”,乡村旅游留住乡愁

初秋时节,从徐州东站驱车30余分钟,就到达铜山区汉王镇紫山村。树木掩映的村庄绿水环绕,黛瓦白墙的房舍错落有致。沿着乡间小路信步前行,一个个博物馆、书画院映入眼帘……

汉王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潘文姣表示,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文化+旅游”将成为驱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内核,而文化艺术作为旅游产业中重要且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内涵的最终体现是展示多元文化、促进经济发展。当下,汉王镇大力推进文化艺术改变乡村的实施,着力打造非遗文化高地。

“我们注重把非遗文化和商业有机融合在一起,定期举办相关文化活动。目前我们村子里50多户院落已经入驻30多位非遗传承人,除了线下的销售,我们还建立了一些直播间,帮助这些匠人更好地传承非遗文化,以及提升他们的收入。比如一位制作竹笛的小伙子,不仅自己的收入更加可观,还解决了不少村民的就业岗位。”潘文姣说。

据悉,紫山村目前正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民宿及农家乐等富民产业,现已流转村内房屋40余户,建成张伯英书院、竹坡故里、陌上云居、栖云民宿、紫金小院、徐州好手艺等20余个富民项目,带动百姓就业300余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升。

徐州市文广旅局资源开发处副处长赵会勇介绍,近年来,徐州市积极实施“三乡工程”,树立“以旅兴农”“以旅富农”的理念,以农文旅融合为抓手,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探索具有徐州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路径。

截至2022年6月,徐州市已成功培育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5家,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2家,省级乡村旅游区20家。

赵会勇表示,“徐州以培育创建乡村旅游重点村和乡村民宿为抓手,大力推进乡村观光休闲、农事体验、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和度假康养的发展,推动乡村旅游特色化、品牌化发展,使乡村旅游成为全域旅游的增长极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促进了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0%以上。”

“一眼望千年”,考古旅游惊艳时光

在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城下城、府下府、街下街、井下井”的独特景象惊艳众人。据博物馆负责人介绍,徐州紧邻古黄河,历史上水患频发,洪水带来的泥沙掩埋了古城,周而复始之后,徐州城市的地下出现了由地表层往深处层层叠加的古城遗址。

为保留各时期城市建筑的遗址风貌,并以多元方式展示悠久的历史文化,徐州打造了徐州彭城广场地下城遗址项目,以时间为线索讲述徐州古城的文化脉络,将徐州走过的时光年轮层层揭开,把不同朝代的古城遗脉同框定格。

据该负责人介绍,在遗址原址发掘展陈的基础上,博物馆融入多元场景变化与体感体验形成沉浸式的、交互式的现代观展体验,包括入口水影斑驳(视)、序厅光影流转(视)、庭院水声潺潺(听)、考古发掘区域(触)的多元感知体验。“或平行、或深入、或俯瞰的丰富展陈关系,拉近观者与古城遗脉的距离,将诉说与感知相结合,以此提升区域场所精神和唤醒历史记忆。”

值得一提的是,博物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地下城遗址项目保持着古城下城遗址与近代市民生活公园原有的空间关系,不仅强化城市核心空间,还原徐州的文化纵深,还给周边地段提供了积极的文化活动空间。”

据悉,如今地处城市中心区域的徐州城下城博物馆,周围商业密集,地铁线路交汇。经过近2个月的运营开放,博物馆日均接待观众量约1500人,周末时段逾3000人,已成为徐州中心商圈的文化地标、城市历史的文化会客厅、市民群众和外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徐州市文广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些年,徐州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优势,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城市文脉,擦亮了城市文化的金字招牌。除了徐州城下城博物馆,目前已建成运行多年的徐州狮子山楚王墓景区、龟山汉墓景区均是依托于考古遗址现场建成的汉文化主题性景区。

“文物是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随着文物和旅游融合发展,已经让更多的文物充分活起来、热起来。”该负责人表示,考古成果与文旅的深度融合,将从旅游中彰显其文化力量,在讲述地域文明、传承历史文脉、教育服务公众、涵养城市品格等诸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周文凯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