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常州GDP达8807.6亿元,是江苏唯一连续5年增速位列第一方阵的城市。
按照当前的发展态势,常州或将在2023年GDP破万亿。常州若能成功晋级,就意味着作为中国改革开放风向标之一的苏锡常地区,都将成为万亿GDP城市。
在城市经济总量破万亿的关键时间节点,常州会有怎样的动作?常州市委书记陈金虎表示,经过大量的调研论证,常州在“十四五”期间的定位是国际化智造名城、长三角中轴枢纽。
打造长三角交通中轴
《21世纪》:长三角地区交通体系最为发达,常州为何可以承接“交通中轴”的重任?
陈金虎:进入“十四五”后,常州提出了长三角交通、创新、产业、生态、文旅这五大中轴,这是对城市的重新标识定位。
其中,就交通中轴看,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大背景下,有着现实的基础和对未来的谋划,是有具体行动的。
从当前的交通格局看,常州处于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几何中心。一方面,从横向看,在高速交通上,沪宁高速常州段的车流量非常大,堵车常有发生;另一方面,从纵向看,常州正好也在长江江苏段多个跨江大桥的居中位置,随着镇江五峰山大桥2021年通车,江阴过江2、3通道即将通车,这样一来,横向纵向的车流量压力全部集中到常州,可以预见交通会更加拥堵。
这看似是对常州的挑战,但实际上换个思路,正是常州的机遇。
当前正在建设的公铁两用常泰长江大桥按计划要在2024年通车,我们早在2020年就向江苏省委、省政府进行了汇报沟通,得到了支持。利用常泰长江大桥的建设机遇,我们提出建设江苏南沿江铁路和北沿江铁路之间的连接线(常泰铁路),并将其升格为了长三角高层次交通体系的一部分,时速达到350公里。
这样一来,常泰铁路往南直下杭州、深圳,向北过泰州、淮安接入北京,成为继京沪通道之后真正的完全高速纵轴线。这条线正是横向纵向的交汇点,正好在两湖创新区核心区设有一站。
需要说明的是,在江苏省内,链接徐州和南京的高铁通道实际上是从安徽境内走的,江苏腹地快速链接苏南苏中苏北的高铁通道是没有的,而常泰铁路真正意义上在江苏境内不仅实现了腹地的贯通,更实现了向北到北京、向南到深圳的连通。
除常泰铁路外,谋划并实施的是建设里程达到200公里的常州高速中环线,这将无锡的江阴惠山、镇江的丹阳等城市全部环进来,并且全部在中环上,实现了南来北往东西通达高速国省干道的无缝切换,在通行能力提升的同时,还不增加常州市区和周边交通压力,真正形成了长三角交通的中轴支撑。
这就一下改变了长三角区域交通的格局,从省内经济协调发展看,也意义重大。对这一论证,我们和国家发改委等进行了交流,得到了支持。
当下,要素的快速通达最为关键。经此之后,常州将成为长三角交通通达最好的城市之一。从地理格局上看,“十四五”期间常州“一点居中、两带联动、十字交叉、米字交汇、左右逢源”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
新能源等产业进入爆发期
《21世纪》:整个沪宁线都强于制造,常州提出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如何实现?
陈金虎:之所以提出产业中轴,在于常州的产业强,是历史上的工业明星城市,制造业规模大、门类全、韧性好、开放程度高。从工业门类看,41个工业大类中常州有37个,207个中类有191个,666个小类有600个,产业体系完备程度高,拥有规上工业企业5700多家,其中40%是装备制造,这一优势在全国同类城市中是最齐全的。
当前,常州工业规模已突破1.7万亿元,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入选首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工业大奖、工业强基工程项目、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均列全国地级市第一。
2021年新春第一会,我们就开了创新大会,出台了重磅的创新政策,市区两级财政在“十四五”期间将拿出400亿元用于撬动社会资本来一起参与创新,预计未来5年的创新投入总体在2000亿元左右。比如,大学毕业生到常州来,无论是就业还是创业,都享受青年人才生活居住双资助,相当于可以免费入住硬件条件很好的人才公寓3年,这极大降低了成本。
在创新园区上,常州有5家国际园区先后获评省国际合作园区,获评数位居江苏第一。值得关注的是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国-以色列),当前双方合作正在加速,很多成果令人期待,会在更大范围内承担创新和发展的新使命。
至于常州的新兴产业,则是十年磨一剑。当前,常州新能源等产业进入爆发期,增长强劲。上半年,全市动力电池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1.8%,新能源整车产值同比增长198.1%,产量达到11.8万台,全年将突破30万台,全年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将达2500亿元。另外,光伏行业产值同比也增长了35.2%。动力电池、新能源整车、光伏产业对全市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超过90%。我在企业调研时尝试开过新能源汽车,感觉非常好,诸多企业负责人很有信心,尤其是不少知名企业对产品都进行了调整优化,取得了很好的市场。
从产业上看,就是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转升传统产业,依托产业进行科技创新。在交通中轴的基础上,我们发力创新中轴和产业中轴,主要是打造国际化智造名城,将产业基础好、产业实力强的特点凸显出来,打开天花板,为自己赢得发展空间。
5年内上市公司数量、市值翻倍
《21世纪》:作为准万亿GDP城市,常州的人口是比较少的,怎样吸引更多的人才?
陈金虎:常州人才政策既普惠又精准,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才数连续8年在江苏排第一。2021年,因为政策好产业好等积极因素,常州吸引人才10.6万人,户籍人口净增15万人。
我在调研中发现,去年到来的10多万人才大军中,有相当的比例进入了动力电池产业中。过去这些中高级人才都是去一线城市,现在看来正是因为我们的产业做得好,产业链集聚吸引人才、人才推动产业链发展,并且这些人才相当大一部分是集中到常州的金坛区。这一产业人才集聚的现象,在常州的表现特别明显,值得在人才政策中进行思考。
当前常州的人均GDP列全国前十。预计到2035年我们会新增180万-200万人,这样就达到无锡、南通在“十三五”末的人口总量。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因开发强度小于周边,到“十四五”末常州的人均GDP在全国的位次还有望大幅上升。
《21世纪》:到常州工作后,你提出了上市公司翻倍计划,这给常州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陈金虎:上市是最好的转型升级、最好的招商引资、最好的总部经济。上半年实现企业上市2家,全市总数达到了83家。目前,全市IPO已过会的有4家、在会等待审批的14家、辅导验收完的9家、正在辅导的20多家,后备企业近400家,梯队建设非常好,形成了踊跃上市的良好氛围。
自2020年5月8日上市发展推进大会以来,常州市股改上市工作量质齐升,连续两年每年新增上市公司10家。现在,每千亿GDP有境内上市公司6.87家、位列江苏第三,并成功发布常州资本市场标尺——中证常州指数。
当时提出上市公司翻倍计划,确实有认为实现压力太大的声音。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在常州跑过600多家企业,既有“大象军团”也有“蚂蚁雄兵”,充分体会到市场的信心。如之前所提到的,常州的工业基础好、创新环境好,因此我们提出到“十四五”期末,常州要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十三五”期末的基础上倍增。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深入实施上市企业倍增计划、上市后备企业“双百行动计划”,不仅上市公司数量要翻倍、达150家左右,上市公司股票市值更要翻两番、突破2万亿。当市场充满信心时,市委市政府就需要顺势而为。
(作者:王海平 编辑:李博)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