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为保粮食与控通胀:印度限大米出口谁最受伤

2022-09-22 06:13:24 第一财经日报 

  印度普通和低端大米产品出口价格较低,主要出口地区是亚洲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及东非多国,他们最受伤。中国今年大米进口量突破进口配额也是大概率事件

  作者: 邵海鹏

  如果世界第一、二、三大的大米出口国都宣布提高大米出口价,会带来什么影响呢?事实已经部分发生,印度率先对出口大米加征关税。随后,越南、泰国可能也会宣布提价。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从国际来看,此举会影响全球大米供应紧张的预期,阶段性推动国际大米价格上涨。

  印度一些地区种植短粒白米,出口价格较低,主要出口地区是亚洲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及东非多国,他们最受伤。菲律宾有超过20%的大米消费需求需要依赖进口,是受大米价格上涨风险最大的亚洲国家之一。

  不过,国际大米市场是一个充分竞争的市场,意图在大米市场上翻云覆雨,往往会遭遇滑铁卢。比如,当年大米出口量世界第一的泰国,就遭遇惨痛教训,在随后的近10年间被印度抢占部分市场份额。

  从国内来看,整体影响有限。布瑞克·农产品(000061)集购网研究总监林国发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国际粮价上涨会对国内粮价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国内稻米市场供需偏宽松的格局。印度关于碎米出口的禁令,会影响国内四季度的大米进口量,从而对饲料用粮带来压力,然而相对于中国一年2亿多吨的谷物饲料需求而言,影响极为有限。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大米进口量突破进口配额是大概率事件,中国自从2001年加入WTO以来,就开始对三大主粮执行进口关税配额管理。2004年至今,大米进口关税配额为532万吨。2021年,大米进口量496万吨。虽然进口量并未突破配额,但已近在咫尺。今年前8个月,大米累计进口456万吨,同比增42.5%。业内预计,今年大米进口量将达到600万吨水平。

  “区别对待”的大米限制政策

  今年8月底,世界大米出口量排第二、第三的越南、泰国,就提高两国大米出口价格达成共识,并商定于10月6日至7日举行会谈,从而引发全球关注。而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率先出手,宣布自9月9日起,禁止出口碎米,并对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巴斯马蒂大米)外的各种类大米征收20%的关税。

  2011年以前,印度就曾对非印度香米采取过三年禁止出口的法令。这也是11年后,该国对大米出口再次实施限制。

  在全球大米出口市场中,印度占41%,越南、泰国合占约26%。如果越南、泰国最终达成协议,也就意味着,合占全球大米出口总量67%、全球前三的大米出口国,将联手推高全球粮食价格,加剧全球通胀水平。

  那么,印度此举意欲何为?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粮食经济研究员郑文慧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通过印度对不同大米品种出口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可以看出,其并非想控制国际市场,或者提高大米出口价格,而主要是迫于国内高通胀压力。

  “区别对待”的大米政策体现在,印度将蒸谷米、印度香米排除在加征关税之外。这两种类型的大米是出口创汇的利器,价格比较高。在印度,传统的大米种植区以种植长粒香米(巴斯马蒂米)为主,这种米主要出口中东地区和欧洲。比如,在9月7日(印度出台限制政策前),蒸谷米报价较白米高出5%,印度香米则是白米的4.5倍。加征关税的大米主要是印度大众消费的低价低质的品类。而碎米最为便宜,就直接禁止出口。

  最近两年,印度碎米出口占全球碎米出口比重持续增加,目前约占一半。虽然中国等多国进口碎米主要用于食品加工、饲料加工,但对于印度而言,碎米成分跟大米没有区别,有利于抑制国内大米价格。

  印度官方数据显示,印度8月份CPI为7%。分项来看,印度谷物及其产品价格上涨9.57%。

  中华粮网易达研究院副院长张智先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印度根据国内供需、外围环境以及预期,变更和调整粮食出口政策实属正常。受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影响,全球粮食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今年上半年,国际小麦、玉米一度出现阶段性价格较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虽然稻米产区及出口地区远离冲突地带,对国际大米供需影响较小,但是鉴于前期小麦、玉米价格暴涨,以及印度部分种植区夏季遭遇高温干旱天气,水稻种植面积减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贸易保护主义。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蔡海龙也表示,是否出口粮食,取决于粮食出口国基于市场形势所作出的抉择。这背后是粮食出口的“双面效应”,即粮食出口既可以增加农民收益,又可以影响本国的粮食安全。当国际粮价高涨时,粮食出口动力增强,同时国内粮价也会随之上涨,进而增加国内通胀水平。如果粮食出口量增加明显影响到国内粮食安全,该国往往会采取限制出口措施,稳定国内粮食供给。当然,限制出口与全球化趋势和WTO原则相悖,往往也会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需要说明的是,在采取措施限制大米出口之前,印度其实已经先后对小麦、糖采取过限制措施,而且该国的出口禁令也反复无常。比如,2022年5月,印度在对小麦实施一纸禁令之后,又宣布放松小麦出口禁令,致使之前还大涨的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小麦期货短时跳水。

  林国发认为,这可能跟印度对本国农业产量统计掌握不足有关。国际价格高,既想出口多赚钱,又不得不面对国内通胀压力。然而,出口政策的不连贯,增加了贸易商的不确定性风险。张智先也指出,这背后反映的也是印度在全球粮食安全危机下的矛盾心态。

  对中国影响“有限且短期”

  从国际来看,印度限制大米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强化了国际粮食危机预期。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一直存在对粮食危机的担忧。俄乌冲突带来乌克兰玉米产量下降,今年美国玉米种植面积下降,同时遭遇干旱,可能面临减产。而且由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全球化肥供应受到影响,南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的主要粮食生产国,由于本国化肥生产装备水平有限,化肥价格的高企且供应不稳定,一定程度上也影响谷物的生产。

  与全球玉米、小麦价格持续高位剧烈波动相比,近两年全球大米价格波动幅度小。业内人士认为,大米曾经被认为是稳定粮食市场的最后稻草。然而,目前这种局面正在改变。在水稻减产预期增强的情况下,近几个月,全球大米价格持续上涨。

  不过,在蔡海龙看来,今年以来,国际大米价格呈上升趋势,属于恢复性上涨。2021年8月,国际大米价格达到近50个月的低点,目前大米价格基本恢复到2020年水平或略低。由于国际市场大米供求基本面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若不发生大的市场冲击,预计未来大米价格将保持稳定态势,特别是随着稻谷收获季节到来,大米供给形势将会进一步改善。

  至于对中国的影响,可概括为“有限且短期”。

  从农户角度来看,“相较于地租,我对稻米价格变化几乎不关注。”这是第一财经记者从广东地区种植水稻的农户处了解到的情况。之所以“几乎不关注稻米价格”,缘于最近几年早稻收购价格波动很小。这也可以视为近期国际大米出口市场接连爆发“或禁止出口,或加税涨价”等大事件对国内影响有限的一个缩影。

  郑文慧称,国内稻米市场一直呈现偏宽松的供需格局,虽然近期受干旱等不利天气因素影响,市场对中晚稻产量存在担忧,但总体来看并不足以改变根本格局。此外,国内稻米产量大、库存量大、需求平淡等因素制约了稻米价格走势。

  在生产方面,国内大米产量常年高于消费量;在消费方面,新冠疫情以来,人们外出用餐减少,对大米的消费有较为明显影响。从主粮消费整体趋势来看,人均口粮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趋于稳定并小幅下降,中国当前正处于此阶段。

  林国发认为,市场对于稻米存在担忧也不无道理,但大可不必过度担忧,毕竟国内水稻储备超过1亿吨,且今年东北水稻、南方早稻都实现丰产,预计全年水稻仍呈现供大于需格局。

  (记者钱小岩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