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稳住宏观经济大盘,担当稳增长重任的财政政策频出。
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加大对企业纾困力度保市场主体,决定在第四季度,再实行一批收费缓缴。
会议称,一是缓缴耕地开垦费、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费等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规模530多亿元,不收滞纳金。鼓励各地对地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缓缴,严禁乱收费。二是缓缴各类工程项目质量保证金,规模约630亿元。
上述两项新政缓费规模达到1160亿元,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企业资金压力。事实上,为了给企业纾困,今年在3月份国务院就推出2.5万亿元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力度空前。而随着后期疫情冲击等超预期,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困难增多,后期财政增量政策频出,且针对性强,财政纾困政策精准发力。
从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新政来看,今年4月1日起针对所有小微和制造业等六大行业全额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并加快退税进度。此后为了进一步稳就业给企业纾困,7月1日起退税新政实施范围新增批发零售等七大行业,近期又将养老托育行业纳入。9月13日的国常会决定,对制造业新增增值税留抵税额即申即退,到账平均时间压缩至2个工作日,预计今年后4个月再为制造业企业退税320亿元。
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全国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约2.17万亿元,其中,4月至8月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退税约2.05万亿元。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大规模增值税留抵退税缓解了企业资金压力,帮助制造业、小微企业等渡过难关,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现代增值税制度。
除了退税之外,减税政策不断加码也是财政增量政策的一大表现,比如6月1日起对部分乘用车减半征收车购税,以拉动汽车消费稳经济。近日新能源车明年再免一年车购税新政也出台。
为了鼓励企业创新,加大研发力度,促进设备更新,近日财税等部门发文明确,今年第四季度,对高新技术企业购置设备的,允许一次性税前全额扣除并100%加计扣除;四季度对现行按75%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的,统一提高到100%等。
多位财税专家表示,今年减税政策不断加码,且主要针对小微企业、制造业及一些困难行业,鼓励创新刺激消费等,体现了精准发力。
受疫情等冲击,叠加大规模减税降费,财政收入也受到一定冲击。兼顾财政可持续性,今年财政增量政策也注重加大缓税费范围和延长时间,一方面能起到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给企业纾困,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财政可持续性。
除了前述缓费新政外,9月国务院决定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到期的缓缴税费,再延长4个月补缴,涉及缓税4400亿元。
此外,社保费缓缴范围不断扩大也减轻了企业资金压力,帮助企业纾困。比如,今年将5个特困行业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保险费政策,扩围至其他17个困难行业。其中,养老保险费缓缴实施期限到2022年底,工伤、失业保险费缓缴期限不超过1年。
由于市场主体在一些方面遇到的困难比2020年多,今年退税减税降费等也超过2020年。税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3万亿元。
财政增量政策不局限于税费支持政策,还体现在加大发债力度、针对性给予财政补贴、扩大政府融资担保规模等多个方面。
比如,为了扩大投资促进消费,在前期3.45万亿元地方政府用于项目的专项债券在上半年基本发完之后,近期国务院要求地方盘活地结存的5000多亿元专项债限额,10月底前完成5000多亿元新增专项债发行任务,目前已经有10多个省市披露了发债计划。
多位财税专家告诉第一财经,这笔巨额专项债资金叠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政策性银行贷款等,将支持重大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有利于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稳定宏观经济。
为了扩大对重大基建等项目支持力度,今年国务院出台了6000多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中央财政予以适当贴息。为了支持相关行业企业在第四季度更新改造设备,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贴息2.5%,贷款主体实际贷款成本不高于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