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微阅读】盘点十年来中国银行业全球化发展的八大成就

2022-10-12 18:27:02 中国银行业杂志 微信号 

请点击上方关注,点击下方“在看”

文/王家强  中国银行(601988)研究院

本文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2年第9期

导语:过去十年,中国银行业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全球化战略顶层设计,实现境外机构与服务渠道布局快速拓展,全球化发展规模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全球化业务的综合经营转型成效良好。

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序幕。十年来,中国主要的银行机构坚守金融发展的初心使命,以全面进取的姿态不负于新时代的期许,在世界金融舞台站稳了脚跟,全球化发展迈上新的台阶。展望未来十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景清晰可见,银行业全球化将呈现全新的面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不可替代的金融功能。

十年回顾:奋进新时代  激荡全球化

自2003年以来,中国金融业启动的新一轮改革开放举措,包括银行机构股改上市、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人民币国际化启航、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等,为新时代中国银行业的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2年,党的十八大开启新时代十年,中国银行业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充分把握新时代赋予的新机遇,沉着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全球化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球金融舞台上站稳一席之地。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全球化战略顶层设计。各类银行机构深化适应全球化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深刻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与人民性,将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有机融合,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使全球化经营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协同有序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有效管控全球化风险,持续增强中国金融业的全球竞争力。例如,工商银行(601398)致力打造“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延续自主增设和战略并购并举的策略,迅速扩展海外市场,全球化发展实现大跨越;中国银行持续将综合化、全球化作为集团发展的“两翼”,战略目标从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跨国银行”升级到建设“全球一流现代银行集团”,主要采取自建网点的发展模式,积极稳妥开辟海外市场,并在亚太、欧洲地区探索区域集约化管理模式,保持了全球化水平最高的中资银行地位。此外,建设银行(601939)、农业银行(601288)、交通银行(601328)、招商银行(600036)、中信银行(601998)、光大银行(601818)等大中型银行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探索特色化、差异化的海外发展战略。

实现境外机构与服务渠道布局快速拓展。境外分支机构是全球化发展的基本依托,十年来,在全球化发展战略的指引之下,中国银行业的境外服务渠道与机构布局速度前所未有。其中,中国银行的全球化网络覆盖最为广泛,在海外设立的分支机构达到550个,覆盖国家和地区数量从39个增加到62个。中国香港地区是中资银行走出去最集中的地区,来自内地的持牌银行数量从17家增加到32家。其次是伦敦、新加坡、纽约、卢森堡等国际金融中心,中资银行数量不断增多。同时,各银行机构还通过参股设立当地银行、战略投资间接覆盖、网络银行虚拟触达、在国际同业开辟中国柜台、大力发展代理行等模式,拓展对全球客户的服务触角。例如,工商银行通过持股南非标准、印尼哈利姆等银行,招商银行通过收购香港的永隆银行等方式,大幅提升了海外网络的覆盖度和客户服务触达能力。

主要银行机构全球化发展概况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银行年报整理)

全球化发展规模与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政策引领、市场驱动和自身努力的共同作用之下,中国银行业的全球化经营规模取得重大突破,在国际金融舞台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根据笔者统计,10家中资银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和五家全球化业务较多的全国性股份制银行)2021年末境外资产总额已从2012年的5.9万亿元增长到16.3万亿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从7.9%提高到9.7%。全球化经营推动了各大银行全球地位的提升,四大行自2018年以来连续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全球大银行排名中位居前5名,并相继被列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G-SIBs)名单。如果将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全球化部分单独作为一个整体,2021年,这两家银行境外机构的资产规模可分别排名全球银行业第35位和第58位。其中,中国银行连续多年被评为亚洲最佳“贸易融资银行”“最佳债券承销商”等。

全球化业务的综合经营转型成效良好。银行机构在全球金融业舞台上的竞争力还取决于综合经营实力的提升。各中资银行通过提升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能力、并购或设立综合经营机构、推动同业合作等方式,过去十年的业务转型成效较为突出,在海外可为客户综合提供证券承销、私人银行、保险理财、飞机租赁、大宗商品交易、银团贷款、财务顾问等多元化金融服务。例如,各家银行普遍在中国香港地区、新加坡、伦敦等地设立证券服务与国际投资平台,作为在亚太和欧美地区提供投资银行服务的依托,并在伦敦、新加坡等地建设大宗商品交易中心。

数字化转型快速推进,产品服务迭代创新。金融科技在过去十年给银行业的发展理念、经营模式、服务渠道和产品创新带来了颠覆式的影响。中国银行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紧跟数字化转型的步伐,通过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构建全球一体化技术架构、强化与金融科技企业的合作等方式,不断增强数字技术对全球化发展的支撑。例如,中国银行基于全球服务平台(GSP)实现集团客户、单一客户、业绩、营销等的统一管理,依托网上银行与手机银行等渠道面向海外地区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将“跨境场景”作为四大战略级场景建设之一,为跨境客户打造升级体验;工商银行依托“环球撮合荟”跨境撮合平台服务,实现跨境撮合全流程闭环服务,依托“跨境e电通”跨境业务支付平台实现跨境人民币业务的新突破。此外,中银香港、工银亚洲、蚂蚁金服等多家机构获准参与在香港地区建设虚拟银行平台,探索全新的数字化金融发展模式。

加快绿色转型与ESG标准国际接轨,新发展理念植入全球化基因。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与世界各国就“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达成广泛共识,环境、社会与治理(ESG)理念正在成为全球企业开展投融资与经营管理的评价标准。中国银行业积极加入相关绿色标准和国际组织,在全球化经营活动中积极践行ESG理念。在绿色贷款方面,中资银行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了一系列国际重大绿色项目融资,其中,中国银行位列2021年彭博全球绿色贷款和可持续挂钩贷款排行榜中资银行首位;在绿色债券承销方面,中资银行在全球承销各类绿色债券,协助客户顺利完成融资目标;在绿色债券发行和投资方面,中资大银行是活跃的绿色债券发行人;多家中资银行作为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的支持机构和负责任银行原则(PRB)、“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GIP)的签署行,积极参与相关组织有关绿色金融标准的讨论,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绿色低碳、普惠包容的可持续发展转型。

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需求取得重大成效。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中国银行业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自贸港建设、RCEP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重大对外开放政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主力军,积极通过全球网络布局、管理体制与服务创新、资金资源投入等,大力服务国家战略,为企业、居民的跨境投融资活动与风险管理需求提供金融支持。例如,截至2021年末,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分支机构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量分别达到41个和21个;五大行等积极参与境外人民币清算行建设,成为人民币跨境流动的主渠道;各家机构积极为冬奥会、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等体育与经贸盛会提供战略合作和金融支持。

风险防控更上台阶,成功应对全球重大风险挑战。随着全球反洗钱等合规监管的趋严,以及近年来大国博弈背景下国际地缘政治动荡事件增多、重大国际金融风险加剧,全球化经营活动面临的风险挑战更加显著。许多国家的全球化大银行纷纷退出高风险、高成本的新兴市场国家,压缩合规成本较高的业务与市场,聚焦核心市场与优势业务。在此大环境下,中国银行业全球化发展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方位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及时前瞻应对重大风险事件,强化反洗钱与制裁合规风险管理力度,有序化解和处置不良资产,积极应对利率、汇率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在总体上保持了海外资产质量的稳定和经营管理的合规有序开展。

未来十年展望:增强能力建设 应对机遇挑战

当前,全球重大事件频发,国际政经格局演变错综复杂,世界经济持续低迷;金融科技日新月异,金融监管重大变革,金融市场跌宕起伏,给中国银行业的全球化发展带来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大国政经博弈日趋激烈,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发展,俄乌冲突引发欧美西方国家对俄联合制裁,北约等西方阵营与其他国家的对抗摩擦增多,逆全球化趋势逐渐显现。新冠肺炎疫情引发全球经济大幅衰退,后续发展依然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全球性的产业格局发生变迁,产业链与供应链受到重大冲击。全球物价形势从过去的长期低通胀转变为近期的高通胀,欧美发达国家从低利率、负利率转变为近期的大幅快速加息行动,导致全球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大宗商品市场跌宕起伏,新兴市场债务危机此起彼伏。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展望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将有望成长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更加接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中国将持续坚持扩大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一带一路”建设和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对外经贸活动和跨境金融流动将更趋频繁,引领全球金融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与此同时,大国博弈进入更加激烈的全新时期,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入碳达峰的关键节点,全球金融严监管全面进入实施阶段,数字货币、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进步迈向新的平台。中国银行业全球化发展所面临的形势将与过去十年有很大不同。

中国银行业应当持续增强能力建设,补齐短板和不足,将全球化发展推向新的高度。要更加重视全球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具有全球化视野、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科技与人文素质兼备、适应复杂环境的金融人才队伍;要优化全球网络布局与渠道建设,结合最新经济地理与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围绕国家对外开放大局的需要,适应客户需求的变化,将分支机构的拓展与数字化服务的直通两者优化组合,从过去十年的数量优先转向质量优化;要持续增强综合能力建设,始终坚持初心使命,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持续增强公司治理与战略规划能力,提升数字化、绿色化、开放化条件下的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强化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增强金融标准制定、金融规则影响力,确保银行业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责任编辑:时磊)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22年第9期)

微信征稿启事

《中国银行业》由中国银保监会主管、中国银行业协会主办,是目前唯一一本带有全行业性质的公开刊物,是沟通监管部门和机构的纽带,是行业交流的平台,也是社会了解银行业的窗口。目前《中国银行业》杂志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征稿邮箱,面向广大读者征稿。我们期待您的稿件。

微信投稿邮箱:zgyhy001@163.com

关注更多精彩内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银行业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李显杰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