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至2022年,长虹历经三次转型,已发展成集消费电子、核心部件等研发与制造为一体的跨国企业集团。目前,长虹围绕主业上下游价值链,在冰箱压缩机、大数据存储、轨道交通电源、物联网模块等多个产业布局,已诞生近十项中国冠军甚至世界冠军,在细分产业演绎“中国骄傲”。
在物联网时代,面对消费者、行业用户,长虹锐意进取,正加速转型发展步伐,不断攀升发展高度,立志成为“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科技企业集团”。
深化改革 提升经济效益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重要支柱、重要基础。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新阶段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进一步推动国资国企改革走深走实,推动国有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实现国有经济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长虹作为老牌国企,勇立潮头,全力以赴开拓市场、抢抓机遇、深挖潜力、降本增效,各条生产线“开足马力”满负荷运行,以自身良好效益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年,长虹控股集团发布实施《长虹控股集团公司变革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国有资本投资控股”定位,推动公司由管资产向管资本转型、由经营管理向投资控股迈进,以“若干上市公司和新兴产业”为主的扁平化资本和管理架构规划形成,进一步提高子公司经营自主性,激发创新发展活力。
长虹以“精简高效”为思路,厘清了控股公司投融资管理、高端人才培养、战略牵引、监督协同等核心功能。以“充分授权”为指导,进一步明确对子公司的管控界面,建立了控股公司权力清单。
针对上市、拟上市等的子公司实行差异化管控,让处在竞争行业的子公司能够第一时间应对变化、把握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这样的改革背景下,长虹极其重视传统产业的再生。长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授权经营有效激发传统产业的团队活力,持续开展员工持股工作,进一步健全了“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长效激励机制,推动新能源、爱联、格润、华丰等十余家子公司实现内部的再创业。
以长虹能源(长虹新能源)为例。长虹能源主营业务为碱锰环保电池、锂电池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业务。早期以生产碱性电池起家,2018年通过对锂电池企业江苏三杰的股权并购进入圆柱型锂电池产业,形成“碱电+锂电”双核心主业格局。国企改革以来,长虹能源加大骨干员工持股力度,激活团队活力,经营业绩稳步增长。2019年、2020年公司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69.26%、54.59%,2021年净利润再创新高,归母净利润2.56亿元,同比增长58.19%。
2021年11月25日,长虹能源公开发行融资2.24亿元并实现北交所上市,成为四川省在北交所首批上市四家企业之一。2022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8.07亿元,同比增长29.35%。
伴随改革深入推进,长虹企业制度更加成熟,经济布局更加优化,创新动能更加澎湃,经济效益不断攀升。
改革增活力,创新出效益。今年1-6月,长虹规模收入679.9亿元;利润6.6亿元,同比稳步增长;同时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两位数增长。
技术创新 激发最大动能
技术创新是“关键变量”,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2022年7月,长虹AI实验室撰写的《一种基于音素建模的文本无关说话人识别》《基于门控卷积融合的时域目标说话人提取网络》《基于平均意见分数预测网络的在线会议无参考语音质量评价》三篇技术论文,被全球语音研究领域顶级会议INTERSPEECH收录,这代表了长虹AI实验室在语音信号处理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是国际学术界对实验室研究成果的认可。
三篇论文覆盖了声纹识别、语音提取和语音质量评价领域,不仅体现了长虹AI实验室在不同语音任务中积累的技术深度,并且反映了实验室在语音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矩阵。
长虹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展华益表示,长虹AI实验室将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引领创新,并持续拓展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边界,加强人工智能产业落地深入化、规模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不断取得突破。
2021年,长虹控股集团发布实施《技术平台改革方案》,形成了“三个灯塔实验室+四个创新研发中心+多个外部联合实验室”的长虹中央研究院,面向未来前瞻性、共性技术研究和外部科技资源整合的平台定位更加清晰。
同时,长虹以价值为导向的创新机制不断健全,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设计总监制等运行机制持续优化,技术团队长效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储能、赋能项目技术成果按一定比例进行利润分享或技术入股。持续深入推进外向型技术创新合作,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上海交大、中物院等高校、院所、知名企业开展战略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链不断完善。
目前,“先进性技术、竞争性技术、技术生态圈”三层技术体系在长虹正逐步构建并夯实。
近年来,长虹控股集团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项目攻坚、重点突破为引领支撑转型升级。仅2021年全年总投资超50亿元,积极推动190余个重大创新项目取得成效。
在工信部2021年物联网示范项目名单中,长虹“基于自主MEMS的光谱物联网快速分析技术研发及应用”“‘移动随访包’与智慧健康应用示范”两项目分别列为关键技术攻关类、融合应用创新类示范项目,成为国家级示范项目;在工信部2022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名单,四川长虹电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基于数据驱动的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入选……
此外,长虹在科技创新投入方面稳步增长。
成立“特种陶瓷所企应用技术研发中心”等6个前沿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参与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国省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100余项,牵头申报的国家工信部“四川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四川省“新一代智慧家庭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建设”项目顺利完成验收。突破掌握高精度工业缺陷视觉检测、超低温启动电源系统、高性能硅基负极材料等核心技术30余项,部分领域打破国外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去年制修订国际国家标准40项,“标准引领”“质量强企”建设成果显著,获德国红点奖、PLUSX设计奖、太湖奖等国际国内重点奖项11项。
优化布局 实现产业报国
近年来,长虹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在强化智能家电、核心部件、IT服务等成熟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推动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创造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智能家电、核心部件、IT服务等成熟产业持续推动智造升级、市场拓展,保持了稳中向好的经营态势、发挥了压舱石与顶梁柱作用。
在智能家电板块,2021年,通过国内优化整合资源、线上线下提质增效、调结构提均价,海外抢抓疫情带来的机遇,强化欧洲、澳洲等国家市场突破和全球电商平台运作,全年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其中,海外实现收入同比增长9%,其中品牌业务增速超过17%。
在核心部件板块,转型步伐加快,集团外市场能力进一步加强,外销占比已超60%;其中,长虹华意(全球最大冰箱压缩机提供商)冰箱压缩机销量突破6500万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变频压缩机首次突破位居全球第一、商用压缩机位居国内第一。
在IT服务板块,长虹佳华加快向“云服务商”转型升级、业务收入增长结构持续优化,增值业务收入占销售总额超25%,利润同比增长超过20%,继续保持国内领先的数据存储方案提供商“隐形冠军”地位,被业内评为“IT存储产品分销卓越企业”。
长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新的“增长极”价值逐步凸显。
在长虹能源工厂,中国西部最大“高倍率圆柱锂电池”生产基地,8条锂电池生产线开足马力,一只只锂电池成产、组装、打包完成。长虹能源工厂相关负责人介绍,投产以来,公司提升产能,日产量达150万只至170万只,年产能突破5亿只,产品广泛运用于电动工具、吸尘器、园林工具等高倍率细分市场,实现高倍率圆柱电池产能国内领先。
不仅如此,2022年9月,长虹美菱旗下控股子公司中科美菱北交所上市注册申请获批。以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核心,布局生命科学、智慧冷链、家庭健康三大业务板块的中科美菱,坚持科技创新,并以尖端的产品、优质的服务,赢得广阔的消费市场。
中科美菱登陆北交所后,将成为继四川长虹、长虹能源、长虹华意、长虹美菱及长虹佳华后,长虹控股集团旗下的第六家上市公司,长虹“资本航母”再添新军。同时,作为“专精特新”领域企业,上市后,中科美菱有望为长虹体系再造新的产业冠军。
在计算存储产业板块,国产替代能力加强,多款长虹自主研制的天宫服务器和PC产品入围“信创名录”,并牵头承建了全球领先的成都智算中心,助力科技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
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长虹持续打造标准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推动完成两个“突破”,即从传统生产线向智能物流系统的产品突破、从传统家电向新能源领域的行业突破,成功实现新能源领域智能物流系统订单破亿元。长虹智能制造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名单。
在持续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长虹进一步推动双创工作取得新进展。
原型实现及小批量试制平台完成建设,跨境孵化器、产业园等各类“双创基地”加快建设,一体化、全流程解决方案能力水平持续提升,目前累计服务企业数达4万余家、孵化团队290余家;涵盖天使-创投-并购完整生态的“双创基金”持续完善,为创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投融资服务,累计投资项目20余个,成功上市1个,帮助300余家中小企业成功融资。
大集团推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成效显现,长虹被授予国家“两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四川省首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荣誉称号。
可以看到,“产业报国”不是一句口号,长虹用实干笃行兑现承诺,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闯出新路子,努力锻造一个“全球领先的物联网科技企业集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