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梁宏亮 每经编辑 贾运可
始于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刻改变着商业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面对技术革命和地缘政治挑战,全球商业格局也走向深入的变革。
一系列实践中的新变局,为全球商学教育带来了新的命题。如何重塑全球商业教育,需要全球商学院共同贡献智慧。
在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办的“第九届全球商学院院长论坛”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管理学教授汪泓。她认为,商学院的国际合作既要了解全球规则,又要增进互相之间的文化理解,在求同存异中互利共赢。
融合全球文化 增进理解互信
NBD:身处变局之中,商学教育迎来了哪些挑战?
汪泓:我们处于一个伟大的变革时代。新冠肺炎疫情、地缘政治挑战等对商学院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尤其表现在国际商学院全球交流的频次和力度上。
从现在来看,全球共同的价值理念,特别是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国际合作上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但是也要看到,一些逆全球化现象给商学院发展带来了挑战。除此之外,身处于科技革命和大数据时代,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同样给商学院带来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学科交互融合在一起;另一方面,网络时代也让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变化。
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也发生了很大改变,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否则就会带来众多灾害。对于商学院来说,我们教育的思想、教育的方式、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范式都要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NBD:面对新挑战,商学教育应如何应对?
汪泓:在变化的不确定时代,商学教育在内容上要注重如何运用经济理论、经济方案和经济案例来有效支撑起这些变化。
从教育方法上来看,要关注如何将线上线下教学、课堂和情景教学有机结合,关注如何将中国案例和全球案例教学有机结合,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商学院需要思考的责任和使命。
商学教育要把知识的传播、知识的吸收,转化成为知识的创新和知识的再造。我们都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思想会被发扬光大、广为传播,商学院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同样实现了这样的时代使命。
与此同时,商学院作为国际合作的桥梁,要增进中国与其他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互信,让彼此能够求同存异、互相理解,进而产生互信与合作。
坚持国际合作 创造互利共赢
NBD:身处全球经济的新变局、新挑战中,我们如何理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性?
汪泓:中国有14亿人口,中等收入群体已经达到4亿~5亿。如今,我们成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人的生活条件、生活精神面貌以及国家治理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的深刻变革,能够让我们拥有更为富足的精神享受和物质享受。这为我们的国内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我们国内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商贸体系和金融体系,这些体系有效构建起了完备的国内大市场。在良好的国家安全保障、粮食保障、能源保障以及实体经济保障之下,巨大的产业联合体使得中国能够很好地发挥内循环的作用。
放眼全世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联动了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我们的产业体量在全世界的占比也很高,中国在全球贸易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们对全世界增长保持着较高的贡献率。
我们要看到,在全世界范围内,中国与众多国家友好合作、共同发展,致力于“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有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奋力前行的使命感。所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也需要和国际社会合作,来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
从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来看,经济全球化的整体趋势中也伴随着逆全球化思潮。因此,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能够抵御类似于逆全球化思潮这样的不确定因素。当然,国家发展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发展之外,必须和全世界紧密开展合作,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国际化、坚持同所有友好的国家和人民保持合作。
NBD: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一步我们需做好哪些工作?
汪泓:我们既要坚持独立自主,又要坚持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和高端技术。我们未来要以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吸引全世界。让更多的人看好中国市场、愿意投资中国、愿意和中国在高端领域继续深化合作。
我们还要坚定不移地把大市场打开,比如在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行业、信息技术行业、集成电路行业等,都可以通过产业平台来和世界拥抱。
从商学院角度来说,未来既要具备全球视野,又要聚焦中国,既要有商业理念,又要有商业实践。我们要将中国案例和中国声音输送到全球最顶尖的商学院中,把全球化与中国特色有机结合。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