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秋天最美600米的前世今生

2022-11-03 07:16:45 金陵晚报 

眼下,石象路进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通讯员 贲放 摄

视觉中国供图

□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石象路一直是南京的标志性风景之一。每到深秋时节,饱经沧桑的神道石刻与红色的枫香、黄色的乌桕、金色的银杏、紫红的榉树、常青的圆柏,交相辉映,融合出五彩斑斓的色彩。几乎在各种南京秋景的评选中,石象路均榜上有名,被网友誉为“最美600米”。

眼下,石象路正迎来一年中最美的季节。这条南京秋天“最美600米”是如何造就的?数百年前的石象路又是什么模样?记者走近明孝陵研究专家,解密石象路的前世今生。

重达80吨的石象

采用“冻冰滚木”方法运输

重达80吨的石象

采用“冻冰滚木”方法运输

整条明孝陵神道长约两公里。石象路作为神道的第一段,全长615米,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每种两跪两立,夹道迎侍。

作为中国古代帝王陵墓的重要标志之一,每对石兽都有着不同的寓意。明孝陵博物馆工作人员说,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公正”的神兽,代表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和热带,寓意大明疆土辽阔,皇帝威震四方;大象四肢稳健粗壮,代表江山稳固、民心顺服;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之首,象征着光明和吉祥;马在古代是一统河山的重要“战略装备”,又象征着对君王的忠诚。

不少游客被巨大的石象所震撼,以其单只高达80吨的重量,在缺乏现代化运输设备的明初,是如何运至孝陵的呢?民间传说,它们是由开国猛将胡大海肩挑而来,这显然不足信。根据史料记载,“冻冰滚木”才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明孝陵志》载:“大象石料是冬季滑冰而运,当时沿途泼水……”“就是等冬季严寒时,以泼水成冰的方法形成一条冰道,再将竹、木做成的滚木置于被运物之下,即可较为省力地拖动前进。”明孝陵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百年前就被印上明信片漂洋过海

米老鼠也是其“粉丝”

百年前就被印上明信片漂洋过海

米老鼠也是其“粉丝”

从明孝陵博物馆展示的19世纪末石象路旧照片,以及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拍摄的石象路照片中,记者看到,虽然沿途的石象、石马、石骆驼等石兽还是如今游客熟悉的模样,但整体环境十分荒凉。巨大的石兽们矗立在黄土和杂草交织的地面上,中间一条羊肠小道,路上散落着不少碎石子,周边稀稀拉拉地种着行道树。南京出版社的《老明信片·南京旧影》中收录了一张1850年左右的明信片,石骆驼下甚至有牧民赶着大批的羊群,俨然把这里当成了牧场。

即便如此,这些体积庞大、雕刻精美,见证着历史变迁的石兽,在当初也已经闻名中外了。清朝末年发行的邮政明信片中,就把石象、石马等明孝陵景致印了上去。当时很多外国人来明孝陵旅游的时候,都会给远方的亲友寄上几张,可以说是相当“时髦”了。从明孝陵博物馆征集的一批旧明信片中可以看到,它们早在100多年前就曾漂洋过海“环球旅游”,收件地址中有美国、德国等国家,明信片上盖了邮戳,用英文写了祝福语。

有趣的是,当初南京人朝石象背上扔石子的习俗也一并流传到了全球。1991年,迪士尼在不丹发行了一套怀旧风格的世界风景名胜邮票,其中有一张背景是大报恩寺塔和明孝陵石象路。画面上,米奇老鼠正调皮地向石象背部扔石子,女朋友米妮则在一旁开心地看着。“朝石象背部扔石子这一风俗,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了。”明孝陵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员王韦说,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明孝陵老照片中,都不难发现石象背上有石子。

“这其实是当时南京民间的传统习俗。开埠通商后,洋人纷至沓来,入乡随俗,把扔石子当成一种有趣的中国文化跟着学了起来。”王韦说,清末徐寿卿所著的《金陵杂志》中,就记载:“掷砖于石人、石马顶上,落下者生女、不落下者生男,有奇验。”

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美颜”

几代人接力扮靓

上世纪70年代起开始“美颜”

几代人接力扮靓

日前,记者在石象路看到,路两旁的银杏变黄,乌桕、枫香等色叶树种也转红,金、黄、橙、红等,多种色调已经显现出来,树下落叶形成的“地毯”依次铺开,好似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如今五彩斑斓的石象路,是如何造就的呢?

“石象路最早种下的是乌桕树,树形特别好看;接下来种的是枫香;银杏和圆柏是最后才加入的。”原中山陵园管理处(现中山陵园管理局的前身)风景队长郭效元和李长富回忆说,“石象路上引栽的树,全部来自中山陵自己的苗圃基地。”他们对此感到很骄傲。

“石象路之前绿化并不丰富,秋天景色比较单一。”中山陵园管理局园景园容处原书记张思平回想当年的情景,很是感慨。他说,为了扮靓石象路,1971年到1972年他们种下了98株银杏,让秋天的景色“红黄相间”。为了呵护好这些色叶树种,园林工作者们可谓煞费苦心,“过去这条路上土壤贫瘠,我们特意找来油菜籽饼添加进去,补充营养。”张思平说。

有细心的市民注意到,石象路上除了石刻对称分布,就连树木也是东西、南北对称。张思平说,这是经过精确设计的。“石象路上一共225株色叶树种,东西两株的间距为2.8米。因为如果太近的话,会彼此遮挡,影响生长。”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石象路已经郁郁葱葱,成为市民休闲赏景的好去处。上世纪90年代末,路面铺上了青石板,升级为美观的步道。景区的公共设施在近十几年来也不断完善,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模样。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