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总理朔尔茨首次访华 释放中德关系积极信号

2022-11-04 01:07:23 新京报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 受访者供图

北京时间10月28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宣布,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德国联邦总理朔尔茨将于11月4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

2022年恰逢中德建交50周年,朔尔茨此次访华受到广泛关注。朔尔茨去年12月接任前总理默克尔,正式就任德国总理,这将是他成为德国总理后的首次中国之行。他也将成为自2019年11月以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是中共二十大闭幕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中德建交50周年、中共二十大刚刚闭幕之际,朔尔茨此次访华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朔尔茨此次访华释放了一个明确信号,即他反对和中国脱钩,希望加强中德、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

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德国和欧盟内部在对华战略上出现了很多嘈杂的声音,一些人鼓吹要和中国脱钩、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政策。但朔尔茨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他多次表示和中国脱钩不切实际,尤其是在德国陷入重重经济危机之时,和中国脱钩只会恶化危机。

当地时间10月21日,朔尔茨率先宣布了即将访华的消息。他表示,他将率领一个商界代表团访问中国。10月26日,德国政府同意中国国资企业中远集团入股德国汉堡港,这也被认为是中德关系发展的一个积极信号。

郑春荣指出,中德关系历经50年的发展自有其韧性在,尤其是经贸合作的压舱石作用仍然明显。虽然当前中德关系面临一些新的挑战,但只要双方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务实合作,两国关系仍可以得到健康发展。此外,中德关系也可以在中欧关系中发挥引领作用,同时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注入积极力量。

朔尔茨首次访华 经贸合作是重要主题之一

新京报:促成朔尔茨此次访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他想释放怎样的信号?

郑春荣:从朔尔茨个人来说,他很早就有访华的意向,只是受制于本国政治的一些牵制迟迟难以成行。朔尔茨目前领导的是一个三党联合政府,除了他所在的社民党,还有绿党和自民党——这两个政党在对华态度上比较强硬。今年4月,朔尔茨首次亚洲行去了日本,没有来中国,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迎合国内的政治舆论。

但朔尔茨在对华态度上一直比较审慎,他总体上延续了默克尔时期强调务实合作的对华政策,明确反对和中国脱钩,希望加强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此次他推动访华行程,就体现了这一点。

实际上,朔尔茨访华在德国内部、欧盟内部都存在一些反对之声,甚至美国方面也给他施加了压力,但他坚持促成中国之行,其实就表达了他希望加强中德、中欧合作的强烈意愿。

新京报:据德国媒体报道,陪同朔尔茨访华的主要是一个商界代表团。这是否意味着朔尔茨访华的重心将放在经贸领域?朔尔茨访华对于中德关系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郑春荣:这次的德国代表团并不大,据德国媒体的消息,本来有大约100份申请提交给德国政府,但最终确认陪同访华的只有12位商界代表。但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国商界对于访华是非常积极踊跃的。

所以说,经贸合作肯定是此次访华的重要主题之一,朔尔茨希望通过这次访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中德之间的经贸合作。除此之外,一些备受关注的全球性和地区性议题预计也会提及,如俄乌冲突、气候变化等。

朔尔茨此次访华显然会释放一些积极信号,同时对冲德国乃至欧洲的一些对华负面声音。尤其是在中德建交50周年的特殊时期来访,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双方预计都会有一些积极的表态。此外,此次访华也会推动中德未来一段时间的互动,譬如推动明年中德政府磋商的安排。

反对和中国脱钩 希望为中德、中欧关系定调

新京报:朔尔茨将成为自2019年11月以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也是中共二十大闭幕后首位访华的西方国家领导人。这些“首次”意味着什么?

郑春荣:朔尔茨是近三年来首位访华的欧盟国家领导人,这表明朔尔茨希望为欧盟的对华政策定调,发挥德国在欧盟对华战略中的领导力。

这一点从他宣布访华的时间点就可以看出来。朔尔茨是在10月21日的欧盟峰会结束后宣布的,这次欧盟峰会专门讨论了中国问题,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要对华更加强硬、要和中国脱钩、要摆脱对华依赖之类的声音。朔尔茨对此持反对态度,他多次说过,不应和中国脱钩、要和中国加强合作。他此时宣布访华就是想表明这一态度。

此外,朔尔茨也希望为欧盟的对华政策定调。他希望传达出的信号是,欧盟的对华政策需要更加理性,不要再炒作和中国脱钩等言论。

新京报:朔尔茨10月11日在出席柏林机械工程峰会时明确表示支持全球化,反对与中国脱钩。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一表态?

郑春荣:从国际局势来看,美国将中国看作“唯一的全球头号竞争对手”,还试图拉拢欧洲及其他地区的盟友联合打压中国。由此,欧洲内部的对华声音也比较嘈杂,出现了一些要和中国脱钩的声音。

尤其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由于美欧对俄罗斯实施多轮制裁,导致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被切断,欧洲面临着严峻的能源危机。而中国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并未采取和欧盟一致的立场,因此欧盟内部一些人就妄称,欧盟在经贸方面过于依赖中国,会使得中国能利用经贸手段对欧洲施压。

朔尔茨显然对此表示反对。朔尔茨的逻辑是,欧洲经贸应该多元化,欧盟不能对某一个国家过度依赖,但多元化不意味着要和中国脱钩,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欧盟也无法和中国脱钩。德国以及欧洲目前的经济形势不佳,能源价格高企、通货膨胀也创历史新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和中国的经贸关系恶化,德国和欧洲的经济问题只会更加严重,最终损害本国民众的利益。

中德关系韧性犹存 务实合作仍是主逻辑

新京报:德国前总理默克尔任内,中德关系得到长远的发展。但在朔尔茨去年12月接任总理之位、组建三党联合政府后,很多人担忧中德关系可能会遇冷。如今朔尔茨上台已近一年,你如何看待朔尔茨政府的对华政策?

郑春荣:当前的中德关系实际上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中德关系有其韧性所在,这种韧性可以确保中德关系不会变得太糟糕。譬如从经贸角度来看,即使在疫情期间,中德的贸易总额、德国企业对华投资都是在增加的。这意味着中德经贸的压舱石作用仍然非常明显,务实合作仍然是中德关系的一个主要逻辑。

另一方面,中德关系确实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尤其是在政治层面,针对中德关系的杂音很多,包括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在内的一些政治人物多次发出不能过度依赖中国、要和中国脱钩、要减少中德经贸合作等言论。甚至德国经济部已经或计划采取一些具体的举措,如收紧出口信贷、审查德企对华投资等。这事实上体现出,中德之间的政治互信下降,导致双方关系也面临新的挑战。

新京报:中国与德国1972年正式建交,至今已经50年。从50年的历史周期来看,中德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什么特点?

郑春荣:从过去半个世纪的历史周期来看,中德关系总体上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从政治层面来看,两国在2014年就建立了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双方高层交往越来越频繁,建立了70多个对话机制;从经贸领域来看,两国经贸合作不断深化,中国连续6年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除此之外,中德关系已经超越了双边层面,它对于中欧关系也具有很强的引领作用。甚至在全球层面,两国在关系全人类共同利益的问题上也有着密切的沟通和合作,发挥着战略引领作用。

中德关系能够不断向前发展,并在中欧关系、全球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一个重要前提是中德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进行制度性的对抗,而是秉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原则开展务实合作。所以说,目前德国国内和中国脱钩的这类声音实际上是一种逆流,它和中德关系发展的历史经验是相悖的,显然也不利于中德关系的良性发展。

新京报记者 谢莲

(责任编辑:马金露 HF120)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