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湛:能源危机引发的欧洲产业转移如何影响中国

2022-11-23 11:48:11 第一财经 

当前,欧洲能源供给风险日渐显著,全球产业链受到的冲击似乎比之前更为频繁。不少欧洲企业开始停工停产,已有不少制造业转移阵地。

大型化工厂关闭或减产的案例不断涌现,比如斯洛伐克某大型铝冶炼厂准备关闭、德国化工巨头减产……2022年上半年,德、法等制造业大国的出口表现不复当年强势。

此外,今年前九个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量已经超越德国,可能得益于德国汽车生产能力因能源危机导致的订单外流。

欧洲加大对外投资,对冲产业链风险

作为迁移目的地,中美两国更受欧洲企业的青睐。

例如,化工行业最具代表性的某化工巨头于7月宣布全面推进湛江一体化基地建设,9月6日首套装置已投产,下一套预计2023年即可投产。而早在2022年2月,某化工巨头也在美国发布了投资计划,且在北美的投资金额约占其全球投资的15%。

其他数据也能印证这个情况。美国经济研究公司荣鼎集团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欧盟对中国的投资同比增长了15%,知名企业都将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业务。同时,德国《商报》称,仅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就吸引了60多家德国企业前往投资。

一方面,化工等不少行业生产线关闭之后的重启,往往伴随着一定成本,而能源供应的不稳定对这些行业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另一方面,俄欧在能源方面是合作或“脱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甚至意味着世界供需格局的重大改变。

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全球供需格局有两大特点:

1、 在产业转移的推动下, “中国制造”生产的物美价廉的商品被输送到最大消费国——美国,为美国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提供了支撑。

2、 长期以来俄欧紧密合作,俄罗斯的能源被输送到欧洲,为当地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然而现在,全球产业格局似乎正在从“中美、俄欧”向“中俄、欧美”演变。

新体系下,中俄高性价比的原材料和工业品可以形成互补;美国作为重要的大宗商品出口国(特别是页岩气革命以来)也能一定程度上缓解欧洲能源供需矛盾,但欧洲需要花费更高昂的用电成本。

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本轮产业转移与以往不同。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会将已经成熟或衰退的产业,按照经济发展水平逐级转移。如果遵循这一规律,欧洲似乎应当向工资水平较低的东盟进行转移,但因为当前冲击来得猝不及防,为确保企业竞争力,对外转移的过程更加看重落地速度。所以人均受教育水平更高、基建更完善的中美等国迎来了机会,尤其是中国。

后疫情时代,中国自身产业转型尚未完成,依然有承接海外发达国家产能的空间。加上2020年以来疫情揭示了供应链安全和韧性的重要性,产业链越长,中国在供应链效率上的优势就越明显。

更长远来看,考虑到全球范围内“低通胀增长”已难以为继,美国等发达国家居民实际购买力的增长动力正边际减弱,所以中国消费市场的增量空间尤显宝贵。

产业转移对中国出口增速的影响

2021年的欧洲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样本。

当年三季度,因为气候原因,欧洲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低于预期,电力供应紧张导致部分工厂减产或停产。

我们假设当时欧洲出口份额损失的约1%(参考与往年同期份额差距的变化)全部由能源问题造成。那么与能源供应正常的时候相比,2021年下半年欧盟出口损失了约3.1%,折合约10.7亿美元。

我们假设其中有1/3的订单转给中国生产(这一假设源于:2020年,在欧盟主要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全球份额中,剔除欧洲之后,中国占比约31%),则这一转移对2021年下半年中国出口增速的贡献为2.4%(而WTO口径下中国 2021年下半年出口增速约为32.1%)。

可见欧洲将不能完成的部分订单转给中国生产,虽然不能对中国出口增速贡献起到决定性作用,但带来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

展望未来,化工、交运方面的转移可能更值得关注。一方面,这些行业欧洲实力较强,而中国份额偏小,随着中国出口产品技术水平的提升,未来可能存在替代的空间;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单位能耗水平较高,更容易受到能源危机的影响。

作者系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第一财经获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责任编辑:冀文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