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唐唯珂 实习生 杨斯琪 广州报道
11月23日晚,上交所发布公告称,鉴于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尚有相关事项需要进一步核查,决定取消科创板上市委2022年第98次审议会议对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申请的审议。
翌圣生物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翌圣生物”)成立于2014年,主要从事分子类、蛋白类和细胞类生物试剂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研究、诊断与检测和生物医药等领域。
据此前上交所网站消息,翌圣生物科创板上市申请已获受理,原定于11月25日上市。招股书显示,此次拟募集资金约11亿元,其中,8.32亿元用于翌圣生物总部及产业化基地项目,2.76亿元用于上海研发中心建设项目。
独立经济学家王赤坤表示,结合翌圣生物被取消审核原因,系“尚有相关事项待核查”,与大多数取消审核企业的“撤单”理由也不相同,公司此次IPO取消审核大概率与监管层发声有关。
11月21日,上交所、深交所分别发布《上交所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深交所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均表示从严审核核酸检测企业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释放出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的态度。
可持续经营能力存疑
上交所此前即表示,高度关注涉核酸检测企业的上市申请,坚持从严审核,尤其是企业的科创属性和可持续经营能力。依据科创板发行上市条件和审核标准,对企业发行上市申请进行了认真审核,重点关注了其科创属性、核酸检测相关业务与主营业务的关联性、相关收入的可持续性,以及剔除该等业务收入后公司是否仍满足发行上市条件等,要求公司进行了风险揭示。
通过翌圣生物提交的招股书可以发现,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翌圣生物新冠产品相关收入对公司营收贡献度显著上升。
2020年,翌圣生物研制出可用于生产新冠检测试剂的核心原料并推向市场。2020年、2021年和2022年1-6月,翌圣生物与新冠相关的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为4614.76万元、8174.13万元和7689.73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4.77%、25.42%和38.28%,收入及占比均呈上升趋势。
翌圣生物招股书还显示,由于市场竞争加剧,2020年以来,公司及同行业企业部分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呈下降趋势。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1-6月,翌圣生物非新冠相关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0.65元/rxn、0.49元/rxn、0.42元/rxn,新冠相关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分别为0.58元/rxn、0.46元/rxn和0.14元/rxn。2022年下半年,公司与新冠相关的产品价格进一步下降,2022年第三季度,公司新冠相关产品的平均销售单价仅为0.10元/rxn。
对此,翌圣生物回应: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其面临生物试剂产品价格持续下跌的风险,从而对公司的市场份额、销售规模和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新冠疫情的不确定性导致未来公司经营业绩增长存在下滑的风险。”翌圣生物表示,随着新冠防疫政策的优化调整,下游新冠检测市场需求的下降、新冠检测原料市场竞争加剧将导致公司新冠相关业务可能面临销量减少、利润空间缩小的风险。
洗牌加剧
浩悦资本资深合伙人李逸石认为,目前无论是抗原检测,还是核酸检测,与新冠相关的投资都已趋冷,试剂盒相关的企业盈利已经不能与往昔的水平相提并论。
核酸检测需求量减少也已成趋势。近期,全国多地取消区域全员核酸检测,多家公立医院也将“愿检尽检”人群的核酸采样服务关闭。
因此,对涉核酸检测的企业来说,仅靠单一的新冠产品并不足以支持企业的长期发展,延伸产业链早已成为企业选择。
不过业内存在共识,相关企业不仅仅是业务层面需要不断开拓,而且还需要寻求合适的时机利用资本手段提升兼并购的能力,以确保各自能处在不败之地。而随着行业发展洗牌加剧,具有真正行业实力的公司才有竞争力,单靠新冠检测业务不会有出路。
收并购领域相关企业早已动作频频,2021年5月,圣湘生物宣布收购科华生物(002022)18.63%的股权,以加强免疫诊断和分子诊断的协同。一个月之后又宣布收购真迈生物14.77%的股权,布局基因测序、PCR等分子诊断领域。
11月18日,海尔生物在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表示,公司已于近日收购国内免疫规划信息化行业龙头金卫信60%股权,是公司数智疫苗场景生态战略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公司完善“硬件+平台+服务”的疫苗全流程一站式场景体验,加快疫苗城市网业务多点落地,提升医疗创新数字场景方案综合竞争实力。
“未来整个行业层面来看一定是恒者恒强,搅局者出局,希望监管层面能够甄别出真正早布局的有实力的企业能够继续利用资本市场实现良性发展,可以促进行业健康发展,而炒概念的企业则确实应该踢出局。”华南某一级市场医药投资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