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希淼(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11月社会融资规模和金融统计数据。随着稳经济一揽子政策落地实施,11月金融数据有所改善,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环比多增,企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但住户贷款增长仍然较为缓慢。下一步,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应针对居民消费不振这一重点,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激发有效融资需求,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尽快回到正常轨道上来。
数据显示,11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6个和3.9个百分点,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这主要得益于央行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适时调节市场流动性,使得市场流动性处于合理充裕状态。这也表明,稳健的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较大。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4.6%,增速比上月末低1.2个百分点。M1增速环比有所放缓,反映出受疫情等影响,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仍然受到一定抑制。
从总量看,11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99万亿元,环比多增1.08万亿元,同比少增6109亿元;1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1万亿元,环比多增5948亿元,同比少增596亿元。总体而言,11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均呈现环比多增、同比少增现象。这表明,随着前提稳增长政策逐步落地实施,市场信心和预期有所恢复,但恢复的态势并不稳固,有效融资需求仍显不足。
从结构看,企业贷款增长较好,住户贷款增长缓慢。11月住户贷款增加2627亿元,同比减少4710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525亿元,同比少增992亿;中长期贷款增加2103亿元,同比少增3718亿元,连续12个月同比少增。住户短期贷款同比少增,反映出受多重因素影响,居民就业、收入不够稳定,日常消费需求下降。住户中长期贷款同比大幅度少增,反映出房地产市场仍然较为低迷,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需求不高。
随着科学精准防疫“二十条”“新十条”实施,市场信心和预期得到较大提振,疫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正在降低。总体而言,应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将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必要的时候坚决出手,大力提振市场信心。下一阶段货币政策应重点在“精准”和“有力”两个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精准”,就要突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行业定向“输血”,实施精准滴灌,优化信贷结构。如落实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等新市民群体的精准滴灌。“有力”,应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为金融机构提供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继续向市场发出稳增长、扩内需的明确信号。应继续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尤其是5年期以上LPR适度下行,既减轻居民住房消费负担又激发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
与10月相似,11月住户贷款特别是住户中长期贷款增长乏力,是拖累人民币贷款增长的重要因素。下一步,应继续加大对居民大宗消费特别是汽车消费的支持。我国居民的大宗消费,早期是电视空调冰箱等大件电器,目前已经切换到汽车等。因此,建议进一步引导金融加大对汽车消费特别是二手车消费的支持和服务,如支持消费金融公司等开展二手车贷款服务。应加快实施支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金融十六条”,加大对房地产企业流动性支持,更有力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金融十六条”主要从供给侧角度,加大金融对房地产企业的金融支持。但如果居民住房消费需求不振,房地产市场就难以真正恢复。因此,更重要的是要从需求侧发力,提振居民住房消费意愿和能力。
为此,应进一步加大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实施力度,加快采取下调首付比例、取消“认房又认贷”、降低贷款利率等措施进行优化。目前住房信贷政策调整,主要集中在支持刚性住房需求,应在如何更好地支持改善性住房需求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支持措施,二套住房贷款利率下限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对限购政策,也应进行适当调整。如考虑适当放开一二线城市限购政策,允许结清贷款的居民购买第三套住房,三四线城市应全面取消限贷、限购政策。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