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丨周潇枭
编 辑丨周上祺
12月19日,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接受媒体记者提问,围绕学习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应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其中,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人指出,总的看,财政加力、货币有力,就是要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效支撑,从而使得社会总供求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上取得平衡,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推动顺利渡过疫情流行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按照党中央部署,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政策,加强统筹衔接,有序组织实施,顺利渡过流行期,确保平稳转段和社会秩序稳定。
中央财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实现平稳转段必须做好过渡期管理。为应对短期内感染数量增多造成的冲击扰动,当前关键是做好三件事:一是更好保障群众的就医用药,不出现大范围的医疗资源挤兑。二是保障产业稳定运行,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不能中断。三是要做好药品、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不能出现断供或价格大幅上涨。总之,困难是现实的、暂时的、难免的,要精心做好过渡期管理,曙光就在前面。
随着优化防疫二十条、新十条落地,限制人员出行、限制服务业营业等举措基本取消,生产生活秩序在不断恢复。但是,各地新冠感染数量不断上升,居家隔离数量大增,部分居民减少外出,部分企业到岗率低,疫情负面影响依然存在。近期,部分地方出现退烧药卖断货、发热门诊排队多、120呼叫资源紧张等现象。相应地,各地在逐渐增加发热门诊、增加重点药品供应、加强疫苗接种、加大对农村等薄弱地区投入等工作。
多地给出了疫情感染高峰时点,在今年12月份到明年1月份不等。江西预计下一波疫情高峰将在今年12月底、明年1月初到来,春节前后达到峰值。浙江预计疫情1月中旬达到高峰,不排除提前到来可能。
12月17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流行病专家吴尊友在公开论坛上表示,预计今冬有三波新冠疫情流行峰,大概持续三个月左右。从12月中旬到1月中旬将是第一波疫情,第一波以城市为主,慢慢会上升起来。第二波是1月下旬到2月中旬,由于春节前的人员流动造成。第三波是2月下旬到3月中旬,春节后返岗返工。参考国际国内相关参数,到明年2月底我国30%的感染率已经是比较高的,今冬新冠病死率估计在0.09%-0.16%之间。
12月17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公开论坛上表示,此轮疫情我们要做好2-4个月的准备。我们接种疫苗后,对病毒的演变有很大的压力,病毒演变数量大幅减少,从奥密克戎毒株家族跳跃出来再诞生一个传播更快的毒株现在已经很困难了。
明年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
面对来自国际国内超预期的负面冲击,今年前三季度我国经济增长3%,距离年初全年5.5%左右的目标尚有差距。前11个月,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距离年初控制在5.5%以内也稍有差距。
中央财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同时,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资源要素条件可支撑。综合研判,明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明显下滑,而我国经济有望总体回升,形成一个独立的向上运行轨迹。
具体而言,有三方面原因。一是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将给经济恢复带来重大积极影响,预计明年上半年特别是二季度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会加快恢复,经济活力加速释放。二是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明年还要根据实际需要陆续出台新政策、新措施。存量政策、增量政策同向发力,将积极促进经济恢复发展。三是基数效应。今年经济增长低于预期,基数效应将对明年经济数据形成一定支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3年实现5%以上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实际上接近6%也是有可能的。这一波疫情扩散比较快,但感染者7天到10天基本能康复,因此这波疫情在2023年一季度扩散势头就可能减弱,疫情防控方式调整后对人流物流影响较小,二季度经济有望明显提速。当然,病毒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异种类并带来第二波疫情,仍然存在变数。目前病毒变异方向是毒性减弱,整体来看经济不至于受到以前那么大的影响。
中信证券(600030)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本轮疫情扰动面较大,短期经济仍面临一定压力,预计四季度经济将弱于三季度,2022年经济增速在3%左右。虽然新冠感染数量还在增加,但由于病毒致病力大幅下降、疫情防控不断优化,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将逐渐下降,明年有望实现5%左右或以上的增长。由于基数效应,预计二、四季度高,一、三季度低。
政策加力推动经济整体好转
中财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财政政策的要求是加力提效,明年要适度加大财政政策扩张的力度,提高政策效能,更好发挥财政撬动社会资金的杠杆作用。对货币政策的要求是精准有力,货币政策力度要够,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投向结构要精准,尤其要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
“总的看,财政加力、货币有力,就是要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效支撑,从而使得社会总供求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和质量上取得平衡,推动经济整体好转”,该负责人表示。
12月17日,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的“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表示,2023年财政加力主要体现在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度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量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用做资本金范围,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做好困难群众失业人员动态监测和救助帮扶,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
“受国际国内形势影响,明年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仍将面临困难,现行减税降费退税缓税等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该延续的延续,该优化的优化,突出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特困行业的支持”,许宏才指出。
央行副行长刘国强在上述年会上表示,2023年的货币政策概括起来就是总量要够、结构要准。总量要够,就是货币政策的力度不能小于今年,如果需要还会进一步加力,除非经济增长和通胀超出预期。投向要准,就是要持续加大对普惠小微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落实好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好可以酌情加力。
刘国强进一步指出,当前房地产既是重点领域,也是薄弱环节,理应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是高投入行业,已出台的科技创新再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再贷款等政策都要延续。科技创新也是高风险领域,必须充分发挥各类资本作用,要规范资本的运作,也要多开一些绿灯。
E N D
本期编辑 江佩佩 实习生李睿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21世纪经济报道。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