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性能专业化计算机硬件厂商青岛雷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雷神科技”)完成了从新三板到北交所的“跨板”之旅,成为“电竞装备第一股”。
作为与电竞赛道一同成长起来的企业,雷神科技凭借“无交互不开发 无公测不上市”的产品理念,精准定位受众人群,在激烈的竞争中逐步获得主流市场的认可。
根据QY Research研究报告数据,2020年度雷神科技在国内电竞笔记本电脑及台式机市场的销量份额达到8.87%,位列第三,仅次于联想、戴尔;销售收入份额达到7.83%,位列第四,仅次于联想、戴尔、惠普。
从营收、净利润等财务指标来看,雷神科技也可圈可点。
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雷神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209084.19万元、225429.5、0万元、264231.87万元、117499.65万元;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5678.08万元、6075.95万元、7773.43万元、2767.38万元,呈现稳步发展趋势。
长期重视产品和技术的提升是雷神科技实现稳健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成长的企业,科技力一直是雷神科技的底色。
列一组数据:2019年至2021年,雷神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788.16万元、7546.42万元、11052.57万元;研发费用率分别为3.24%、3.35%、4.18%。
为了保证可持续的创新研发能力,雷神科技构建了成熟的研发团队。截至目前,雷神科技拥有5名核心技术人员,并组建了由91名在计算机硬件领域拥有丰富产品设计和开发经验的研发人员构成的产品研发团队,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人数的比例达到26.53%。
科技力不单单表现在研发投入的纸面数据上,更具象在雷神科技的产品上。例如,雷神高端游戏本ZERO系列在满足用户高性能、高颜值需求之外,紧跟前沿技术发展趋势,率先配置MiniLED屏幕面板,并在今年推出搭载第十二代英特尔酷睿i9-12900H和RTX3080Ti显卡,强悍的配置和出众的设计将高端属性拉满,重新定义行业新标准。雷神凭借超强的科技力和敏锐的用户需求洞察,不断以更前端、更高能的产品体验,满足年轻人对美学、娱乐、创作的多元需求,持续夯实行业创新引领者的地位。
不仅限于此,雷神科技积极开拓产品系列,布局国产信创应用场景的计算机产品。今年4月,雷神科技签署了CLA加入龙蜥社区,并发布了基于开先 KX-6000 系列 8 核处理器平台的博睿 LX8 系列高性能国产PC,充分验证了其在计算机研发、制造方面的业务能力和技术优势。
信创是近年中国信息技术领域的高频词,全称“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其在技术概念之上还有着国家战略使命,信创产业将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当下市场较为一致的共识。雷神科技作为国内高性能专业化计算机硬件厂商,其多年的积累研发生产经验无疑将对信创的发展起到强大的助力。
在一次次的创新研发中,雷神科技逐步走出自己的独特产品路线,也形成了雷神科技根深蒂固的护城河。数据显示,“雷神(THUNDEROBOT)”和“机械师(MACHENIKE)”双品牌的笔记本电脑及台式机系列作为雷神科技核心产品线,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81.66%、76.27%、75.69%和70.50%,占比均在70%以上。
对于一家高成长性高新技术企业而言,咬定研发创新不放松,不仅意味着高额的研发资金投入,其背后更有长远的研发布局与可持续视野。
如今,包括雷神科技在内,头部的一批计算机硬件设备企业,逐步进入成熟的商业化阶段,而外界的目光随之开始转向后续的核心技术突破。故而后续的产品能否建立起长期的价值和竞争力,并以此为基础实现业务增长模式创新,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问题。
只有持续加码研发创新,才能让企业“投入-上市-市场回报-继续投入”的循环良性运转起来。这也是雷神科技此次募集资金近40%(12330万元)用于产品开发设计中心建设及硬件产品开发设计的原因。
根据雷神科技招股说明书,其将围绕工业设计、结构设计、显示技术、人体工学设计、国产信创等方面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募集资金每年约 3400 万元用于各类产品的创新及迭代研发,三年合计约 10200 万元。
具体而言,即笔记本产品需持续开发一系列高附加值的笔记本产品系列,如具有广色域面板、广视角面板、OLED/Mini LED 显示技术、高刷新率、高解析度、眼球追踪技术等创新应用;在国产信创领域,持续推出全面适配国产化、高效安全、自主可控的笔记本产品系列;显示技术方面,开发使用 Mini LED 等新型背光技术的高分辨率、高刷新率显示器,推动 Mini LED 等显示技术在国内市场的推广……
不难看出,随着产品开发设计中心建设及硬件产品开发设计项目实施,雷神科技内部研发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同时我们也相信,未来无论逆境或顺境,雷神科技耐心种下技术创新的因,就一定能收获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丰硕果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第三方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