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继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关于农业强国,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称,这是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着眼统筹“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该文章称,要准确把握建设农业强国的内涵特征和基本要求,明确发展目标,找准突破重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立足国情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
习近平指出,建设农业强国要体现中国特色,立足我国国情,立足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要求,走自己的路,不简单照搬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本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根据唐仁健发表的署名文章,农业强国具备六个基本内涵,并一一对应六个方面。分别是:供给保障安全可靠(重要基础)、科技创新自立自强(根本动力)、设施装备配套完善(物质支撑)、产业链条健全高端(突出标志)、资源利用集约高效(内在要求)、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应有之义)。
中国农村发展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魏后凯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立足国情并吸取国际经验,农业强国应该具备“四强一高”的基本特征,即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强、农业竞争力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以及农业发展水平高。其中,“四强”决定了“一高”,“一高”又代表了“四强”。
在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教授、首席专家黄祖辉看来,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农业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处理好国家发展与安全关系的重要关键。
黄祖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中国要建成农业强国,关键要从大国小农、人多地少、不同区域农业资源禀赋存在悬殊的这一基本国情出发,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强国农业普遍特征的中国式农业现代化之路。这就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与农民种粮效益的关系、大量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关系、农业政府干预与市场主导的关系。
关于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山东农业大学地方政府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国申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固然国外现代化农业强国模式有其合理之处,值得借鉴,但绝不能简单照搬照抄。毕竟中国有着与之截然不同的国情、农情,比如在资源禀赋、农耕历史、发展阶段等方面,因此要想实现农业强国,势必要立足中国现实。
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在会上,习近平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000061)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保障粮食供给的安全可靠,既是对未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的预见,也是基于国际地缘政治冲突加剧背景下的自觉。
为做好这件头等大事,中央提出了系统的应对举措。
比如,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009年,中国制定《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针对这一行动,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抓紧制定实施方案”。
目前,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唐仁健在前述文章中提出了“实现人均一亩高标准农田、人均占有粮食600公斤”的目标。该目标超过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50%。
多位学者认为,这是基于中国即将迈入高收入水平国家这一现实,对人均粮食消费需求所提出的更高目标。
魏后凯称,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是国际提出的满足最基本粮食安全指标之一,是粮食安全的底线要求。我国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了这一安全线,就放松要求。
黄祖辉称,考虑到口粮消费的增长主要取决于人口的增长,与畜禽蛋奶等相关的转化粮消费需求则主要取决于人口收入的增长,中国消费者未来对畜禽蛋奶的消费需求势必会不断增长。这也意味着,对转化粮消费的需求将会有显著增长。
要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督查专员颜波撰文称,要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耕地方面,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确保实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在技术方面,打好种业翻身仗,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原创技术、底盘技术突破,解决好种业“卡脖子”难题;针对智能化现代农业装备、高端机具等农业科技方面的短板弱项,抓好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全链条科技支撑。
要保障粮食安全,在耕地、种子之外,还离不开利益保障和考核督促。在会上,习近平强调,“要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健全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要严格考核,督促各地真正把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扛起来”。
陈国申称,从利益保障方面来看,要想方设法提高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要加大对粮食主产省、主产县的财政奖补力度和粮食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保障产粮大省、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不能让生产粮食越多者越吃亏。在此基础上,要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及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主销区“三区共责”,都承担起保面积、保产量责任,做到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
需要说明的是,建设农业强国,既要立足国内,又离不开国际市场和资源。这也正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所指出的,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魏后凯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由于人口众多、消费市场巨大,国内对各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很大。因此,与荷兰、以色列等国家不同,中国正在加快建设的农业强国,其底线要求是确保粮食安全。
他说,由于国内水土资源有限,保障粮食安全首先应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比如,实行分产品、分层次的粮食安全战略,按照口粮、谷物、其他重要农产品等优先序,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应,对于大豆、油料等,从安全角度保证国内具有相应的自给率;其次,利用荒山荒地、荒漠戈壁等发展设施农业、戈壁农业,向森林、江河湖海等要食物,构建多元化的食物供给体系;再次,加强农业国际投资和合作,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配置粮食资源的能力。积极培育一批大型跨国粮食生产、加工和贸易企业集团,鼓励企业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丰富土地资源优势,建立一批稳定的海外粮食生产和供应基地,增强中国企业对国际粮食贸易的主导权和控制权。优化粮食贸易结构,促进粮食进口市场多元化,提高粮食进口的安全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