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评君怎么也想不到, 2023 年的第一天上午,排在热搜第一的不是「 新年快乐 」,而是俗称拉肚子药的
——「 蒙脱石散 」。
因为它卖脱销了。
如果你在电商平台搜索蒙脱石散,然后随便点进一家店铺,那么大概率会看到一个提示:商品已卖光。
同样在外卖平台,你也会发现所有售卖蒙脱石散的药店,都一直处在 “ 休息中 ” 的状态。
蒙脱石散,差评君并不陌生。
由于自己常吃坏肚子,平时包里都会准备一两袋,减少喷射频率。
但谁能想到,一夜醒来,这个「 防喷神器 」竟成了最新潮的抢手货,脚踢小鲜肉登顶热搜。
而这一切的原因,说起来也够荒诞,仅仅是一条有点嘴嗨的朋友圈截图。
这条截图内容很简单,就是介绍国外有种叫 XBB.1.5 的毒株,主攻心脑血管,还会让你拉肚子,传播速度很快。相比之下,国内几个毒株只是臭弟弟。
然后现在国家要开放入境了, XBB.1.5 也会跟进来,咱们得准备点蒙脱石散、电解质饮料、诺氟沙星,对抗一下。
其实你别说,这一番言论单从逻辑上看,还挺有说服力。
这个备注为「 打印机 」的人,先是证明了自己的「 权威性 」,说自己成功预测了要准备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品。
接着在强调 XBB 1.5 的能力后,又抛出一个事实:国家开放入境。
有「 权威 」,也有事实新闻,这时他说的话可信度就高了,非常时期下,自然就引发了全网新一轮的抢药热潮。
在蒙脱石散、诺氟沙星相继上了微博热搜后,很快就有不少人提出了质疑。
先说这个 XBB.1.5 毒株。
其实到现在,都还没有权威的研究结果显示,它会主攻心脑血管和消化系统。
另外国内外机构和学者的大都认为, XBB.15 传染性是更强一点,但致病性并不比其他毒株强。
所以这条朋友圈里的关于「 吊打国内毒株 」「 让人腹泻 」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
再来看看他推荐的药物。
蒙脱石散确实能缓解腹泻,但不能随便吃,它的颗粒比较难排出体外,过量服用会引发便秘。
而诺氟沙星对病毒引发的腹泻是没啥用的,因为它治疗的是细菌性腹泻。并且,它还会阻碍骨骼成长与发育,未满 18 岁的未成年人是禁止服用。
最后,补充电解质,也不一定非要购买电解质饮料哇。紫菜、菠菜、番茄汤都可以适当补充电解质的。
在被媒体们打脸后,「 打印机 」赶紧发了一条朋友圈,这才表示自己只是猜测,概不负责。
其实最近,因为一段话,一张截图,引发的脱销和恐慌,还并不少见。
虽然这跟大家被短缺的布洛芬和抗原打得措手不及有很大关系,毕竟没囤药的人都被疫情教训了一顿。
但是有些人就是要借着大家还在恐慌的心理,编造信息博眼球。
就比如上个月有个昵称为「 武知不菜二代目 」的微博用户,称自己是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病毒学博士。他说在 5 天内连续两次感染了不同毒株,还在工作单位的 P4 实验室内检测确定毒株样本。
后来才查明园区压根就没有这个员工,更没有 P4 实验室,而这个博士的真实身份,是一个便利店员工。
说起来你更不信,就这么一个普普通通超市员工拼凑出的微博,成功骗到了微博 CEO 来去之间。
在疫情大背景下,两个好事者就是发了个微博和朋友圈,既没有信源也没有数据支持,有的只是看上去很专业的用词。
但随着更多好事者一截图,大 V 们再转发扩散,居然牵动了无数人的行为,撬动了上千万人民币的市场。
一个普通人的随意发言,在恐慌情绪的推波助澜下,就能让他一夜之间成为销售额上亿的带货主播。
现在想想,是不是很魔幻?
说了多少遍,聊天记录不算图,不算图,怎么一到这个时候,大家就把这事忘了呢。
那问题来了,既然聊天记录不可信,那么我们该信谁,真人出镜的医生总能信吧?
人家都接受过非常深入的医学教育,有了多少年的临床经验,他怎么说,我们就跟着做,不就完事了?
还真不一定。
前段时间某个医生就靠着自己一番言论,成功登顶了微博热搜。
他在视频里说到,国外有个比较成熟的药物组合「 羟基氯喹 + 阿奇霉素 」,吃上以后浑身疼痛的症状很快就能消除。
平时动态只有几百点赞量的他,这一条微博获得了 21 万网友的点赞。
所谓羟基氯喹,是一种治疗疟疾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之前它确实表现出了一些辅助治疗作用,川普也曾力挺过它。
但,经过大量的临床实验后,很多权威机构明确表明不建议使用。
比如 2021 年,世界卫生组织就不建议使用羟基氯喹来治疗新冠。
因为在对 1 万多名新冠患者进行 30 项实验后,他们发现羟基氯喹并没有降低死亡率,反而还会出现各种副作用,比如心率失常,血液和淋巴疾病,肝肾功能损伤。
而阿奇霉素作为一种抑菌药物,虽然在疫情早期被认为或许能抵抗病毒,但经过大量临床实验证明,阿奇霉素也不仅不能治疗新冠,还会有各种副作用,诸如心悸、呕吐、消化不良。
所以在视频里,随便给别人推荐使用这两种处方药,说他们能解除疼痛,是一种极其不被提倡的做法,说他在传播谣言也不为过。
很简单——他的信息来源是哪家机构,这家机构又做了多少实验来支撑结果可信度呢?
没错,即便他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但如果专业不对口,碰到了他的知识盲区( 比如这个医生是治疤痕的 ),即使他并没有坏心,也有可能因为经验主义,成为谣言的源头。
如果再刷到相关科普视频,我们不妨多动动手,点进主页查查博主的资质背景,判断下他的言论可信度。
Double check 也必不可少,如果有多个资质足够的医生都推荐了同一种做法,再考虑相信也不迟。
另外,不管来源是哪里,有时我们从内容上也能做出一定判断。
诚然,一些自信的言论是很容易感染大家,但话说得太绝对,也可能有问题。
前几天,公众号「人物」采访了被评为《 Nature 》年度十大人物的科学家,曹云龙。
曹云龙团队曾准确预测了毒株 BA.2.75 与 BA.5 未来进化趋势;去年 10 月和 11 月分别发现的 BQ.1.1 、 CH.1.1 毒株,也早在几个月前被曹云龙预测到了。
然而这样一个被誉为「 新冠预测者 」的科学家,在回答问题时,很少直接说:是 / 否。
而是在每句话里都有很多限定条件,甚至如果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他也会大方回答不知道。
事实正是如此,别说是变幻莫测的新冠了,任何疾病,在面对不同病例,不同情况的结果都不一样,要想严谨,话里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限定词,没有包治百病,更没有万无一失。
所以当你看到某种理所当然的言论,希望各位能保持警惕,抱着审慎的态度去看待。
毕竟 XBB 也好,各种奥密克戎也好,因为时间和样本关系,我们对它们的研究都还不太够。真正绝对正确的判断,在现阶段很难说是多的。
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可靠的媒体和 KOL,也需要狠狠地依赖自己的判断力。
一夜之间,疫情就席卷了你和你身边的人,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经历,每个人在当下都缺乏着安全感,并面临着罕有的脆弱。
这种状态下,谣言就像在一群毫无抵抗力的人群中投下的病毒炸弹,想要传播开来,并非一件难事。
我们是可以焦虑,但如果有条件,大家尽量花个十几分钟去搜集和辨别事情的真相。越是在这种时刻,就越需要拨开迷雾。
能保护你和你身边人的永远不是恐慌,而是科学、冷静和理性。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