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望实现小批量出货,但大规模产业化较难,完全替代锂电池也不现实。
作者:飞飞 |
编辑:唐诗 |
2022年锂价疯狂上涨,下半年电池级碳酸锂价格一度接近60万元/吨。最近两年,锂价暴涨近十倍。
锂成为了买不起的“白色石油”,于是,钠电池走到台前,动力电池厂商开始瞄准了钠电池。
和锂相比,钠电池原料储存丰富,价格“白菜价”,碳酸钠每吨仅为2600元左右,由此一跃成为新能源赛道的颠覆者。到2023年,钠电池有望进入产业化元年。
01
巨头抢滩,钠电池站上风口
电池级碳酸锂价格在两年间上涨近十倍,这让动力电池厂商们不得不加速研发其替代品,纵观头部厂商们的布局,钠电池成为关注的重要领域。
宁德时代在2021年就发布了第一代钠离子电池,目前正在推进钠电池在2023年实现产业化;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在进行钠电池及样品的开发和生产;比亚迪(002594)也在推进钠离子电池相关项目;鹏辉能源(300438)、圣阳股份(002580)、欣旺达(300207)等厂商,纷纷在钠电池领域发力。
钠电池市场也表现异常惊人,在一级市场,中科海纳的估值上涨近八倍,在二级市场,传艺科技(002866)四个月上涨了300%,市值暴涨了90多亿,有关钠离子电池的项目纷纷水涨船高。
价格是动力电池厂商们瞄准钠电池的重要原因,去年锂电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摇身一变成为了高攀不起的“白色石油”,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们不得不寻找替代品。
对比来看,钠电池的能量密度虽然略低于锂电池,但其优势也很明显,低温性能、快充性能更优良,系统集成效率更高,也相对更安全。更重要的是,钠电池的原材料价格十分友好,碳酸钠每吨价格仅为2600元左右,相比于碳酸锂每吨50多万元,价格几乎是“白菜价”。这让钠电池一跃成为新能源行业的“新星”,业界也多认为钠电池将成为新能源行业的颠覆者。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都是向好的表现。对钠电池的研究至少已有30多年历史,此前钠电池也一直不温不火,没有规模化落地,其产业化也存在很多挑战。
02
技术短板明显,产业化落地难
钠电池没有得到产业化,根源是当前无法进行产业化,因为电池技术路线太分散,也缺乏产业链基础,存在明显短板。
目前钠电池主流技术路线有三种,分别是层状氧化物、普鲁士材料、聚阴离子。但无论哪种技术路线,都有明显不足。有的路线结构稳定,使用寿命长,但体积大,能力密度较低。有的路线虽然能力密度高,但使用寿命相对较短。总之,能量密度、循环使用寿命成为钠电池技术路线的明显不足。
来看一组数据对比,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在150-250Wh/kg之间,而钠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在100-150Wh/kg之间。同时,在循环使用寿命上,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相比也有弱势,锂离子电池为3000+次,钠离子电池仅为2000+次。
到目前来看,对钠电池的技术路线还未形成统一,除了上述的三种主流路线之外,还有多重技术路线,但每种技术路线都有明显短板。换句话说,当前钠电池的技术路线仍在探索阶段。
一个很好的案例是宁德时代(300750),2021年,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发布了第一代钠电池,然而不出意外的是,虽然宁德时代发布了钠电池,但却迟迟没有进行量产。综合媒体公开信息,外界也多认为未量产的原因就是钠电池本身存在缺点,会影响电池的使用寿命。
此外,产业链不完善也是阻碍产业化的重要因素。宁德时代研发的钠离子电池虽然成本较低,但综合下来,到落地应用时成本却比锂电池还高,很大原因就是缺乏产业链基础。此前,宁德时代曾公开表示,要在2023年形成钠电池产业链。对这一目标,目前业界也持不同意见。
03
无法替代锂电池,将成为补充
当前,对钠电池的技术路线还未形成共识,也缺乏产业链基础,虽然2022年在加速商业化,但要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可能性并不大。不过,在2023年实现小批量出货可基本实现。
在锂电成为“白色石油”后,钠电池作为备受瞩目的新能源赛道颠覆者,也最有可能成为锂电池的补充品。但要注意的是,钠电池虽然在价格上占据核心优势,但钠电池还未经过市场的验证,成熟程度无法与锂电池相提并论,很难在短时间内超越锂电池,从这个角度看,钠电池并不会完全取代锂电池。
况且,如果没有产业链的基础,钠电池在落地成本上也无法形成价格优势,其综合造价并不一定是“白菜价”,所以钠电池将有效补充锂电池,而无法完全取代,两者将形成优势互补的共存竞争格局。
长期来看,钠电池更适合应用在储能领域,因能量密度较低,在续航里程较短的纯电动汽车市场也会应用广泛,也有望增加纯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此外,钠电池在两轮车上也比较适用。根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25年,钠电池的市场规模有望接近400亿元。
参考资料:
1.《钠电池“备胎转正”还有多远?》
2.《一纸公告六个涨停,钠电池概念火了》
04
延伸阅读
1.鹏辉能源
成立于2001年,专注于锂电池生产制造与研发,目前聚焦于储能领域,致力于成为储能电池的首选品牌,可提供消费类和动储类解决方案。
储能类:储能电芯、储能模组、电池簇、集装箱储能系统等。
消费类:电子烟、笔记本/移动电源、TWS耳机、个人护理、一次电池等。
动力类:轻型动力类、汽车动力类、充电桩等。
2.国轩高科
中国动力电池产业最早进入资本市场的民族企业,主营业务有锂电池、储能、输配电设备等,是国内最早从事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自主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之一。
乘用车:iEV6EL配套产品电池包、北汽EC180配套产品电池包等。
商用车:开发适用于电动大巴通用标准箱,根据整车需求电量不同,进行标准箱组合。
专用车:动力电池系统设计要以满足整车动力要求和设计为前提,续航里程可高达120KM,整包重量满足整车要求小于85Kg。
储能:储能电池柜,采用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芯,系统模块化设计,系统电压、容量灵活配置,可柔性扩展的三级电池管理系统等。
本文提供的信息仅用于一般指导和信息目的,本文的内容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应被视为投资、业务、法律或税务建议。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出新研究。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