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2023年新闻发言人名录近日公布。中国科学院新闻发言人是科技记者非常熟悉的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
科研机构的新闻发布和科学传播工作如何做得更有特色?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周德进表示,中科院科学传播局2013年成立后,形成了“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品牌。“希望科学传播局和媒体机构的合作,不仅是报道科学好新闻,更是通过共同努力引领中国科技新闻事业发展,共同培养好科技新闻报道队伍。”
“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活动来到江门中微子实验室,周德进在装置前。任晖 摄
新京报:中科院的新闻发布场所非常灵活,会组织记者走进大科学装置,也会带着大家走进田间地头。组织这种采访形式的目标是什么?
周德进:中科院于2013年5月成立科学传播局。其中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负责对国内外宣传的组织管理、宏观指导与综合协调。我此前就很喜欢科普工作,从那时起被任命为局长,负责新闻宣传和发布,我也开始摸索其中的规律。
据我观察,夏天似乎不是新闻“旺季”,所以我考虑趁着记者不太忙的时候组织“暑期行”,带记者走进科研人员工作的现场。第一次我们去了中科院过程所、力学所、武汉物数所、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等,深入采访了多个科技成果。在力学所250米长的风洞、上海同步辐射光源等实验室和大科学装置的现场,记者们对前沿科技都很感兴趣,报道也非常生动。
同年夏天,我们还组织记者到新疆生地所、位于兰州的寒旱所等研究所采访。新疆生地所培育了适合在沙漠里生长、耐盐耐旱的植物,沙漠公路两边形成了宽度超过100米的绿色走廊,非常壮观。记者在报道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艰辛工作的同时,本身也很敬业,他们曾在夏天汗流浃背地爬上过口径50米的射电望远镜,也在狭小的地下实验室内匍匐在地寻求最佳拍摄角度。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和记者通过沟通加强了相互理解,记者也加深了对科研工作的认识。那年之后,“暑期行”变成了常规的“走进中国科学院·记者行”,并逐渐形成品牌。近十年来,我们几乎走遍了中科院各个分院,大家在“记者行”中有收获、不断进步,他们提出的一些想法和建议也促进了我们的工作,我们成了朋友。
我希望科学传播局和媒体机构的合作,不仅是报道科学好新闻,更是通过共同努力引领中国科技新闻事业发展,共同培养好科技新闻报道队伍。我基于这样的想法想把这件事做好,所以也一直在支持记者的发展。
新京报:科技新闻具有专业性,除了接地气、科普化,科技新闻的发布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周德进:我认为,除了要把新闻中的科技成果说明白、讲清楚,也要介绍成果产出的时代背景、政策环境。比如在当下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科研人员也面临着更复杂的压力和挑战。要把当今背景下科学家、青年团队取得成功背后的故事表现出来,他们和老一辈科学家一样,都在做伟大的事情。
另外,随着中国科技的进步,中国的科技创新正推动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为人类共同的事业做出贡献。近日,第77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克勒希访问中国科学院,参访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2021年11月,研究中心发射了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1号(SDGSAT-1),12月,研究中心向全球发布了首批卫星影像,为联合国成员国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科学数据服务。中国人用掌握的先进的航天和遥感指数获取数据,并服务于全球。中国科研团队向世界贡献中国智慧的故事也应给予更多关注。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卢茜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