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2年开始至十四五期间,通州区投资金额达8000多亿元,一个城市投资量的变化,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风向标。”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苏国斌在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财通汇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经济重构中的财富管理态势”上表示。
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苏国斌
苏国斌代表通州区委、区政府,简要介绍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金融业营商环境,以及副中心金融业发展的定位和优势。他表示,金融业已成为通州区的支柱产业。2022年,副中心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3亿元,金融业的税收28.5亿元,人民币存贷款余额9400余亿元,金融业的增加值、税收、地方贡献三项指标均超过了全区指标的10%。
在介绍通州区营商环境优势时,他用“高”“强”“通”“美”“优”五个字来进行概括。他表示,副中心的产业承载能力很强。通州区围绕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已明确各产业的三年行动计划、专项扶持政策。
他还提到,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优化,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副中心抓住这些改革的红利出台了系列金融政策,服务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首先是“两区”政策力度空前,2020年以来,国务院陆续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支持副中心的金融发展,比如北京新一轮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自由贸易区总体方案、支持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
第二,财富管理聚势谋远。去年,市金融局和北京一部两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推进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意见》,通州区聚焦财富管理全链条,从资源导入、服务创新、承载环境、产业链条、营商服务等五个方面提出21条具体措施。
第三,在绿色金融提质升级方面,通州区也走在前列。据苏国斌介绍,副中心是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林业碳汇的试点区。在绿色金融资源布局、发展绿色建筑、京津冀区域协作、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产业服务、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等六方面率先实施。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作为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产业和智库的“双引擎”,也承担重要改革任务。
他表示,“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以副辅主、主副共进”的格局将加快形成。近年来,副中心积极承接疏解任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同时着力扩大高水平的双向开放,用好两区建设资源。希望借助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吸引更多金融专业人士到副中心来,共同见证副中心的拔节生长。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金融界和媒体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参加此次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与大家共叙财富管理新未来。这几天,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得到了业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与会嘉宾围绕经济重构中的财富管理态势和前沿问题把脉献策,为城市副中心“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和智力支持。我们将认真学习吸收嘉宾们的精彩观点,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中积极实践。
自古以来,京杭大运河即是商贾云集的黄金水道。通州区位于京杭大运河北首,通州古城,张家湾古镇,路县故城等历史古迹、遗存遍布运河两岸,历史上是交通要冲和漕运仓储重地,被视为“水陆之要会,畿辅之襟喉”。可以说,通州自古以来就有根植于千年运河文化的“金融基因”。借此机会,我愿向各位嘉宾介绍城市副中心金融业营商环境、产业体系和市场机会,以及副中心金融业发展的定位、优势和愿景。真诚希望各位嘉宾和朋友能够认识通州、了解通州、关心通州、支持通州,与我们共谋发展、共话未来,共同延续千年历史的大运河金融基因,共享城市副中心发展红利。
一、生机焕发、量质并举,高质量发展态势稳健
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因为疫情的多点散发和长期持续,全国各地的形势都很严峻。北京的疫情也比较严重,对经济社会的发展都造成了一些影响。但是,副中心在去年这种艰苦的情况下,还是交出了一份让人满意的答卷。首先,我们用三组数字来回顾一下这不平凡的2022年。
第一个是: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2022年,面对多重的超预期冲击,城市副中心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53.4亿元,同比增长2.8%,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
第二个是: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三年突破千亿元。从发展阶段看,2017年之前的5年通州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是3千多亿元,之后的5年是5千多亿元,从2022年开始的5年将达到8千多亿元,经济发展后劲和抗风险能力十分强劲。从年度投资看,2022年,全市只有3个区固定资产投资超千亿(朝阳、海淀、通州),通州区就是其中之一。全年固定资产新入库项目达到202个。投资体量和投资项目的不断增长,足以说明,通州区建设发展的品质、规模和速度。从建安投资看,2022年,建安投资实现550.2亿元,同比增长17.1%,连续4年保持全市第1。建安投资通俗讲就是投入到各种房屋建筑上的投资,这些投资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副中心的商场、学校、医院等建筑项目,更能直接体现区域的发展成果。
第三个是:金融业增加值、税收、地方级贡献三项重要指标占比均超过10%,为历年首次。自北京的“两区”建设总体方案发布,国务院着重赋予了城市副中心两大空前定位——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副中心加快建设成为首都高端金融要素的重要承载地。从指标数据看,2022年,副中心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33亿元,总量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10.6%,占全区第三产业比重的17.2%;金融业实现税收收入28.5亿元,占全区税收比重的11.3%;人民币存贷款余额超9400亿元,存贷款余额增速名列全市前茅。从业态构成看,城市副中心累计注册各类金融企业360余家,华夏总行购地开工,邮储北分顺利交楼,北银理财注册展业,招商信诺获批迁址,超40个金融类项目实现落地,各类金融企业已然掀起新的入驻热潮。
二、蓝绿交织、宜居宜业,营商环境国内一流
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市委、市政府全力支持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一年一个节点,有序拉开城市建设框架,在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建设领域,我们始终将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广大企业对于营商环境的现实需求,与我们建设发展的各项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力打造国际国内一流的城市环境。我愿意用下面五个字来概括副中心的营商环境优势。
第一个字是高,副中心发展高位起步。2016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有关工作。2019年,副中心控规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正式发布,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批复的第一个控规。2019年1月,市级党政机关正式迁入,通州区从此步入副中心时代。202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从中央层面赋予副中心发展定位,为城市副中心“量身定制”高质量发展政策;同时,配套出台了“一方案三清单”,城市副中心开放发展的思路定位、实施路径、政策支撑得到不断明确和深化,北京市和各部委都在全力支持副中心的发展。
第二个字是强,副中心产业承载力强。目前,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和科技创新的“3+1”主导功能,是总书记亲自确定的,是副中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框架。同时,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和资源禀赋,我们聚力打造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建设“四区三镇三园”十大重点产业功能区。运河商务区总规划面积20.38平方公里,地处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五河交汇处,致力于打造成为堪比“金丝雀码头”的运河金融城。张家湾设计小镇总规划面积5.4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成为展现北京城市副中心科技与文化魅力的新名片。小镇以“创新设计+城市科技”为产业定位,北京国际设计周、北京时装周、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三大品牌活动永久会址相继落户,北京设计之都新平台示范作用初步显现。文化旅游区总规划面积12.05平方公里,致力于打造成为文旅商融合发展示范区。全球最大规模的环球主题公园就坐落于此,每年将吸引约1000万人次的游客量,欢迎大家过来游玩。医药健康产业集聚区将以北大人民医院、甘李药业、春立正达等重点项目为引擎,带动医疗、健康管理、医药研发等高端创新资源集聚,着力构建“医养教研康”一体化产业生态,打造特色健康服务产业集群。
第三个字是通,副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对内,副中心将拥有“一环六横四纵”的轨道交通和“十一横九纵”的骨干路网。对外,规划建设的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是全球最大的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把通州和首都核心区、两个国际机场及周边区域紧密串联。从这里出发,15分钟可到达首都国际机场,20分钟可到达CBD,35分钟可到达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到达雄安新区。交通的高效衔接,极大提升了城市副中心对京津冀地区交通辐射能力,对于发展会展经济、促进对外开放优势突出。
第四个字是美,副中心生态环境优美。副中心滨水生态特色突出,13条主要河流贯通全境,北京全市90%以上的地表水从通州流出,水网密度全市第一,大运河京冀段62公里实现全线通航,大运河5A级旅游景区创建加速“冲刺”,这是2009年以来北京市申请的第一家,也是中轴线以东唯一一家5A级景区。城市面貌绿意盎然,2018年以来,完成新一轮百万亩造林13.55万亩,约占全市完成量的六分之一,森林覆盖率达34%,成功摘取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金字招牌。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生态空间已然构筑。
第五个字是优,副中心公共服务优良。居住环境持续优化,2017年以来,累计建设筹集各类政策性住房近7万套,竣工各类保障性住房5.1万套,逐步实现“职住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全面集聚,北海幼儿园、黄城根小学、史家小学、北京五中、北京二中、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等全面入驻,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研究生院、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等知名学校建设运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安贞医院、友谊医院二期、首儿所、市疾控中心等项目有序建设,通州妇幼成功晋级全市区县级首批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精品文化项目展现独特魅力,绿心公园三大文化设施——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基本完工,路县故城博物馆展示古韵通州历史脉络,曹雪芹纪念馆娓娓道来文学巨匠数百年前的艺术人生,张家湾设计小镇、台湖演艺小镇、宋庄艺术创意小镇围绕“特而精、小而美、活而新”的理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对标国际、包容创新,金融政策全国领先
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顶层设计不断优化,金融改革与对外开放向纵深推进,副中心紧抓制度改革红利,结合国务院赋予城市副中心的金融功能定位,出台了一系列高质量、首创性的金融政策组合,服务金融业可持续发展。
(一)“两区”政策力度空前,高质量发展红利提速释放。2020年以来,国务院陆续批复《北京新一轮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全面推进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专项支持、指导城市副中心的金融工作。在“两区”建设、高质量发展意见中,城市副中心被明确赋予“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两大定位,围绕财富管理、绿色金融、金融科技三大领域,城市副中心按照国际标准、世界眼光,在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国际金融机构、民营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发展区域养老金融、健康保险业务,稳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加快推进法定数字货币试点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支持措施。
(二)财富管理聚势谋远,全链条全业态政策扶持。2020年,北京市金融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以一号文件印发《城市副中心打造国际财富管理中心工作方案》,提出新设金融业务牌照、扩大资管标的范围、便利跨境资管业务、落地资管产品个税递延等27项前沿改革任务。2022年5月,市金融局、市一部两局联合发布“推进北京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建设”2.0版措施,系统支持城市副中心打造全球财富管理新高地。为此,通州区制定了《实施方案》,聚焦财富管理产业全链条、全业态,从“资源导入、服务创新、承载环境、产业链条、营商服务”5个方面提出21项落地措施。为服务优质企业入驻,通州区与市金融监管局联合发布《北京城市副中心促进金融业发展措施》,对持牌金融机构、优质财富管理机构、重点金融科技企业,一次性给予最高6000万区级开办费资金支持,三年内给予最高3000万元租、购及自建房资金支持;对私募基金管理人,视投资规模给予不超2000万元资金支持;对上市企业或境内主要经营实体,给予700万元区级资金支持等措施。此外,为支持社会资本发展,我们在全国率先发布REITs基金、S基金政策组合,按照“募投管退全环节、从业机构全业态”思路,对REITs基金、S基金及其管理企业给予政策和资金全方位支持。我们已在运河商务区启动打造“基金财富港”,聚焦做强“E气风发”——即ESG投资、气候投融资、风险投资与创业投资、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四大类私募基金,打造产业链完整、业态鲜明、模式创新、环境一流、服务精准的基金生态圈。
(三)绿色金融提质升级,服务“双碳”举措全面铺开。副中心是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和林业碳汇试点城市。2022年,北京市金融监管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将城市副中心建设绿色金融先导承载地纳入工作目标,支持副中心提升绿色金融市场能级,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环境,扩大绿色金融国际影响力,逐步建成全方位服务研究决策和市场运行的全球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中心。在绿色金融资源布局、发展绿色建筑、京津冀区域协作、气候投融资试点、绿色产业服务、绿色金融标准和信息披露等六方面率先实施。北京绿色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作为城市副中心绿色金融产业和智库的“双引擎”,也承担重要改革任务。今年2月4日,北京市委书记尹力,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市委副书记、市长殷勇,中国银行(601988)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席周亮在通州共同出席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打造国家级绿色交易所启动仪式”,绿交所启动升级为面向全球的国家级绿色交易所,未来将开展各类绿色资产和环境权益交易,提供定价、评估、清算等服务,建立反映企业排放量的碳账户体系,打造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平台,持续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截至目前,绿交所全国CCER注册登记系统和交易系统已开发完成,绿交所碳配额和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已涵盖重点排放单位1400家左右,累计成交9849.10万吨,成交额34.88亿元。
四、万亿投资、未来可期,市场展业机会空前
“十四五”期间,北京城市“以副辅主、主副共进”的格局将加快形成,非首都功能疏解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通州区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领域谋划重大项目600多个,计划投资将超8000亿规模,为金融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未来,我们将继续努力打造有利于金融创新、产业集聚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彰显副中心发展活力。
规划建设热火朝天。“十四五”时期,副中心每年将完成超千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框架有序拉开、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一座现代化城市正在拔节成长。我们积极承接疏解任务,三峡集团二三级企业,北投集团、首旅集团、华夏银行(600015)等市属国企总部已成功迁入;促进京津冀区域协同,深入实施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方案三清单”,扎实推动重点项目、配套政策等落地落实。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为切实提升副中心辖内企业和人才落户工作效率,我们与市级金融监管部门、人才部门建立直联机制,定期开展会商研讨,主动服务,有效沟通,为副中心辖内相关企业服务开辟绿色通道,提前介入、并联审核、联审联办、共同监管,不断优化相关工作流程、缩短审批备案时间。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企业服务。2022年,副中心“服务包”企业增至837家,办结服务事项2024项。2023年,副中心承接第三批次市级赋权184项,累计承接市级赋权达到308项。全国首个以智能自助服务为主的政务服务大厅投入使用,区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办,外籍人士来华工作许可、居留许可“两证联办”率先实现,营商环境进入全市营商环境评价第一梯队。
高水平双向开放着力扩大。对标国际先进理念和通行规则,我们将充分释放“两区”建设红利,着力把副中心打造成为市场开放包容、贸易投资便利、要素自由流动、国际交往频繁的国际交往中心重要开放窗口,加快形成具有副中心特色的“服务业产业+自贸区园区”双轮驱动创新开放格局。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以贸易便利、投资便利为重点的开放政策体系。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作为北京新两翼中重要一翼、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处于开放、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诚挚欢迎各界朋友参与到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中来,我们将以最开放的姿态、最优质的服务,全力支持各类企业发展。期待着在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中,我们携手同行、凝心聚力,共同干出一番新事业、闯出一片新天地,为副中心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金融力量。
谢谢大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