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声音丨丁世忠:低碳消费需要可行的配套措施和合理的激励机制

2023-03-06 17:19:00 新京报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王真真)3月6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了解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围绕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献策,提出促进“低碳消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助力一流企业打造全球领先品牌,丰富“运动场地”推动全民健身快速发展等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安踏集团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图/受访者供图

抓住低碳消费转型机遇,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低碳消费是各类消费主体在消费活动全过程贯彻绿色低碳理念的消费行为,是顺应当前发展阶段和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型消费模式。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推动新型低碳消费已成为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和新着力点。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重点工作任务的建议中提出,要“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稳步推进节能降碳”。

丁世忠认为,当前我国消费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一方面,推动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力度不断加强,绿色低碳已成为产业发展新方向;另一方面,居民低碳消费理念逐步普及,尤其是年轻一代消费者更加关注自身消费所带来的生态和社会影响,低碳消费需求持续增加。

有研究报告指出,未来几年中国在低碳消费领域将产生数万亿级的市场规模。其中,在时尚产业领域,预计至2025年,循环时尚产业规模将超千亿元。“在此背景下,抓住低碳消费的转型机遇,丰富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创新低碳消费场景,深挖低碳消费市场潜力,不仅有助于提高产业和经济的绿色低碳竞争力,也将为创新绿色产品和商业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有效方式。”丁世忠表示,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我国在促进低碳消费工作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然而由于相关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低碳消费的商业模式本身发展不成熟等,低碳消费蓬勃发展仍然面临一些制约因素。

在丁世忠看来,让低碳消费成为生活主流,不仅是消费者理念和行为的转变,更是整个生产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变革,除了政策鼓励外,更需要有可行的配套措施和合理的激励机制。为此,他提出了四点建议,包括完善企业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政策;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建设;打通信息渠道,建立绿色产品发布与选用平台;强化对个人绿色行为的正向激励。

在完善企业绿色生产的经济激励政策方面,丁世忠建议,出台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绿色金融、信贷和补贴等政策,助力企业在技术创新、材料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以及绿色生态圈建设等方面获得更多资金支持。在加强绿色产品标准认证体系建设方面,建议有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和各方协同合作,加快开发绿色产品标准、不断拓展产品目录范围、加强认证的权威性,让企业和监管有规可依,也让消费者分辨绿色产品和服务更容易。

丁世忠还建议探索建设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低碳消费信息平台,定期发布经过权威部门认可的绿色低碳产品清单或者购买指南,降低机构和消费者采购绿色产品的门槛,同时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投资机会。在企业层面,鼓励和指导制造企业、线下商场、电商平台建立绿色产品购买指南或绿色产品专区,加强绿色产品集中展示和宣传,积极引导低碳消费。此外,丁世忠认为,让低碳消费成为自觉行为,要持续加大低碳消费理念宣传,还应强化制度建设,激励消费者选择绿色的产品和服务。

创建全球领先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

继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后,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开展中国品牌创建行动,打造中国精品和“百年老店”的发展方向。

丁世忠认为,创建全球领先品牌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一环,是“三个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命题。当前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越来越快,中国产品被全球用户广泛认同和接受,大量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

他建议,一是通过建立与促进加快全球领先品牌建设相关的支持机制,为中国跨国企业创建全球领先品牌提供战略引导和政策支持,如在财政税收以及通关流动等领域制定相应的支持政策,为中国跨国企业在全球配置和整合各类要素资源方面提供便利,推动中国跨国企业在研发、采购、制造、物流、仓储、推广、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全球优化布局;二是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引导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跨国企业创建全球领先品牌;三是积极营造有利于全球领先品牌脱颖而出的国内国际营商环境和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加大力度推动创建全球领先品牌所需要的品牌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丰富“运动场地”,推动全民健身快速发展

近年来,为推进全民健康和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我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数据显示,到2021年年底,全国共有体育场地397.1万个,体育场地面积达34.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1平方米,分别比2013年增长134.3%、71.2%和65.1%。

丁世忠指出,相关政策为增进国民健康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与全民健身的需求相比,体育场地设施的总量依然不足,资源结构不合理、利用率偏低等问题仍然存在。

对此,丁世忠建议,一是以城市更新和数字城市的建设目标为支撑,植入体育场地设施改造和建设,并采取智慧运营理念盘活相关体育资源;二是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和公园建设为重点,切入体育场地设施布局,并有效地将公共体育服务与体育资源高效利用结合起来。丁世忠认为,我国各级城市中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大型体育场馆,但其产权和运营权复杂多元,运营效率有待提升。在全民健身目标的指导下,有必要理顺体育场馆的管理主体和相关利益主体的关系,采取政府、企业、社团、个体协同治理的灵活措施,盘活体育场馆这一巨量资产,更好地服务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体育文化。

另外,丁世忠建议以乡村振兴和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国家战略为依托,嵌入体育场地设施这一指标,并制定量化指标和专门团队进行谋划和推进。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可以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贵州“村BA”篮球赛事的兴盛,就体现出篮球产业、文化、人才、组织的巨大威力。

丁世忠表示,在全民健身发展的基础、意义和价值日益彰显的今天,集中精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和运营维护,既是急迫任务,又是长远目标;既是政府职能,也是企业责任;既有文化意义,也有市场价值。

编辑 李铮

校对 柳宝庆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