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成贵:发挥北京都市农业优势,鼓励更多新农人参与

2023-03-06 17:11:00 新京报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是写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工作内容。而以“大城市小农业”著称的北京,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不到1%。上万平方公里的京郊大地,有高山平原、林草湖河,应走出怎样的乡村振兴之路?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北京应该发展好都市现代农业,并必须坚持以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目标。首都的农业不仅具备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还具备很强的社会文化功能,农业资源的利用与农产品(000061)主产区和特色产品主产区是不同的,必须符合首都的功能定位,发挥大都市京郊农业的优势。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都市农业,应该可耕可游

每年秋天,距北五环110公里远的怀柔宝山镇宝山寺村的公路旁,都有齐膝深的百亩彩色稻田随风浮动。这片北京单幅面积最大、位置最北的稻田画,每年都吸引不少城区市民赶来拍照。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种植的是旱稻,亩产量可达到800斤。

李成贵告诉记者,像北京这种大都市,耕地面积少、人口和市场庞大,决定了其不可能像粮食主产区一样走以种植业为主的道路。京郊农业应该依托都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向市民提供特色农产品和可游可赏的生态环境。

他认为,北京的都市农业,除了有粮食生产的功能外,还应该在现代种业、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上发力,走出一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人们应该认识到,像农家乐、休闲山庄、观光农业、生态度假这样的业态,也是京郊都市农业的重要内容。”

李成贵表示,在京郊一些村镇,民宿、观光、采摘等业态已经是当地农村产业的支柱,是许多村民们在家就能挣到钱的“金饭碗”。他认为,乡村旅游的兴起和持续发展,是市民的需要,也是农民的愿望,是城市工业文明与乡村农耕文明交融的必然结果。

日前,北京市召开农村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北京市“三农”工作。市委书记尹力强调,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开局之年。要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以新时代首都发展为统领,坚持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点的乡村振兴之路,为建设农业强国作出北京贡献。

李成贵就此建议,京郊的都市农业应该可耕可游、能采能赏。当都市农业的多功能性被尽可能释放出来,京郊乡村振兴的潜能才能被最大激发出来,由此,北京农村能更好地实现发展壮大特色产业、让村民致富增收的目标。

盘活闲置资产,让农业更丰富

如何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的优势,来拓宽当地村民增收渠道?李成贵在近年来走访调研京郊农业发现,特色产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当地村民们的收入水平普遍高于周边村镇;但与此同时,在一些有区位便利、有条件发展特色产业的地方,因为当地一些政策而限制了新产业活力。

“比如,在一些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业或特色种植业的地方,仍然有很多闲置房屋和土地。”李成贵表示,北京要全面发展都市农业,需要将京郊的闲置资产盘活起来。他建议,相关部门应该完善行业认证和运营标准,建立科学评价机制;另外,还应增加政府的基础设施投入,并对农民在融资、税收与保险等方面给予便利和优惠,同时引导社会资金进入都市农业。

新京报记者赵利新(左)采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李成贵认为,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具有可持续性,尤其是北京郊区,应该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另外,都市农业也要注重公平性。相比于工业来说,农业本身属于弱势产业,政府在制定农业相关政策时必须体现公平性。

此外,要解决农村有资源、缺要素的问题,李成贵认为,政府需要赋予乡村经营主体更大的土地资源权能,在规范科学的政策体系下,经营主体能够让自己的资源进入市场,变成经营性资产,从而让区域内的农业形态更丰富,让乡村振兴更有活力。

经营主体现代化,需要新农人参与

李成贵告诉记者,北京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还要重视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性。他表示,农业经营主体的现代性主要是指其在生产要素的配置方面的现代化,而经营主体缺乏现代性是制约北京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需要在现代化过程中,提升符合中国特色的经营主体现代化水平。

燕山南麓的怀柔区村落里,分布着近千株500年以上的老栗树。一直以来,当地村民种板栗、炒板栗,可是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多元化,初级农产品逐渐门庭冷落。直到2016年,1995年出生的李思鹏修完大学音乐专业,返回怀柔渤海镇创业,采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终于让家乡这个“老口味”在食品竞争白热化的时代里占有一席之地。

近些年,北京市培育、鼓励一批新农人进入农业领域。新农人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城市的农业从业人员。

记者梳理发现,北京市目前不仅有《加强和改进农民培训的指导意见和实施方案》《农民职业素质提升培训实施办法》等专门政策性文件,有“千名干部科技人员进千村入万户”活动;每年还会对10个远郊区选聘上来的2400余名全科农技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截至2022年,有超过1000名高素质农民破格接受全日制免费大专学历教育。

李成贵表示,农业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经营主体的现代化,更离不开乡村的人才振兴,“应该提高农民现代市场意识和现代化服务能力。让京郊大地涌现出更多的新农人,从而推动北京的都市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新京报记者 赵利新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