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兴业里”

2023-05-08 07:06:16 金陵晚报 

□王建国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南京实施“旧城改造”,先后建成了瑞金新村、南湖小区等一批住宅小区,使积累的“住房难”矛盾逐步缓解。我家那时住在新街口邮局附近的兴业里小区,也被纳入旧城改造范围。

兴业里的老地名颇有来历。据史料记载,兴业里小区最初建设于1929年,是浙江商人投资建设的,日式的石库门建筑格局,建设的目的为浙商自住。该工程质量堪称上乘。记得1995年的年底,兴业里被拆除时,已经在凤凰西街过渡的我闻讯来到工地,向工人要了几块拆下来的红砖作纪念,发现红砖上有大屋顶古建筑图案,图案分有阴阳,两块砖头可合二为一成一对。

兴业里小区被纳入“旧城改造”距今已近30年,即便当年耳熟能详的“旧城改造”,也已成为过去。不过,记忆却是长久的,我曾经在兴业里的亭子间居住多年。

婚后,我由于参加工作的工龄不够,没有在单位分到住房,只好与妻子住进位于兴业里的亭子间。我当时对亭子间十分好奇。在没有住进亭子间之前,我在一些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老电影里(比如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扮演主角的《永不消逝的电波》见过。

住进亭子间之后,我才渐渐了解到这种俗称石库门的建筑,位于一楼和二楼之间,地方狭小,面积只有9个平方米,采光极差,窗户又朝北,天花板上面则是晒台,顶层没有设置隔热层;真是冬天冷,夏天热。

据悉,家庭居住条件稍微好一些,亭子间都是用来摆放杂物,不是用来住人的。我们住进时由于年久失修,夏天尤其担心下雨。一到雨季,我只要在家,就担心地望着天花板,生怕漏雨。天花板上面的晒台,虽然房管部门用沥青修补多次,但作用不大,外面下大雨,往往里面下小雨。况且,漏雨处在床的上方,险象环生。

有一天下雨时,不知怎么我灵机一动,找来大大小小的塑料袋,将开口处剪齐,然后站在床上,用胶带把塑料袋一一粘在天花板上接水。这下我可放心了,里面滴进了多少水,我一目了然。等到雨停了,我再将袋中的水从底部托起将其小心倒出。最多时,一个袋子竟能倒出半脸盆水。时常看着把水倒空的塑料袋在天花板上晃悠。有一次,我好奇地数了一下,居然有十几个!真让人吃惊。朋友来访,望着五颜六色的天花板,开玩笑说我虽身居陋室,生活却有情趣,天花板上吸了那么多“彩色气球”。

1995年的夏天,开发公司上门动员,由于旧城改造,兴业里要拆迁。住进开发公司在凤凰西街盖的过渡房后,我很快看到安置房建设日新月异,与此同时,凤凰西街的整治也开始了。到了1999年底,我们全家住进了三室一厅的定居房,道路整治也初见成效。多年过去了,凤凰西街早已成为河西商贸繁华的地方。

当年居住多年的兴业里,早已成为金陵饭店(601007)的一部分。每次路过新街口邮局,我都会想起已经从地图上消失的兴业里。

(责任编辑:董萍萍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