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两首古诗可谓是家喻户晓,是“六朝古都”南京城的文化名片之一。这两首诗的作者——唐代诗人刘禹锡也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南京历史上重要的文化人物。其实,知道的人不多的是,刘禹锡创作有《金陵五题》组诗,一共五首,除去这两首分别名为《石头城》和《乌衣巷》的七言绝句之外,还有三首吟咏六朝金陵的佳作。
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因为受政事牵连,诗人刘禹锡由长江上游的夔州(今重庆奉节)刺史任上调任和州(治所遗址位于今安徽和县)刺史,来到了兼具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的长江下游。在赴任途中,刘禹锡游洞庭、登九华,写下了一系列游赏诗作。到了和州,刘禹锡写下了传颂千古的《陋室铭》和《和州刺史厅壁记》《历阳书事七十韵》等不朽诗文。
和州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地方,同号称“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的六朝古都金陵隔江相望。刘禹锡进士出身,还参与过唐顺宗时期王叔文、柳宗元等领导的“永贞革新”,改革最后的失败、政治仕途的失意、晚唐政局的动荡,让刘禹锡临江而望那六朝古都金陵,油然而生出更多的黍离之悲、兴衰之叹。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政治风云、人事代谢、勾心斗角,在数百年后的人们看来,都是梦幻泡影,过眼云烟,唯有巍巍钟山、滚滚大江依旧立于天地。
在和州期间,一位从金陵归来的朋友,给刘禹锡看了自己写的《金陵五题》诗。刘禹锡祖籍洛阳,祖父为避安史之乱,迁居苏州。后来父亲也在江南为官,安家在浙江嘉兴府,所以他出生在江南,19岁之前也都在江南一带生活。中进士后,刘禹锡在长安朝廷中为官多年,后来被贬官巴蜀,半辈子竟从未来过金陵,十分遗憾。客人赠给他的《金陵五题》引起了刘禹锡的诗兴,于是以“金陵怀古”为主题创作了五首七言绝诗,同样定名为《金陵五题》。除去那两首脍炙人口的《石头城》和《乌衣巷》外,还有三首,分别是:
台城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生公讲堂
生公说法鬼神听,身后空堂夜不扃。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
江令宅
南朝词臣北朝客,归来唯见秦淮碧。池台竹树三亩余,至今人道江家宅。
《台城》表达的是六朝君王贪图安逸享乐,最后导致国破身灭。《生公讲堂》说的是当年“南朝四百八十寺”,佛教何其兴盛,高僧竺道生为信众说法,盛况空前,但如今佛寺早已荒废,高僧也早已成空。《江令宅》讲的是陈朝陈后主宠信只会饮酒、创作艳情诗的诗人江总,将其提拔为宰相,君臣昏庸腐败、沉迷声色,最终国家败亡。跟《石头城》和《乌衣巷》一样,刘禹锡的这组怀古诗,以历史陈迹为题,借咏古迹来写城池、写世家、写亡国君、写高僧、写重臣,实际上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着笔,反复表现家国兴亡这一核心主题。刘禹锡还给这首组诗前加了一个《小序》:
余少为江南客,而未游秣陵,尝有遗恨。后为历阳守,跂而望之。适有客以《金陵五题》相示,逌尔生思,欻然有得。他日友人白乐天掉头苦吟,叹赏良久,且曰《石头》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矣。余四咏虽不及此,亦不孤乐天之言耳。
刘禹锡和白居易是好友,多有唱和之作,两人都是当时齐名的大文豪。当时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刘禹锡创作好《金陵五题》后,也寄给白居易赏析。白居易高度赞赏这几首诗,其中“潮打空城寂寞回”这句,白居易称赞为“后之诗人,不复措词”,就是说这句诗把六朝古都金陵城写绝了,后面诗人金陵怀古简直没法下笔了。
唐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卸任和州刺史,乘船回洛阳述职。这次,他终于顺长江东下,从江都(今扬州)进大运河,再沿大运河回洛阳。途中他第一次、也是平生唯一一次游赏了金陵。刘禹锡除《金陵怀古》组诗外,还创作后《金陵怀古》《西塞山怀古》等一系列以金陵为主题的诗作。这位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大诗人对六朝古都金陵的蓬勃诗情,伴着秦淮河畔的明月和乌衣巷口的夕阳,早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永不褪色的光辉。 罗志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