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陈燕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博物馆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在古村落体验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了研学旅游的队伍中来。5月份以来,一些家长甚至早早就制订了学生暑期出游计划,以“研学”为名的项目尤其受追捧。记者了解到,在南京都市圈,今年的研学游市场有些许改变,研学主题更为明确,参与人群也在往全年龄段延伸。
突出主题
研学游不等于旅游
前不久,安徽推出了涵盖美食主题线路、自驾精品旅游线路在内的10个系列113个文旅线路产品,研学主题系列中的10条线路有4条在南京周边,分别为滁州市古今文韵研学游、马鞍山市山水诗都研学游、芜湖市创新工业研学游、宣城市跟着课本游宣城。其中,滁州市古今文韵研学游包含了琅琊山、金丝楠木博物馆、明皇陵、明中都皇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文化古迹;芜湖市创新工业研学游则探索了“工业+研学”的融合模式。
研学游也被称为“行走的课堂”,产品不是简单的文旅资源堆砌,而是将旅游资源转化为精品研学课程。今年4月马鞍山举办了一次中小学研学旅行现场交流会,发布了6大主题研学线路,有以和县猿人遗址、凌家滩遗址等为研学资源的“名迹文化”主题,以大青山李白文化园、霸王祠、陋室等为研学资源的“诗歌文化”主题,还有以凹山地质文化公园、南山矿采矿区等为研学资源的“钢铁文化”主题等。有关人士表示,研学主题在“点”上突出特色,在“线”上联动,是具有马鞍山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新模式。
研学是“研究性学习”,让学生走出课堂和校园,以实践、体验的方式,助力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句容赤山湖国家湿地公园,围绕生态环境的科普研学游从未间断过。5月13日“世界候鸟日”前夕,一批青少年研学者通过实地观察鸟类、制作趣味科普手工、聆听候鸟迁徙知识等打开了自然科普的大门,提升了环境保护意识。赤山湖管委会科普宣教部负责人巫词表示,自2018年以来,赤山湖不断深入挖掘湿地生态资源,组织青少年入园参与鸟类监测、湿地动植物观察、水质检测试验等互动活动,累计开展190余场相关活动,惠及至少5万人次。
呈现多种可能
瞄准全年龄段人群
目前,研学游的对象超过80%为3—16岁人群,青少年人口为研学旅行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文化探寻、非物质文化技艺体验学习、党建教育、终身学习等观念不断发展,以及高质量社交等市场需要增加,研学受众群体已逐渐从青少年发展到全年龄段。
“观摩了拓碑技艺,目睹了木榨油制作,制作了油纸伞,捞了宣纸,最后沿新安江水上观摩体验千古发挥作用的渔梁坝。这次研学游特别有收获。”前不久参加了水利部门老年大学研学游的一位学员对古徽州研学之旅深有感悟。
边走边学,很多老年人开启了“研学”新模式。就在去年12月底,长三角区域老年素质教育红色文化研学资源发布,研学地图涵盖长三角区域12个地市、23个点位,分为“红色足迹研学之旅”“先贤先烈研学之旅”“历史文化研学之旅”三个主题线路,芜湖的荻港板子矶被列入“红色足迹研学之旅”。
泾县则把研学游目光锁定在了大学生群体上。今年4月底,南京艺术学院、东南大学等七所院校齐聚泾县,举行了“中国·泾县写生创作基地”“泾县‘三实’基地”揭牌,以及宣纸产业学院意向性协议签订仪式。如此大规模的校地合作,堪称泾县写生基地、研学游的“天花板”。数据显示,今年3月以来,宣城泾县接待研学游团队近7万人次,除了以初高中学生为主外,不乏大学生群体的身影。
“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这是没有围墙的开放式大学。”泾县有关人士表示,通过校地合作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融合,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是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聚力量的重要尝试。
深入实践
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为了让青少年从小感受考古的魅力,提升保护文物的意识,滁州博物馆的“小小考古家”研学活动把孩子们带到了工地,在苏滁现代产业园余郢墓地的考古挖掘现场,了解考古勘探的重要性及遗迹遗物清理的技能方法,感受考古的魅力,认识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这里面有文物吗?”“文物是怎么挖出来的?”对于一连串疑问,考古工作人员一一做出了回答。这样的活动,不仅让考古现场“活”起来,也让更多的青少年感受到考古的魅力。
博物馆、文化古迹、非遗文化、红色研学……随着研学游市场的发展,各类主题的研学课程层出不穷,参与的人群覆盖面也越来越广。“要避免设计目标单一,减少内容同质化,不能‘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要能动眼、动脑、动手。”文旅部门有关人士表示,研学游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研学营地和基地、研学线路、研学导师、研学课程等,研学课程要有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研学旅游全要素体系建设也要跟上,才能持续丰富和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研学游产业快速发展。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