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而林草业也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那么,应如何看待林草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意义?又该如何推进林草业“提质增汇”?5月30日,在中关村(000931)论坛林草碳汇创新国际论坛上,与会多方以“推进林草碳汇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为主题,围绕巩固提升林草碳汇能力、建设高质量森林碳库,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开展研讨。多位嘉宾强调,林草碳汇是国家实现碳中和工作的“压舱石”,要充分发挥森林固碳增汇作用,提高碳汇潜力,以林草力量推动可持续发展。
减缓和适应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顺应绿色发展的时代潮流,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如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共识,正在深刻影响着全球的价值体系。那林草碳汇与“双碳”有何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林业大学原校长、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尹伟伦解释,林草碳汇应对气候变化作用体现在减缓和适应两方面。
从减缓角度看,森林吸碳作用大、储碳功能强、减碳效果好。森林被公认为是最有效的生物固碳方式,也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此外,湿地被誉为重要的“吸碳器”,草原土壤的固碳能力也不容忽视。
另从适应角度看,林草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增强环境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业内认为,随着国土绿化的大规模推进和林草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林草资源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压舱石”。实现“双碳”目标,一要减排二要增汇。其中,“增汇”便是要扩大林草面积、提升碳汇能力。
“林草业是没有废物的产业,未来能源,林草不可缺。”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顾问杜祥琬指出,林草业是推动人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应的生物经济将会成为高质量发展经济的强劲动力。
杜祥琬介绍,工程院的课题估计,我国到2060年将会有26亿吨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排放大约20亿吨。碳汇和碳利用大约有26亿吨,其中森林碳汇大约有15亿吨,足见森林碳汇对总碳汇的贡献,因此,这也是实现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
防止一刀切、简单化
在向“双碳”目标迈进的路上,同样面临着重重阻碍。
在杜祥琬看来,目前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面临着减排幅度大、转型任务重、时间窗口紧的困难和挑战。据2020年的数据,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是13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27%。而其中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是116亿吨,能源活动排放101亿吨,占全球能源活动排放二氧化碳的30%左右。“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高排放国家的行列,但还没有达峰。”
杜祥琬认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综合效率偏低,是实现“双碳”目标面临的最大问题。此外,从实现碳达峰到碳中和,我国只预留了30年左右的时间,明显短于发达国家的50到70年。因此,经济社会发展和能源的全面绿色低碳转型,都必须有更大的加速度,相应挑战就更加艰巨。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科学的转型过程,呼唤深度的管理创新、科技创新、金融支持和企业的参与。对此,杜祥琬提出,一方面要防止一刀切、简单化的倾向,也要防止转型无力带来落后和无效投资。
具体到以林草碳汇创新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问题上,尹伟伦指出,林草碳汇在“双碳”中意义的认识亟待提高。个别政府部门、业内专家、市场主体等各界对林草碳汇认知还存在误读,对“双碳”背后的国际规则认识不足,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不够,对其科学内涵尚缺乏全面深入把握。“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一重要论断还需深刻理解。”
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相继出台一系列鼓励生态系统碳汇建设和发展规划政策,特别是林草局发布《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稳步实施方案2021—2030年》,各地在创新林业碳汇交易模式、金融支持林业碳汇价值实现方式等方面开展有利的探索。
但同时,社会上的碳汇项目以及开发也出现了忽略科学规划要求、科学开发风险,盲目圈占林草资源等乱象,甚至还有企业借助金融工具对不具备条件项目进行包装,造成金融风险隐患。
加强管理机制、市场机制等
碳达峰、碳中和未来可期,更需要林草碳汇的支持。那么,如何提升林草碳汇能力?
全国人大环资委委员、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李高指出,森林生态系统增汇减排需要有科技支撑,需要加强增汇减排理论、关键技术研究,还需要加强管理机制、市场机制以及未来潜力预测与分析,科学计量监测与报告等技术的研究、创新和应用推广,科学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增汇潜力,研发关键增汇技术,提出有效增汇措施,为持续高效增汇提供内生科技支持和动力。
保碳、扩碳、增碳和延碳,是国际林联副主席、中国林科院原院长、首席科学家刘世荣提出的森林固碳增汇四大途径。首先,提高森林质量和碳汇潜力。以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为引领,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继续科学推进大规模国士绿化,同时逐渐从扩大森林面积转变为提高森林质量和碳汇潜力,协同碳储与碳汇双增、碳汇与木质产品碳库双增。
其次,实施森林碳汇精准提升工程,倡导森林多功能空间经营,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系统治理,构建森林-草地-湿地等多种生态系统自然镶嵌的复合景观体系,维持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和可持续性。
“提质增汇,双赢促双增,精准优化森林时空结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对我们下一步搞好碳汇工作和分析碳效益,统筹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家顺提到。
尹伟伦进一步指出,林草发挥森林碳汇功能需要从自然与社会协同发力,从生物学和生态学角度考虑增强森林碳汇能力;在社会方面,以固碳增汇为目标的多目标经营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
李高也谈到,将进一步支持林草碳汇相关科学研究,大力开展巩固提升碳汇的科学概念、强化林草碳汇数据核算与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有效衔接,同时积极参与相关的国际规则制定,精准反映和掌握我国林草现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成效,巩固提升林草碳汇的基础能力。
北京商报记者 刘四红 实习记者 董晗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