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中国小康网 苏枫
近年来,英德市厚植创新创业土壤,积极为广大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青年搭建共享创业资源、交流创业经验的平台,一批批从英德“走出去”的学子乡贤,像李雪艳一样,又回到家乡,不断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供图/受访者
29岁的李雪艳,一身文气,声音温柔,只看表面,你很难将这位女士与“新型职业农民”“广东省农村乡土专家”等名头联系起来。
她还是“珠江农创”第一期创业领军人才,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创始人、广东木光子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英德市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同时,她也是“领头雁”广东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资助项目——“链嘉乡桑叶菜”项目负责人。
李雪艳2017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研读飞行器制造工程、英语专业),在校期间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我的梦想很简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上大学是开启这个梦想的钥匙,我踏进这所航空院校的校门就种下了航空航天的种子。母校军事化的管理、培养综合性应用人才的育人理念和一群优秀教师团队的谆谆教导,让我在四年的锤炼中拥有了空军般的刚强勇毅、坚定自信、奋力拼搏、坚持不懈的秉性。毕业之时有幸实现了当初的航空航天梦,我进入了航空航天领域工作。”
航空航天梦走向蚕桑振兴梦
2017年,李雪艳从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毕业后,来到深圳从事航空航天相关工作。这一干就是三年,李雪艳先后任职深圳市航空业协会项目部和行政部高级专员、深圳市航空航天人才协会副秘书长。在这期间她担任过许多项目和重大活动的主要负责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这个国际性的航空航天工作中面临许多艰辛、困难、挑战,20字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也深深刻进了我的骨子里。正是在追逐航空航天梦的道路上,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为社会奉献了多少。”
2018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李雪艳的家乡英德市各相关部门也在响应实施乡村振兴政策。
李雪艳之前是从事航空航天相关工作的,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决定回乡,关键的节点是什么?答案是一通电话。
2019年春天,李雪艳接到了父亲的一通电话:“家里蚕桑产业的发展需要人手,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你是否愿意暂且放下深圳的工作返回家乡帮忙?”
李雪艳对《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回忆道:“父亲的一通电话让我连夜从深圳赶回了家乡英德,这晚我们一家人深入探讨了家乡的蚕桑发展情况,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也正是紧缺的。从小跟着父母从事蚕桑产业的我熟知桑农有多么艰苦,这一晚我彻夜未眠,思考人生的价值所在。我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攻克种桑养蚕技术难题的老黄牛,他们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着最大的光和热,而这不正是人生意义所在吗?”
“在深圳这座人才拥挤的大城市里,我所能发挥的作用对这座城市来说可能微乎其微,而回到家乡发展,倘若我发出的光和热能带动一个村子的农户增收致富、一个产业的创新升级,何乐而不为呢?带着航空航天的精气神,怀揣着三代人的蚕桑耕耘梦,我决定踏上返乡之路,甘愿成为蚕桑产业的孺子牛。”李雪艳说。
经过几番思考后,李雪艳暂且放下深圳的工作返回家乡。
李雪艳的家乡英德市石牯塘镇三联村是蚕桑专业村,有8000多亩桑田。
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回到家乡的李雪艳意识到自己经商经验不足,能力有限。为了深入了解英德本土情况,获得更多的商业资讯,整合更多的资源,2019年8月,李雪艳选择到刚创立的英德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工作。
在英德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工作期间,李雪艳负责基地的运营管理,她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在深圳工作的经验,不断探索适合英德创业孵化的模式,以发展一站式公共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目标,完善英德市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专业创业孵化环境,促进和帮扶返乡下乡人才自主创业。
在职期间,李雪艳累计服务创业项目54个,直接带动就业人次852人。服务对象涵盖返乡创业大学生、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海外留学归国返乡创业者、退伍军人等,孵化行业涵盖种植、养殖、农产品(000061)生产加工销售、电商、家政服务、旅游等。
据悉,接下来,英德市人社局计划在英德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的基础上扩建英德市农村电商产业园,面积为700平方米,即现有基地再扩大一倍的面积,总面积达1500平方米。但由于基地是旧办公楼层,改造工程量较大,目前该局已申请将该项目所需资金纳入明年专项资金项目库。
点燃梦想 李雪艳的理想是“蚕桑振兴”,成为一个助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孺子牛”。这个理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供图/受访者
延续与传承,返乡创业树品牌
在服务这些创业者的同时,李雪艳也在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助力初创企业发展,怎样为家乡的发展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我觉得首先要强大自己,才能更好地去为创业者服务、带动家乡的发展。我的家乡英德是个农业大县,这些丰富的农业资源需要被挖掘,需要由我们打造出特色品牌。”
为了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梦想,2021年5月,李雪艳辞去了孵化基地的工作,决定创业,成立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创立“链嘉乡”品牌,以发展家乡蚕桑产业为起点,立志打造蚕桑特色产业园,助推蚕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我的爷爷是我们石牯塘镇蚕桑行业的开荒者,我的父亲是我们镇的蚕桑致富带头人,他还是一个热心、善良、踏实、为家乡做建设的村主任、村支书,爷爷、父亲都是我的好榜样。作为蚕桑三代——一名返乡创业大学生,我希望能把这种好榜样传承发扬下去,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家乡蚕桑产业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与父老乡亲一同致富。”
专注蚕桑多元融合,产业升级促发展
创业前期的困境是普遍的。“我是初次创业,经商经验不足,缺乏人才团队,创业资金不足。”
李雪艳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是,桑叶菜是一个药食同源的小众特色产品,知名度还有待提高。目前虽主要应用于餐饮业,但还未普及至大众百姓餐桌。广东省餐饮业使用桑叶菜较为普遍,广东省外餐饮业使用较少,桑叶菜供大于求。
由于桑树品种较多,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产品品质参差不齐,价格差距悬殊,导致市场恶性竞争。
“去年在疫情影响之下,餐饮行业不景气,行业的内卷让我们也陷入困境。在这种艰难的情况下,我们一方面始终坚持品质,树立口碑和打造品牌,多渠道销售;另一方面做产品研发创新,拓宽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升级。”
李雪艳与家人为打造英德桑叶菜品牌所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家乡的桑叶菜先后荣获了“广东省扶贫产品”、“广东省一村一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创青春大赛“青农优品”,公司基地获得“广东省菜篮子工程-英德菜篮子蔬菜基地”等荣誉称号。
李雪艳家乡的桑叶菜及其家族的事迹为新华社、央视等主流媒体所报道。通过线下+线上结合的方式,桑叶菜畅销于广东省内外各大连锁餐饮、配送商、电商平台。
在李雪艳的带动下,石牯塘镇的农户们也纷纷加入桑叶菜的生产链条。如今,英德市石牯塘镇桑树种植面积已达到1.3万亩左右(产值破亿元),辐射带动1000多户桑农就业增收,桑农在种桑养蚕基础上,通过采摘桑叶嫩芽做桑叶菜,每亩可增收约1500~2000元。
每天凌晨4时左右,附近的村民就早早起来采摘桑叶菜,4个小时后,新鲜的桑叶菜就被送到菜篮子公司进行加工。在加工厂,桑叶菜历经冷藏、保鲜、高温漂烫、清洗、挑选、称重、打包等工序,最终通过冷链物流被配送到珠三角的饭店餐馆。
在菜篮子公司桑叶菜加工厂,十余名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村民,以待业在家的中年妇女为主,按每小时18元/人支付报酬。
2022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对第二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认定名单进行公示,石牯塘镇三联村(桑叶菜)榜上有名。同时,英德桑叶菜正在向农业农村部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对于未来的规划,李雪艳认为,“蚕桑产业链条很长,我将继续深挖蚕桑产业,研发生产蚕桑系列产品,如桑叶蛋卷、桑叶糕点、桑叶面、桑葚酒、蚕丝被、蚕桑大健康产品等,要往深加工、精深加工挖掘才能有效提升蚕桑产业效益”。于是,2022年,李雪艳又创立广东木光子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链嘉乡(广东)食品有限公司以及父亲创立的英德市菜篮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联合,依靠一家三代深耕蚕桑产业40年的经验探索形成了“公司+基地+科研院校+合作社+农户+互联网”的模式,建立多方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企业带动农户家门口就业,带动蚕桑产业创新发展,与农户一同致富,把家乡的特色传递到全国各地、走向全世界。
李雪艳说:“创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乡村振兴,产业必须先行,我将不忘初心,挑起青年巾帼担当,以喝天然山泉水的蚕桑原产地为基础,深度研发探索,引入新技术应用在蚕桑系列食品饮料、蚕桑宠物粮食、蚕桑特色农旅等领域,促进产、学、研、用+文旅深度融合,拓宽增收渠道,提高产业附加值,打造蚕桑特色产业园,促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助力推出英德市‘中国蚕桑之乡’的新名片,弘扬中国桑蚕文化,在助力乡村振兴道路上赓续前行!”
李雪艳的理想是“蚕桑振兴”,成为一个助力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孺子牛”。这个理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
李雪艳的故事是返乡青年创业就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英德市厚植创新创业土壤,积极为广大想创业、敢创业、能创业的青年搭建共享创业资源、交流创业经验的平台,尤其是随着英德市返乡创业孵化基地的建成使用,全市创业热情逐渐形成、环境不断优化、创业成效逐步显现。一批批从英德“走出去”的学子乡贤,像李雪艳一样,又回到家乡,不断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的力量。
为扎实有效推进创业就业工作,营造浓厚创业氛围,至今,英德已连续六年举办创业大赛。该赛事成为集经验交流、资源对接、政策落实、服务落地四大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推动该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开展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3年5月下旬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