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布林肯6月6日至8日访问沙特阿拉伯。继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之后,这是一个月内第二名美方高级官员访问沙特。美国与沙特这对传统盟友分歧不断,不信任感加深。所谓“破镜难重圆”——连美国总统拜登亲自出马都没能补好,沙利文和布林肯能搞定吗?同沙特等中东国家关系的现状恰如一面镜子,美国应该好好揽镜自观。
连续访沙修补关系
据美国国务院消息,布林肯此访除了同沙特讨论双边、地区和国际事务,还将出席美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部长级会议。此外,打击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苏丹武装冲突、也门问题也在议题清单上。
布林肯此访还试图为沙特同美国“兄弟”以色列关系转圜扮演“中间人”角色。出访前一天,布林肯信誓旦旦在美国-以色列公共事务委员会会议上宣称,“促进以沙关系正常化可以给美国带来切实的国家安全利益”,美国必须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雄心不小,要谈的事挺多,但真实目的只有一个。正如美国国务院负责阿拉伯半岛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帮办丹尼尔·贝奈姆所说,布林肯无疑想借此访传达一个信号——“美国将继续留在中东地区”“不会留下真空让其他对手来填补”。
此访恐难有突破
沙特政治分析人士艾哈迈德·易卜拉欣指出,尽管不能说沙美关系已跌入谷底,但两国分歧显然很大。
别说沙利文和布林肯了,就连美国总统拜登本人去年亲自出马访问沙特,效果也着实尴尬。拜登曾就人权问题“教训”沙特,还声称要让沙特“付出代价”、受到孤立。结果,在访问沙特时,拜登又试图在年轻的沙特王储穆罕默德面前挑起话茬谈谈人权,反被对方以美军黑狱事件为例“上课”。
除此之外,美沙在真金白银的问题上也有过节。
沙特《欧卡兹报》刊文指出,布林肯想要与沙方讨论经济和地区安全等问题,但这些美国的关切已不再是沙特的优先事项,美沙之间“以安全换石油”的纽带已消失。
去年2月乌克兰危机升级后,据美国媒体报道,沙特等国领导人“拒接”拜登敦促增产石油以平抑油价的电话。去年10月,以沙特作为“领头羊”的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还进而宣布大幅减产计划。
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6月4日将减产协议延长至2024年。同时,沙特宣布7月实施单方面额外减产。这一做法若继续推高油价,对谋求连任路上的拜登恐怕不是好消息。
“一极独大”时代已结束
分析人士指出,近年来美国从中东地区战略收缩,对该地区投入减少,加上地区安全形势总体好转,以沙特为代表的国家对美依赖有所降低。
尤为令人可喜的是,中东地区近期出现“和解潮”——沙特与伊朗复交、沙特与受美国敌视的叙利亚“破冰”、叙利亚重返阿拉伯国家联盟。这些明明是好消息,但美国的态度阴阳怪气,甚至屡屡公开批评,总之不愿接受不方便自己继续插手捣乱的新现实。
美国得克萨斯农业与机械大学国际事务教授格雷戈里·高斯说:“美国一极独大的时代已宣告结束,沙特人明白这一点,并发现自己还有其他选择。”
沙特政治分析人士易卜拉欣认为,当前,不仅中国同沙特的关系取得快速发展,中国作为海合会战略伙伴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这样的重要变化同样引人瞩目。
新华社华盛顿/利雅得6月6日电
相关新闻
主要产油国减产措施助推国际油价上涨
新华社纽约6月5日电 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4日宣布新的减产措施,国际原油期货价格5日一度走高,但受市场整体避险情绪影响,最终当天油价涨幅有限。
截至当天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41美元,收于每桶72.15美元,涨幅为0.57%;8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0.58美元,收于每桶76.71美元,涨幅为0.76%。
欧佩克4日发布公告说,当天举行的欧佩克与非欧佩克产油国部长级会议决定将成员国日均原油产量配额从2022年11月至2023年12月的4185.6万桶调整至2024年1月至12月的4046万桶。
此外,沙特阿拉伯能源部当天发布公告说,7月沙特将日均额外减产100万桶。沙特能源大臣阿卜杜勒-阿齐兹·本·萨勒曼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市场稳定。
由于油价在此前两个交易日已经明显上涨,当天的减产消息未能支撑油价持续显著上涨,市场呈现出一定的获利了结态势。
吕斯塔德能源公司高级副总裁乔治·莱昂表示,减产措施很可能在短期内推高油价,但后续影响将取决于沙特是否会延长减产。莱昂认为,减产可能给产油国带来更多挑战,因为高油价将推高西方刚开始回落的通胀,进而促使有关央行继续加息,对全球经济和石油需求不利。
虽然产油国不断采取措施提振油价,但市场对今后几个月的油价走势看法不一。
瑞银集团报告说,沙特减产等利好消息将在下半年为油价提供支撑。石油仍是受市场偏爱的投资产品,预计今年年底布伦特油价将处于每桶95美元水平。
花旗银行全球大宗商品负责人埃德·莫尔斯则表示,此次会议上沙特未能说服所有产油国采取措施提振油价,同时全球主要消费市场需求疲软,后市石油供应增幅可能比需求增幅大得多,油价甚至可能跌至每桶70美元下方。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