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的饮马巷?作者供图
金陵城南,有三条小巷,一条叫做走马巷,一条称为泥马巷,还有一条则唤作饮马巷。这三条小巷的名字,据传都与宋高宗赵构有关。
泥马巷的传说
北宋靖康元年(1126)冬,金兵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次年四月,在东京大肆勒索搜括后,金兵俘徽宗、钦宗和宗室、后妃,以及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并带着抢夺的珍宝玩物、皇家藏书、仪仗仪器、天下州府地图等许多宝物北去,城中公私蓄积被掠夺一空,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难”。
在靖康之难中,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康王赵构(即后来的宋高宗),曾作为人质被拘于金营。传说他带着徽宗、钦宗二帝的血诏,在雁门关总兵的救助下,逃出金营。金兀朮闻讯,亲自率领骑兵紧追不舍。赵构快到长江边时,坐骑被金兵射死而摔落在地。就在他自叹命运不济、准备束手待缚之际,忽见一位老道牵着马向他走来。
老道将赵构扶上马,手指东南方,叫他赶快过江。赵构飞马来到江边,只见江水滔滔,无舟可渡,而后面金兀朮的追兵又近在咫尺。赵构咬咬牙,闭着眼睛往马屁股上狠狠抽了三鞭,这匹马便跃入江中。
说来也怪,马儿在江中如履平地,顷刻之间就过江上了岸,到了建康府(今南京市),而金兀朮及其追兵则被大江阻挡。赵构长舒了一口气,正暗自庆幸。突然,这匹驮着赵构过江的马一撅屁股,将他掀倒在地,向一边的林中一溜烟跑了。
马跑了,如何继续赶路?赵构于是走进林中寻找此马。结果马未找到,却发现了一座古庙。赵构进门一看,一尊庙主塑像酷似送马给他南逃的道人,再一看庙主手中牵着的泥塑马,浑身上下湿淋淋的,转到马后一看,马屁股上三条血淋淋的鞭痕犹在。赵构见救自己性命的人和马匹竟是神灵,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后来赵构当上皇帝后,重修了此庙,并赐“泥马庙”三字。现在泥马庙虽早已无存,但“泥马巷”之名,却保存了下来。
这泥马巷现位于南京城南的中山南路西和建邺路南,长约200米,东起绒庄街,西至评事街,北为绒庄新村,明代时即有此名。清代道光《金陵揽胜诗考》称:“泥马巷,宋高宗南渡避难,骑马渡江至此,始知为泥马。”并有诗曰:“康王渡江乃神助,马涉江流如涉路;到此鞭马马不行,知为泥马奇千古”。
清代文人王友亮和陈文述也曾写有《泥马巷》诗,其中,陈诗云:“泥马南来事有无,江山形胜见规模。如何苦要临安去,不向金陵议建都。”
泥马巷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曾一度改称“泥马营”。
泥马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还有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小庙,内有一木栅栏,里面立着一匹枣红色的泥马,泥马高大威猛,马身上有鞍有雕饰,因年代久远,泥马早已残破,到处是灰尘,以致后来没有人再来烧香。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由于人口增多,住房紧张,房管部门一方面为解决困难户住房,一方面为了破除迷信,把泥马砸了,并将房屋加以修缮后,作为住房使用。
走马巷的由来
相传,赵构被马掀倒在地,且马跑走的地方,就是“走马巷”。
走马巷,在泥马巷南面,距泥马巷约百米,是一条与泥马巷基本平行的巷子,也是东起绒庄街,西至评事街,明代时亦即有此名。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城图以及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版的《最新南京地图》中均标有走马巷名。巷西口还曾立有“古走马巷”石碑。目前,此巷仍在,且巷中还有清代所建民居。
饮马巷的掌故
距泥马巷正南约两公里,靠近城墙根处还有一条饮马巷。
饮马巷大体为东西走向,总长350多米。东起钓鱼台,西至谢公祠,旧时分成三段,纱湾口到笔架营叫库司坊,由此至磨盘街口叫饮马巷,再后至谢公祠叫小门口,新中国成立后将三段合称为饮马巷。
金兀朮攻入建康府城(遗址位于今南京老城区)后,带领一支人马准备活捉赵构,谁知扑了个空。这时,赵构正带领手下随从一帮人避开大道,沿着绕行的小路,向城南门(位于今中华门)方向逃去。他们带着马,却不敢骑,怕马蹄声惊动了金兵,只好手握缰绳,牵着马悄悄地往前走,指望一出南门,就可以远走高飞。
谁知走到距南门大约还有半里地的一个地方,赵构的坐骑突然烦躁不安,拉长颈子要叫唤,无论怎样勒紧缰绳也制止不住,这可急坏了赵构。此时一个稍稍懂得点养马之道的随从过来看了看,说是“马走渴了,要饮水!”正巧,巷内有口井,但却找不到汲水的水桶。那个随从牵着赵构的马,来到井边,让马在百姓淘米的水缸里喝了个够。
饮马后,又经历了几番波折,赵构带着这帮人终于逃出了建康城。后来,这条巷子就被叫作“饮马巷”。
如今的饮马巷内,大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造的民居,居住着寻常百姓;其中也有一些建于清末民初以及更早的老房子。
上个世纪末和新世纪初,随着中山南路南延工程的动工,以及地铁一号线的修建和长干门的开通,饮马巷被南延的中山南路切断,分成了东、西两段。紧邻长干门南面的外秦淮河上,还新建了一座大桥,而此桥的名字,则引用饮马巷之名,被命名为“饮马桥”。王成璞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