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不够,花钱包录取!”“名师志愿指导,百分百录取”。如果你是高考参与者,你会相信这些话术吗?随着6月10日北京等地最后一门科目结束考试,2023年高考圆满落下帷幕。然而,对于考生来说,仍有后续查分、填志愿、录取等工作需要关注,这一系列过程也成为了诈骗现象的高发地。走出考场后,关于高考还有哪些坑?快来查收这份全面高考防骗指南!
高考骗局层出不穷
“高考填报志愿在即,我司聘请xx大学就业指导处某某教授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指导,指导费5000元,百分百录取,详情请点击链接,先咨询再收费。” 6月9日,国家反诈中心发布的消息中,这条诈骗短信引人注意。一名山西考生家长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自己就曾收到过类似短信,且不止一条。“自己也不了解志愿填报的流程,所以希望有专业人士指导给孩子一个最优解。”虽然最终并未信任该短信提供的链接,但这位家长坦言,对方属实把家长焦虑的心理“拿捏了”。
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高考相关骗局包括提前查分、黑客改分、填报志愿指导、补录名额、补助金等,在考试、录取的各个环节层出不穷、防不胜防。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对于高中学子来说,高考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试,因此备受学生和家长关注。骗子也正是利用了这一关注度和考生与家长求学心切的心理获取信任,实施诈骗。对受害者来说,轻则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重则面临钱财的损失。
首先在高考选报志愿期间,尤其要注意“提前查分改分”“填报指南”“内部录取”等字眼。提前查分,实际上是骗子利用家长“熬”不住的焦躁情绪作案。骗子发送虚假链接,声称可以提前查询分数,目的是利用木马链接骗取受害者身份证、验证码等个人信息,盗刷其银行卡或诱骗受害者缴纳查询费用。还有的骗子会让考生输入身份证号、姓名、手机号、银行账号等信息后,将这些信息记录贩卖,或者根据这些信息进行精准电信诈骗。
教育部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除教育部规定的特定事项外,只能将考生的高考成绩信息提供给考生本人及有关投档高校”。因此,通过非官方网站查询分数十有八九是诈骗,万万不可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
还有不法分子假冒高考专家,自称掌控“内部大数据”,考生可以购买VIP卡,享受一对一的“精准”指导。海量信息给考生和家长带来的焦虑催生了“志愿填报指导”这一行业,纵然好的指导会为考生带来帮助,但是,所谓的高考志愿填报咨询行业水平良莠不齐,产生纠纷后很难找到相应的维权机构,考生和家长须谨慎选择。教育部官方网站也表示,目前没有与任何招生考试机构、高校、社会机构或个人开展高考志愿填报指导的合作,切勿轻信所谓的志愿填报指导服务。
录取后仍“一步一坑”
在志愿录取后,同样是“一步一坑”。伪造录取通知书便是最常见的诈骗手段。“向学校捐款可以奖励加分”“送礼问候拉近校方关系”……不法分子冒充高校招生办人员,向考生寄送伪造的录取通知书,或者发送相关的录取短信,让考生将学杂费打入指定的银行账号,以骗取钱财。在去年的高考录取过程中就曾发生过一起金额巨大的案件。据浙江省瑞安市人民法院披露的信息,被告人通过伪造微信聊天记录、教育部招生审批表等文件,制造学生被浙江大学录取的假象,骗取该学生家长130余万元。
更有骗子冒充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以符合奖学金、高考补助金资格为由,骗取押金或手续费,或以领取“教育补贴”需先“激活账户”为名,让受害人带着银行卡到ATM机上操作,从而盗取其银行账户上的钱。对此,国家反诈中心提示,当收到自称高校、教育、财政等单位工作人员的信息,考生和家长一定要主动与当地教育部门联系求证。同时,助学金的发放需要经过申请、评审、公示等一系列正规流程,绝不会出现ATM机直接操作的情况。
高考骗局虽然花样繁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骗局都围绕一个“钱”字。如何防范涉高考诈骗,提高防骗能力,关键要做到不偏听、不轻信。于百程指出,高考是全国统一的考试,严肃且公开透明,无论是分数公布和查询、招考计划等都有官方统一的流程和公告,因此考生和家长切记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要相信一些非官方渠道的宣传,非官方的链接不要点。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则强调,特别是提前收费的诈骗行为,更要多方面核查后确认,转账汇款时也要通过多种途径核实账号真伪。凡是涉及钱财,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切忌因一时的焦虑和冲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除提防诈骗外,高考考生也要保管好个人信息,切勿将高考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号及密码、填报志愿纸质表、成绩单或查询页面截图、个人录取通知书发朋友圈或泄露给他人。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实习记者 董晗萱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