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长三角区域“双碳”协同路径 专家建议设立长三角能源科技创新基金

2023-06-13 16:26:00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3日讯 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长三角碳中和产学研联盟理事长黄震在6月12日下午举办的“第一届长三角碳中和与绿色发展论坛”上表示,建议设立具有“造血机制”的“长三角能源科技创新基金”,做好高新科技的培育与孵化和科技转移,形成重大科技项目的培育与转化能力。

会上,黄震就“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双碳’协同路径”这一主题发表主旨演讲。他谈到,目前,长三角能源与碳排放面临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次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对外依赖程度高,能源保供压力大;减煤、减碳“双控”压力大,能源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电力峰谷差问题突出,调峰压力大;长三角地区能源领域的协同发展不足等。

黄震提出,要进一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区域“双碳”协同。一是协同制定长三角新能源电力发展规划,共建新能源发电基地;共建储能蓄能设施;协同开展低碳绿色科技研发,支撑能源绿色转型。二是协同组建长三角区域电力市场,使之成为长三角双碳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打破省间行政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对电力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大力提升区域“互济互保、互联互通、互供互备”水平。三是通过协同,共同推进新能源从补充能源走向主体能源,实现长三角区域低碳绿色发展。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能源咨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杜祥琬也提出,我国碳排放量基数大、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间短,必须以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下的碳中和,在构建现代能源技术体系、工业部门、交通部门、规模化碳移除以及健全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领域发力。

据国际能源署(IEA)发布的《2023年能源技术展望报告》,2022年,全球清洁能源投资在2021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0%,高达1.4万亿美元,在能源部门总投资增长中占比达到70%。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高翔表示,能源科技创新逐渐成为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傅尧谈到,碳中和目标实现,需要经济社会达到一定条件和水平。发达经济体在GDP为2~2.5万美元时实现碳达峰,目前我国人均GDP 保持在1万美元,能源消费仍处于上升通道,技术创新需发挥更重要作用。(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

(责任编辑:杨秀峰)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