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山看花记

2023-06-14 10:18:43 青岛财经日报 

◎于学周

春分时节,花开正艳,和朋友约了,一起来到少山,品茗、赏花、享用村野美味。

出市区不远,驱车四十分钟左右的路程,就到了少山,现在路越来越好,而车子扩大了人的活动半径,像少山这样的地方,从前来一趟都得作二日计,如今往返只在须臾之间。

尽管青岛的春天来得晚,季节到了,也是满眼嫩黄青翠,令人心旷神怡。

来到少山,路过一处寺庙,一问,知是著名的法海寺。恕我孤陋寡闻,竟不知法海寺隐在此处。法海寺因创建该寺的第一代方丈法显大师而得名。创建时间有两说:一说建于北魏太武帝年间,一说建于东汉桓帝年间。据法海寺内元泰定三年所立《重修法海寺碑》记载:法海寺为“魏武皇帝创造,宋嘉祐二年寺僧重修”。而元仁宗延祐二年重修碑载:“本寺住持信公、玉公至此,请淮涉寺寿公住持法海(寺),于是重修。师本县人也,出家淮涉寺,训名宝寿……至大三年赐佛日圆通之号。”据此可以推断,法海寺始建于北魏之说应该成立,即便如此,它也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有道是:世上好语书写尽,天下名山僧占多。法海寺落脚的地方,定然是一块风水宝地!可惜行程匆匆,这一次过门不入,留下一点小小的遗憾。

说起来,少山的名字还与法海寺有关,少山由“烧山”演变而来。法海寺的和尚多葬在此处,山里树草常因祭祀引燃,大火烧山,故名烧山。

入春以来,少有晴空,去少山这天,上午还是晴间多云,云间天色湛蓝清澈,可临近午时,天光渐渐被阴云遮住,灰霾背景下的花依旧盛开着,兆示着季节不可抗拒的力量。

眼前的花,美不可言,正像庾信《杏花诗》所写的:“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烂熳开山城。”

不同的地方看花的感觉真的不一样,柔软的花儿衬着坚硬的山石,这是在城市公园里看不到的。我一直对崂山的石头有着特殊的印象,它坚硬无比,在花的衬托下,越发显出刚强。看花的眼神倒被山石夺去了许多。

东坡有诗云:“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眼前有几位大姐在花下搔首弄姿拍照,花下的合影和枝头的花儿相应成辉。这一幕让我觉得该把东坡的诗改为:“人老簪花不应羞,花应喜上老人头。”

一块巨石上赫然写着“下书院”三个大字。坐落在石门山西麓少山村的山谷中的下书院是崂山六大书院之一,曾经的书院奇峰怪石环绕,东临石门山,南依太和峰,景色秀丽,犹如世外桃源,真是一个雅静的读书场所。这里曾是明代万历年间太子太保黄嘉善少年读书的地方。黄嘉善,字惟尚,号梓山。明嘉靖二十八年出生,少年时入崂山石门西麓的上、下书院就读,饱读经史子集,学成治国安邦功夫。明万历三十八年黄嘉善总督陕西三边军务,统帅延绥、宁夏、甘肃三边重镇军事。万历三十九年,鞑靼大规模进犯延绥、宁夏、甘肃三镇,黄嘉善统军斩获敌首级数千,是为“三边大捷”。黄嘉善因此升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褒赠“四世一品”。万历四十三年黄引疾归即墨。此年即墨遇大灾,黄嘉善出粟百斛、银百两赈济灾民。天启四年黄病逝,熹宗皇帝为其辍朝一日,诰赐特进光禄大夫、上柱国太保。

村民开始重视历史遗存,新立的刻石记载了书院的简史。看着石头上的大字,想象着三百多年前黄嘉善入山门苦读出山门立功,那样的时代,一个学子能够于此僻地达到修治齐平,真不是一般的毅力和天资啊!

少山文脉绵长,尽管书院早无踪影,黄嘉善的一缕幽魂似乎还在冥冥中庇祐着这里的山川花草,曾经昌盛的文华,使得这里的花儿格外妩媚,甚至透着淡淡的书香气息。

一口石井被命名为龙泉。龙泉下几垄菜畦,引发归隐之思,可是这样的念头在当下太奢侈了,桃花到处有,桃花源却无处可寻了……

不逐浮云不羡鱼,杏花茅屋向阳居。随着鲜花盛开,山谷染色,灶间因地成形,颇有韵味。少山的农家小院家家飘着饭菜香味,城里来赏花的老老少少赏花之余,点几道可口的家常菜大快朵颐,眼福口福两满足。四面山景入我眼,几杯醇酒发逸兴,在这样的环境吃到的不仅仅是饭菜,更有意境和友情!

古人说: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我说:山间看花,花中看山,更具情调。

花开花落只一季,永恒不变的是山体,只要面对这样的山,有花没花都值得来!何况,此刻山有花衬托着,正是攀登赏析的好时机。

春天到少山看杏花,期待夏季来吃杏,说起少山红杏,不觉口生津液,这里百年以上的老树逢春开花,不少老树仍高产。少山红和关公脸是两大特产。少山红杏,形美果大、肉软质细、香味浓郁、甜而多汁,适合鲜食,不宜存放。也应了美物不长久,彩云易消散的古理。

(责任编辑:刘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