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昔日,民间流传着“过了三家店,家雀儿都是黑的”“家有半口粥,不上门头沟”的说法;如今,京西大地再度展开一幅山峦层林尽染、平原蓝绿交织、城乡鸟语花香的多彩画卷。
6月15日,在北京市新闻办举行的十六区“一把手”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门头沟区专场上,门头沟区委书记喻华锋谈到门头沟的成功转型时说,“近年来,我们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了区属全部270多家乡镇煤矿,500多家非煤矿山、砂石厂,全面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紧紧扭住‘转’这个关键,让门头沟真正实现了从资源开采到绿色发展的蝶变。”
端稳“金饭碗”吃好“生态饭”
“面对眼前的青山绿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默默无闻守护这片山水的‘看山人’端稳‘金饭碗’、吃好‘生态饭’。”喻华锋表示,这就需要探索出一条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路径。
于是,在国家和北京市全力支持生产品价值实现的机遇下,门头沟区探索构建了对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系统核算的办法,搭建了对生态资源进行收储整合的区属平台,并选取特定地域单元王平镇西王平村为试点,从资源收储、价值评估、资本引入、项目运作、带动增收等方面,探索了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
这套工作机制已初见成效。据喻华锋介绍,“经过测算,这个项目可为西王平村父老乡亲每年带来100多万元的收益,这项探索也被国家发改委作为全国案例予以推广。”
以百花山生态美景、永定河百里山水画廊为代表,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以北京国际山地徒步大会、雷越野京西古道超级越野赛等品牌赛事为引领,打造国际山地运动打卡地;以“京西山居”乡间酒店、“门头沟小院”精品民宿为载体,打造京津冀微度假首选地……不止于工作机制,门头沟区还凭借京西山水的“高颜值”、京西文化的“高内涵”,持续在“特”字上做文章,塑造京西特色文旅品牌,不断推出满足市民游客特色化文旅需求的旅游产品。
此外,京西的独特生态和小气候,还滋养了京白梨、妙峰山玫瑰、高山芦笋等数十种远近闻名的特色农产品(000061),这也为京西特色文旅带来了独特的“舌尖”上的体验。
多措并举,门头沟山区的共同富裕之路不断拓宽,不仅如期打赢了低收入精准帮扶攻坚战,还在去年提前三年实现5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消薄”目标。
“实现脱低只是第一步,我们以做强文旅产业、打造休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通过‘送技进百村·点绿变成金’行动、‘绿水青山’职业技能培训、门头沟小院联盟就业培训,增强山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到今年年底,全区一半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超过百万元。”喻华锋说。
从矿山开采到高精尖
乡村振兴的图景仅是门头沟擘画转型蓝图的一部分,另外的落笔则着墨于资源型产业的转型。
门头沟区总面积近1500平方公里,其中绝大部分是山区,平原地区面积仅约20平方公里。在“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资源型产业逐步退出后,如何在极为局促的平原空间“码”产业是一道现实考题。这道题难就难在“码入”的产业不仅要符合绿色生态要求、北京城市功能定位要求,也要尽可能地“放大”每平方公里的产出。
“我们经过漫长艰辛的产业转型探索,最终将转型重点锁定在人工智能、超高清数字视听、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三大细分领域’,并集聚起近百家专精特新企业,昔日的‘矿山’经济已经蝶变为高精尖的‘智慧’经济。”喻华锋介绍说。
第一大细分领域是打造京西智谷,“码入”人工智能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京西智谷”即中关村(000931)(京西)人工智能科技园,位于长安街西端的中关村门头沟园,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华为、百度等开展战略合作,搭建北方智能算力枢纽中心,构建完整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目前,第一个面向企业的智算中心“北京昇腾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投入使用
第二大细分领域是建设世界一流数字文化高地,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战略合作,在新首钢大桥西侧、长安街西延线北侧建设一座未来感十足的“5G+8K”超高清示范园。今年2月,示范园正式命名为“央视界”,相关工程目前已迈入实质性建设阶段。园区建成后,总台春晚、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等一大批精品节目将在此上演。
第三大细分领域则是建设国际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高地,在2013年把享誉国内外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阜外医院”西山园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引入门头沟新城。以此为基础,全面对标北京医药健康产业规划布局,重点瞄准心血管领域医疗器械实现错位发展。如今,定位为“国家医学中心”的阜外医院西山园区二期工程正加快建设,并与百洋医药科研成果转化基地、同仁堂(600085)电子商务以及精密制造领域“隐形冠军”精雕科技实现“强强联合”。
活力新城崛起京西
随着产业接续落地、经济持续发展,也让门头沟的城乡风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门头沟,城乡面貌陈旧,城区还因采矿造成约7平方公里采空区,百姓住房大多低矮破旧。近年来,门头沟大力推进城乡面貌重塑,3.6万户居民、1343户山区群众通过棚户区改造和险村搬迁住进了新居,55.87平方米的人均绿地面积位居生态涵养区之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成绩持续保持全市第一。
星布于群山间北京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古村落群,以及100多个各具魅力的美丽山村,在传统风貌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琴瑟和鸣”中,展现着各有韵味的乡愁记忆。如今的门头沟,已成为城在园中的“花园城市”、人在景中的“全域景区”。
一个个新兴商圈相继崛起,一家家首店、旗舰店精彩亮相,一场场商业盛宴轮番上演,门头沟的消费活力也正在逐渐释放。
今年3月17日,区内面积最大的商业综合体“西长安中骏·世界城”顺利开业。北京首条磁悬浮地铁S1线,串联起西长安中骏·世界城、金融街(000402)·融悦汇、龙湖长安天街三大商业综合体,“一线串三珠”的上岸商圈正式形成,并与以华远坊项目为核心的河滩商圈、文化消费新空间檀谷商圈一起,成为京西城市消费新地标。
在喻华锋看来,这些与经济发展、民生消费息息相关的实体商业的崛起,成为疫情之后最抚慰人心的城市烟火气,“这也为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入了京西活力”。
此外,这些年,门头沟还引入了北京八中、清华景山学校等一批优质教育机构,不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城乡均衡布局,积极探索“餐饮企业+老年餐桌”等多种养老途径,并建设了建筑面积达13.3万平方米的区体育文化中心,这也是2008年后北京市内新建的最大的单体的体育文化中心。
“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喻华锋直言,门头沟坚决舍弃对资源和生态的竭泽而渔,也绝不简单地将生态保护看作不要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坚持探寻将绿水青山的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转变为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康庄大道”,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对话】
门头沟区区长吕晨飞:始终将“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发展目标
Q:在改善采空区居民居住条件方面,门头沟有哪些举措?
A:历史上的采矿作业形成了部分采空区,我们高度重视采空区居民住房问题,选取优质地块进行安置。采空区共涉及3.6万户、约10.1万人。通过几届区委、区政府的接续努力,已累计建成52026套安置房,约95%的居民已安置入住;剩余安置房正在加快建设,全部完成后将彻底解决采空区居民居住问题。
Q:门头沟区在提升居民收入、保障就业方面有何成效?
A:2022年,我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8%,创历史同期最低;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13万元,总量持续位列郊区各区首位,较2018年累计增长24.4%,成功跑赢五年间经济发展年均增速(5.6%:3.5%)。今年5月,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全市排名第一,全区就业形势稳中向好。
Q:在缩小与中心城的教育差距方面,门头沟有何举措?
A:门头沟通过引进名校办京西校区,缩小与中心城区的教育差距。建立11对城乡教育发展联盟校,推行山下和山上学校开展“小学期”交流学习模式,通过互换学习场域,促进城区、山区教育资源深度共享。
目前,全区所有孩子都能在政府补贴的普惠性幼儿园入园,普惠率达100%,位居全市第一。义务教育就近入学率全市第一。高中学位满足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23年高中录取率达80%,优质高中录取率达66.25%。高考成绩连年攀升,2022年高分段比例位列生态涵养区首位。
Q:在民生保障方面,门头沟下一步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A:老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虽然我们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我们的市政基础设施仍有许多欠账;城乡发展不够均衡,山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为薄弱;教育、医疗、养老还需不断满足百姓的新需求;山区居民收入水平整体还不高,在生态富民方面还需下更大功夫。
下一步,我们将始终聚焦“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围绕“七有”“五性”,持续推动民生领域改革创新。
今年,我们谋划的38项为民办实事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此外,我们还将引进名校长、名师、名教研人员,推动更多优质教育资源向山区倾斜;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提质、均衡布局,加速城市南部医疗资源供给;加快保障房建设,保障群众“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探索居家养老模式,推进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 卓洋/文
门头沟区委宣传部/图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