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档案背后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荆州分洪工程预算以“斤”为单位

2023-06-17 09:10:00 楚天都市报 

荆江分洪区开闸的照片 图片均由湖北省档案馆提供

中央就荆江分洪区建设给湖北省委的回电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张益游 陈俭喜

1952年,30万军民争分夺秒奋战75天抢建而成荆江分洪工程,这是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在1954年抗洪抢险中,荆江分洪工程唯一一次启用。在今年汛期来临之际,极目新闻记者探访素有“水上长城”之称的荆江分洪工程,在湖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寻找鲜为人知的“荆江往事”。

75天完成的奇迹,工程预算以粮食为单位

从宜昌枝城开始,冲出了三峡的长江,在江汉平原上蜿蜒向前,一直到湖南洞庭湖畔的城陵矶,这一段如同九曲回肠的河段,因流经古代的荆州地区,被称为荆江。地势平缓,水流减速,使得江水携带的泥沙在这里沉积,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的独特景观。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历史上,这里多次溃口决堤,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1952年4月,30万军民集结到荆州公安县,用75天的奋战,完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这个工程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湖北省档案馆,现在还保留着毛泽东给荆江分洪工程的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

当时,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国内形势复杂,战后重建经济任务繁重,这项堪称奇迹的工程,预算却不是用我们今天熟悉的人民币为单位,而是以粮食来计算。在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中共中央1951年10月17日给中南局和湖北省委关于建设荆江分洪工程的回电中,有这样明确的表述:“……各项工程应分别于1952年及1953年两年内完成。总工程经费共为五亿五千万斤米……连同移民费八千万斤在内,1952年经费共计为两亿七千五百万斤。”在当时物资紧张,对内还在继续剿匪斗争,对外还在抗美援朝的情况下,粮食,是比金钱更重要、更宝贵的物资。

与长江大桥同材料的闸门,第一次启用靠人力推动

2023年5月,在汛期来临前,极目新闻记者和湖北省档案馆工作人员来到位于公安县的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看到,54座闸门,如同严阵以待的武士,排列在平原上。站在闸门上方的过道上可以看到,不远处的长江正在静静流淌。

进洪闸,也被当地人称为北闸,位于长江支流虎渡河进口太平口处,洪水经进洪闸进入分洪区域后,经过大约54个小时,流到位于黄山头的节制闸(当地人称为南闸),经调蓄后流入洞庭湖。能挡住汹涌洪水的闸门,当然不是普通的钢材。据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负责人介绍,制作闸门的钢材,和长江大桥的桥身是一样的,单扇闸门的重量达到了18吨,54孔闸门的总长度,达到1054米。

不过在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图片里面,我们可以看到,闸门的开启,最早居然是由人力完成,6名壮年男子推动巨大的木制绞盘,闸门就会升起。1954年,荆江分洪区第一次启用时,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打开进洪闸的。到了今天,人力绞盘已经被电动机取代,但是因为闸门很重,仍然需要两部电动机,才能升起一扇闸门。

女劳模骑牛荣归故里,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参与建闸

建造荆江分洪工程,不仅是奇迹,更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工程。如果不能赶在1952年汛期到来前完成工程,一旦洪水来袭,未完成的工程就可能功亏一篑。为了抢在汛期到来前完成工程,来自全国各地的施工者也在争分夺秒。

在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照片里,记录了一位女劳模辛志英的风采。这位来自于松滋的特等劳模,创造的“鹞子翻身碎石法”,将多角形的大石块尖角朝下,平面朝上,形如鹞子,再用锤猛打。她还摸索出麻绳圈住石头防止移位,看石头纹路下锤等多种工作方法,带领50人的碎石小组,每人每天的碎石量达到1.3立方米,相当于人均碎石量的六七倍,保证了建闸用石的需要。

被评为特等劳模的辛志英,获得的奖品也很有特色,是一头水牛。在当时的中国,一头牛的价值,可比今天的一辆汽车还大。当她骑着头上系着大红花的水牛回家时,乡亲们都沸腾了。

直到今天,在北闸旁建立的荆江分洪纪念碑上,还能找到辛志英的身影。碑顶的工农兵雕像中,女农民的形象正是以她为原型。

除了辛志英,在荆江分洪区的建设者队伍里,还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在建设中的公安县档案馆新馆,公安县抗洪主题展览的展品中,有一张这样的照片,照片上的人,是狼牙山五壮士中的葛振林。这位小学课本中的英雄,在跳崖后被树枝挂住,幸运生还后,回到部队继续战斗。1952年,他跟随部队来到公安,也成为了30万建闸大军中的一员。

唯一一次启用是69年前这里现在是水利风景区

从建成起,荆江分洪工程就号称江汉平原的“水上长城”。但是它其实只有一次启用,那就是在1954年的防汛中。从7月22日到8月22日,荆江分洪工程先后3次泄洪,湖北省档案馆收藏的开闸照片,就是这时拍摄的。

直到今天,在进洪闸的后方,还有几个大大小小的水塘,这是当时分洪时,巨大的浪头砸到地上,留下的永久印记。从进洪闸到节制闸,洪水要经过54个小时超远距离漫灌,三次泄洪的总量,达到了126亿立方米。如此巨大的泄洪量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使下游的沙市水位下降了近1米。正是由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巨大作用,湖北取得了1954年抗洪斗争的胜利。直到今天,汉口江滩的防汛纪念碑上,还镌刻着毛泽东的题词:“庆祝武汉人民战胜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还要准备战胜今后可能发生的同样严重的洪水。”

这也是荆江分洪工程在建成的71年历史里的唯一一次启用。在荆江分蓄洪区工程管理局的会议室里,负责人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在1954年之后的历次抗洪抢险中,最接近启用荆江分洪工程的,是1998年。正是在这间会议室里,时任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的温家宝听取了多方汇报,几经权衡,最后向党中央汇报,定下了“不开闸”的决心。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发出了那道著名的命令:沿江部队全部上堤,死保死守,夺取抗洪抢险的最后胜利!

在1998年抗洪抢险结束后,湖北作家李寿和曾创作了一篇长篇报告文学,讲述荆江分洪前后的决策故事,题目叫做:共和国没有开闸。

如今的公安市民提到北闸,更多的是把这里当作一处休闲的景区。这里已经被列入湖北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名单,随着三峡工程、东分块蓄洪区工程等水利设施的相继建设,治理长江水患,已经不再需要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这一道大闸上。

见证了一次次惊涛骇浪的北闸,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面向长江,面向未来。

(责任编辑:张晓波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