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拼经济,谁来加杠杆?

2023-06-17 07:45:16 星图金融研究院 微信号 

  投资是一场长跑,我们需要从书籍中汲取力量。星图金融财顾频道联合星图金融研究院推出“财顾荐书”栏目,每期一位主理人,负责向大家推荐一本经典书籍。

  本期主理人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他推荐的书目是《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作者是日本知名经济学家辜朝明。

  以下为推荐正文,希望大家阅读愉快,有问题也欢迎留言交流。

  辜朝明为日本知名经济学者,祖籍中国台湾,自幼在日美等国接受教育,曾先后就职于美联储纽约支行、日本野村证券等机构,长期在一线跟踪日本经济状况。在反思日本1990年代泡沫破灭后的发展困境时,辜朝明提出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让人耳目一新,成为解释日本“失去二十年”的经典理论,对当前中国经济也有较强的启发意义。

  何为资产负债表衰退呢?

  1990年代初期,日本楼市和股市泡沫破灭后,日本央行按照惯例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但效果一直不理想。克鲁格曼、伯南克等美国经济学者曾相继支招日本央行,呼吁采取更为激进的货币政策。在当时主流经济学界看来,遭遇经济危机,大量超发货币是唯一的解药,只要央行坚定实施激进的货币政策,甚至不惜以恶性通胀为代价(克鲁格曼当时曾明确表示日本需要200%~300%的通货膨胀率来走出困境),总能扭转颓势,走出经济低迷。

  但在日本,上述措施效果有限,日本经济似乎陷入了“流动性陷阱”,无论央行怎么刺激,经济增速就是很低,物价几乎零增长。1992-2021年间,日本CPI的中位数仅为0.1%,平均值为0.21%。虽然日本央行一直致力于2%的通胀目标,但就是无法实现,当然,2022年以来,在全球能源危机、全球高通胀的环境下,日本CPI“如愿”突破2%,但这是后话了,也非宽松货币政策之力。

  基于对日本经济的持续研究,结合对美国大萧条的回顾以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观察,辜朝明于2008年初出版了《大衰退》一书,在书中系统阐释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概念。

  在他看来,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企业在资产价格高位时借钱买入的的股权、商业地产等资产的市场价格大幅缩水。由于债务是刚性的,投机性资产的大幅缩水导致很多企业实际净资产为负值。

  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现金流层面依旧具备生存和存续能力,生产经营仍可持续,但在资产负债表端已经“破产”了,所以,偿债成为第一要务。此时,利率即便降为0,企业也不会借贷去扩大投资。企业部门的最优策略不再是扩大再生产、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主动偿债、追求负债最小化。由于货币政策效果的发挥,主要是通过企业对利润的追求来实现的,当企业不再追求利润时,货币政策就拿企业没有办法了。于是,出现了流动性陷阱,货币政策失效了。

  主动偿债会导致资产负债表衰退,辜朝明用资产负债表衰退来解释日本经济失去的二十年。

  当经济体发生资产负债表衰退时,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倾向于去杠杆,为托底总需求,维持经济增长趋势,要求政府部门主动加杠杆。在辜朝明看来,正是因为日本政府主动加杠杆,有效对冲企业部门去杠杆的负面影响,才让日本经济避免陷入美国大萧条那般境地。

  回到当前中国经济,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要警惕资产负债表衰退现象。虽然在数据上还看不出明显去杠杆的迹象,但实体部门主动加杠杆的意愿较低是不争的事实。

  就居民部门而言,已购房群体因存量房贷利率较高,选择提前偿还房贷;未购房群体因预期房价下行,推迟购房行为。就企业部门而言,内需疲弱,外需走弱,叠加库存周期尚未见底,投资意愿低迷,不愿借钱投资。

  这个时候,谁来主动加杠杆,就成为接下来稳增长政策的重要看点。就市场预期来看,一边是等待政府部门尤其是中央政府主动加杠杆,一边是希望地产政策见效,驱动居民部门继续加杠杆。无论哪个见效,中国经济都能顺利摆脱弱势,进入强复苏阶段,反之,则经济复苏仍需磨底蓄力。

  进入6月份,国内新一轮刺激政策正陆续出台,效果怎么样,取决于谁来加杠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加杠杆,不妨拭目以待。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300033)iFinD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可在“星图金融研究院”公众号后台回复“进群”,扫码添加小助手微信,免费加入星图金融研究院读者交流群,群内每日分享市场观点。)

  编辑:孙江永 毛德芬

  点击“阅读原文”看更多

  ↓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星图金融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

(责任编辑:张晓波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