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立”到“和解” 中国式的父子情

2023-06-19 11:25:36 大京网 

作者:李玉姣

一直以来,父亲在中国传统家庭里,总是无意识地会与子女之间保持着一段距离。东方情感表达含蓄内敛,习惯将情感埋藏心底,浓烈而深沉。因此,当我们谈起父亲时,时常因不知怎么去表达而变得“尴尬”。

要想打破这般“尴尬”的关系并不容易。

“父子相处之道”这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场持久的学问。

“父”爱深沉

“中国式父亲是什么样的?”

其实,这个问题已有固定的答案,因为“父亲”这一形象早已在人们的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在东方的荧幕和文学形象里,“父亲”常年被作为“沉稳”、“威严”的人物符号,也常与“内敛”、“不善于表达”等词语挂钩。

正如朱自清先生《背影》中所描绘:“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怕别人看见。”

在导演李安的“父亲三部曲”中,父亲们在事业上倍受敬仰,在家庭中占有较强的决策地位,但大多时候不善言辞,习惯隐忍,不懂得表达爱意、袒露自我、诉说难过,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

同样做一件事,母亲一旦看到子女成长的片刻,或是取得的进步,就会毫无保留的赞扬子女,而父亲总是用冷冷几个字来回应:不够努力、骄傲必败……父爱,好像总与子女相隔一段距离。

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是,子女的成长过程就像一颗大树,母亲是辛勤的园丁,细心呵护树苗的成长,但父亲更像恶劣的天气,不断给子女提出挑战和要求。

比起母亲的慷慨式鼓励角色,父亲更像是若无其事、刻意拘谨的旁观者。父子之间就像隔着一层玻璃,虽近在眼前,却很难靠近。

“和”解有道

沉默,似乎成了父子之间的相处之道。

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在人的一生中,父子关系大致可概括为5个阶段:对于年幼时期的孩子,父亲是偶像,孩子在这个阶段会竭力地取悦父亲,试图从父亲那里获得认可与赞扬;少年期,孩子出现逆反心理,父亲不再是偶像与镜子,开始反抗父亲的权威,反对父亲强加的期望与要求;之后进入进化期,父子感情疏离,互不理睬对方,但反抗已逐渐淡化,变成一种隐匿的竞争;当孩子进入三四十岁中年期,有了自己家庭和孩子后,慢慢接受了彼此,父子关系得到缓解;而过了50岁之后,和解后的“父子关系”中,更多的是爱、包容、理解。

这种递进的关系绝不是自然定律,当孩子得不到父亲的理解与认可时,他好像遭受到了父亲的“背叛”,自然而然就与父亲保持了距离。

“中国式父子关系”一直像难以愈合的伤疤,存在于每个人的心底,当双方保持对立状态,很难走进彼此的心里。

当你发现自己无法与父亲沟通,对未来的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自然无法安然地一起吃顿饭、聊天,有时甚至无法直视对方的眼睛。

大概每个人与父亲之间都存在着一条无法轻易越过的鸿沟, 双方总是站立在各自的立场上,无法走进彼此内心。

“润“物无声

任何事物及关系要得到修复,都需要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当然,父子关系也同样如此。

“中国式父子”关系,从“对立”走向“和解”并不复杂,或许可以“妥协”,彼此换位思考,理解彼此,理解父爱。

在中国式的语境中,父爱与母爱,无论是从形态上或者是情感表达方面,都大不相同。母爱似水,柔情绵长,无微不至;父爱如山,巍然挺立, 令人畏惧。

它包含收敛,又有点强硬,不容易被看到、被理解,但却是最坚实的依靠。

回忆过往,在子女成长的各阶段,他一直默默陪伴。

初为人父的他,笨拙而欣喜。在抱起子女的那瞬间,紧张跼蹙、幸福难耐。从此人生多了一个牵挂,也多了许多欢笑和动力。

他用一次次的放手,换取了孩子的成长。他知道人生路上的有彩虹更有风雨,也知道需要教会孩子如何勇敢面对困难,同时,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成长路上的每一次回头,他一直都在身后。

当然,随着时代变化,也会出现一些“特别”的爸爸,他们与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式父亲”不同,他们能接受孩子的整蛊行为,与孩子如朋友般相处。在他们眼中,一些“不礼貌”的行为都可以被忽视,这般看似“不对等”的父子关系,是父亲用爱与接纳完成了对自我的情感治愈。

汪曾祺在《多年父子成兄弟》里这样写道:“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或许可以用这种“可爱”的方式去敲开那锁紧的心房,也可以用一杯酒,架起父子间沟通的桥梁。酒浓烈而深沉,正如父亲之爱,严格之下,却有回甘。在父亲节之际,拎一瓶好酒,碰杯的声音也是彼此心灵碰撞的声音……

从“对立”到“和解”,父子关系随着时代“更迭”,同样,全兴也在顺应时代变化,在老全兴“浓而不艳、雅而不淡”的口感之下升级“和润”酒体,呈现出“清雅、圆润、和顺、悠长”的全兴特色。

一个“润”字,是风味,也是亲密关系所需的连接点,更是父子间建立相互理解模式的桥梁。如此甘美纯净的佳酿,无疑和父亲浓烈沉稳的爱相得益彰,在岁月的积淀中愈加醇厚浓香,只有慢慢品味,才能懂得其中最真滋味。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刘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