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况基本属实”“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引导全市中小学校树立正确教育观”。6月18日深夜,针对媒体报道的“江西某中学学生疑似被老师要求弃考”一事,南昌市教育局做出权威回应。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件迅速引发热议,在于受教育和考试的权利被认为是有历史文化基因的,是受国家法律政策保护的,而这一事件中老师亲自下场“劝退”,三观尽毁,无非是想保升学率和漂亮的升学数据。
长久以来,升学率成为学校考核教师工作、家长判断学校水平的关键量化指标。也渐渐地成为唯升学率,甚至出现某种异化,如此次事件中,倒果为因,本末倒置。
升学率面临“度”的问题。当所有人都片面追求升学率,也自然容易忽略其背后教育本身的意义。当升学率逐渐演变成教师眼里挂钩职称晋级、评优评先的KPI,也顺里成章成为学校眼里事关名气、等级甚至好坏的唯一标尺。
江西中学生被暗示弃考的事情水落石出,但并不意味着就此翻篇。对教育唯分数论、唯升学率论的反思,对教育本末倒置现象的追溯,要比单纯地了解一件事情本身的来龙去脉更重要。
近段时间,教育问题屡上风口。围绕着“新闻学专业是否值得报考”的话题,“网红考研名师”张雪峰和新闻学教授的论战尚未平息,教师暗示学生弃考的风波便接踵而至。
看似毫无关联的两件事,却由一种强烈类似的社会心态所串联:学校、老师被升学率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专业选择被就业、“钱”景所支配,殊途同归,俱是功利主义作祟。
社会发展有阶段,经济发展有周期,不同的形势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社会风气。专家指出,教育功利化倾向的形成与多方教育主体和多种社会因素均有关系,是社会教育观念工具化、优质教育资源分配市场化、教育过程简单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我们不能简单地站在道德制高点断定哪种选择一定比另一种选择更好,也不能强迫他人以梦为马,用爱发电,但可以判定的是,起码教育本身不能被掺太多杂质。
去年年初,教育部发布《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明确提出不给年级、班级、教师下达升学指标,不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不公布、不宣传、不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
“双减”精神挺进高中,不失为政策角度助力教育去功利化、回归育人本位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教育评价本身,也期待有更多衡量的尺子,不必在中学阶段困于升学率,不必在大学阶段困于就业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