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金融EMBA项目五周年:守正敢为,绘就中国高端金融教育蓝图

2023-07-03 17:29:00 大京网

    金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有力支撑。进入本世纪第二个十年,随着世界经济的深度调整、国内宏观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速崛起,国家对于融合国际化视野与中国实践金融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凸显。创立于2017年的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适逢其时,为中国高端金融人才培养以及金融智库构建注入令人瞩目的新生力量。

    在学院旗下,诞生于2018年的复旦金融EMBA项目更是以年均报考增长率超过100%的发展速度成为了国内同类教育项目的领跑者。从培养理念到形式创新,复旦金融EMBA项目始终紧随时代的变化、聆听经济的先声,以守正敢为的姿态深耕金融教育、培育行业的领军者。立足上海,面向中国,放眼世界,复旦泛海国金EMBA项目在这片商科的热土上怀揣着激情和梦想、有着平视世界的魄力,更彰显出属于中国金融的精神与信仰。

    开创:从零到一,构建项目的坚实“骨骼”

    坚守教育初心—挑战Mission Impossible

    复旦金融EMBA项目主任王燕老师回忆起“一切从零开始”的2018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忙碌”和“高压”。她在2月的时候还期待着暑期的日本亲子游、而几个月之后自己便成为了复旦金融EMBA项目的“第一号员工”,这一身份角色的改变带给她的不仅是被打乱的行程,更激发了王老师身为教育工作者的初心,满怀责任感迎接接踵而至的种种挑战。

    客观来讲,王燕最初应该算是项目唯一的一个“1”,排在其身后的则是一连串的“0”。没有团队、没有对项目清晰的“画像”、没有课程框架,摆在她面前的只有一个明确的任务:要在当年的10月31号之前,完成项目首期班大陆籍学生的招生。

    “我在那一阶段确实压力很大。整个人似乎处在一个‘为想法找方法,再用方法落实想法’的闭环里,每一天脑子里都塞满了事。”王燕回忆道。进入6月份,这个非典型的初创故事迎来了第二位“主角”——卢景明老师。此刻,并肩作战的两人要应对的首要问题是:复旦金融EMBA项目应该是什么“样子”?该如何为它打造出鲜明的辨识度、从而与其他EMBA项目区分开来?

    项目“骨髓”诞生—iF3

    “我们当时的思路是综合项目的价值观、愿景和使命,先把复旦金融EMBA的‘骨骼’塑造出来,再一点点填充‘血肉’。”接下来的日子里,一条条创意写出又划掉,一个个包含深意的“关键字”被组合又拆分,最终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高度开创性的项目培养理念:“iF3”。

    在王燕和同事们的构想中,“iF3”是一个开放、前瞻且应时而变的“大概念”。“i”寓意小我心态与国际化(International),既强调了学生在学习中要放下过往的成就,空杯而来;同时也进一步引申为项目将保持本心,回归教育本源,与学生共同成长。

    “F”分别代表复旦(Fudan)-学界、泛海(Fanhai)-业界,和金融(Finance),象征着三者立体式的交融与“共生”。王燕还专门讲到了“F”和“3”的排序问题:“‘3’的第一层含义是对前面三个‘F’的概括。我们希望在教授、学生、项目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达成三个要素间的相互协同。”其次,“3次方”里还蕴含着金融赋能的磅礴之力,以及项目在业界和学界的丰富资源。“所以我们的项目理念是‘F3’,而不是‘3F’。”

    首期班招生—“双向选择和奔赴”

    从加入复旦金融EMBA项目那一天起,王燕已经预见到第一届的招生会是一大难题。但相比于降低门槛或者运用“话术”打动求学者,她更希望基于项目对学生的“刻画”,吸引到“对”的学生来就读。她想让更多人意识到,复旦金融EMBA是被需要的、且能够帮助大家解决事业瓶颈及企业发展中的切实问题。

    五载光阴转瞬即逝,多少艰辛都付笑谈中,但自有最真挚的情感沉淀了下来。王燕直到今天仍然能叫出项目首期班每一位同学的名字:对她说“王老师,我相信你,我会来报名”的石磊、总是拉着行李箱,行色匆匆的李崯;在几个备选的报读项目中最终选择复旦金融EMBA的吴亚洲、陪同朋友参加项目宣讲会时被吸引、毅然加入项目首期班的卢高文……

    王燕用“双向选择和奔赴”来总结首期班的招生。在她看来,复旦金融EMBA项目和学生需要具备相近的理想、抱负与担当,这被简练地概括为:守正,敢为。“正是因为我们彼此之间能够达成精神层面的同频共振,项目的历届学生才会对我们发出的‘守正、敢为’的倡导报以高度认同。”

    “守正”寓意为承袭名校底蕴,守住金融底线;“敢为”则是敢为人先,为中国金融的未来发挥引领作用。这不仅是复旦金融EMBA对学生的期许,更是一个自我要求。为了恪守项目的“正道”,王燕即便在第一届生源最紧张的时候,依然会对不适合的学生说“不”;而从她和学术主任、班主任对首期班同学企业的一次次拜访中,更可以感受到一份真诚,一份责任和一份坚持。

    陪伴项目一路走来,王燕心中充满了感恩。“我感恩复旦金融EMBA项目和每一位学生,也感恩那些陆续加入进来、有着丰富的商学院工作经验的同事们。”讲到这里,王燕望向办公室的大门。似乎在下一秒,项目的“第三号员工”、充满热情的Robert老师就会像当年一样,一面喊着“王老师,我来跟你碰一下这个事情”,一面推开门快步走进来。

    卓越:无惧变化,把稳中国金融教育未来航向

    “我们必须优秀”

    翻开复旦泛海国金执行院长钱军教授的履历: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波士顿学院卡罗尔管理学院;以及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中信银行等名称赫然在列。这样的学术和职场经历可以被视为复旦金融EMBA项目教师素质的一个缩影。就像钱军谈到的,“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国际一流的金融人才,所以我们的老师必须优秀。”而“优秀的师资”正是钱军为复旦金融EMBA打造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从80年代末学习经济学到00年博士毕业正式走上讲台至今,钱军对于金融前沿的时代之变既有着深刻洞见与独特创见、更不乏高屋建瓴的战略远见。“看得远一点”意味着更具全局观的构思与设计,钱军早在项目启动之前,就已经着手组建了一支高规格的“教师天团”:由20多位拥有国际顶尖商学院和经济系博士学位、且相当一部分已经获得世界一流商学院终身教职的知名学者组成。谈及在此过程中倾注的心血,他的回答质朴而坦率:

    “好的教师才能保证好的教学质量,才能对得起每一位学生。我们无论基于一个EMBA项目还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的立场,都必须要‘守’得‘正’、要‘敢’于‘为’。”

    打造有“厚度”的EMBA项目

    复旦金融EMBA的培养对象主要是金融领域精英和企业领袖。围绕这一定位展开的学科设置、“双教师制”,以及项目独创的“三轨合一”体系都令其与其他项目相比显得格外不同。

    在当今中国,社会上并不缺少一座商学院或一个EMBA项目;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洪流之中,每一个有志于勇立潮头的追梦人都不会拒绝一座“生产思想”的商学院,和一个有厚度的EMBA项目。而在钱军看来,学术成果正是衡量商学院和项目综合“厚度”的重要标尺。

    在项目师资队伍搭建之初,钱军就提出了一个“严苛”的要求:active researchers (活跃的研究人才)。他认为金融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学科,只有投入大量的研究工作,才能确保把学术成果最新的知识理论体系第一时间运用到教学之中。“我希望我们不光是在传播知识,更是在创造知识。”

    “守正敢为”,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从五年前的整装启程一路跋涉至今,复旦金融EMBA项目在历经改变,也在见证“不变”。“复旦金融EMBA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只招收本科及以上学历考生的EMBA项目,这些年来一直都在坚持‘严进严出’。”这同样也是“守正敢为”。“守住这种‘不变’,是因为我们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

    与此同时钱军也注意到,项目近一两届的同学中有一半以上来自于实体企业,并且创业者的比例还在显著提升。这也对项目的课程、案例、教学等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金融的天职就是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企业及助力创业。他表示作为一所年轻的学院和高端教学项目,在这方面会“变化”得更快一些,为切实回答国内实体行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痛点难点继续建言献策。

    满足时代要求,培养比预想更出色的学生

    每个学生都会想象自己未来老师的“模样”,老师亦然。项目设立之初,钱军就曾不止一次在脑海中“勾画”出项目学生的“轮廓”。“我知道他们会是一个意志坚定、专注务实,对于商业实践有着相当程度理解的群体。”但真正接触了学生之后他才认识到,复旦金融EMBA项目的学生们远比他预想的更加出色。

    令钱军印象很深一次的是在项目首期班参加商学院戈壁挑战赛期间。“当时我们的同学没有像其他商学院的学生那样依照既定路线完成比赛,而是在漫漫黄沙中另外走出了一条原本‘不存在’的路。”在那一刻,钱军的心中有骄傲,但更多的却是欣慰与感动:

    “在当下日趋纷繁复杂的全球经济格局中,企业、社会和国家尤其需要这种无畏的开拓精神。这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也坚信复旦金融EMBA项目的同学一定不会辜负这份期许与召唤。”

    进化:变局当前,知行合一达成自我超越

    马士浩:带着问题来读书,获近亿元A+轮融资

    如果向复旦金融EMBA项目的学生提问“为什么来读书”,相信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这些答案背后或许有着提升战略决策和管理能力的诉求、对行业问题的困惑,又或者是为了实现做大做强的企业愿景。那么,复旦金融EMBA项目是否真的可以让大家变得更“好”呢?项目首期班学生马士浩的回答是肯定的。

    马士浩来到项目学习时正处于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2018年,由他作为核心创始人之一的嘉驰国际公司与资本方正式展开接触。如何借助资本力量推动企业下一生命周期良性发展,就成为马士浩既要去“想”,更要去“做”的一件事。

    马士浩坦言是带着“问题”来读书的。而令他欣慰的是,在深谙中国金融之道的老师指导下,在和多元背景的同学交流之中,他一步步摸索到了问题的解答方向。不仅如此,正是在项目就读期间,马士浩领导的嘉驰国际获得了中金资本近亿元A+轮融资。这也是自公司宣布启动IPO计划以来,在资本市场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霍东杰:在复旦找到“合伙人”,实现管理规模百亿元“跃迁”

    和马士浩情况颇为相似的还有项目2021级学生霍东杰。这位上海鹤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投资官“学业事业两手抓”,在入学第二年就实现了公司管理规模从20到50亿、再到100亿元的“跃迁”,同时还在项目中“收获”了一位志同道合的公司合伙人。

    实际上,霍东杰在最初产生学习的意向、并着手考察国内的EMBA项目时,就对复旦金融EMBA产生了天然的认同感。“我希望加入到一个有着国际化视野、年轻且充满朝气的项目中。”而复旦金融EMBA不仅项目“年轻”、课程充满活力,就连案例都是最“新”的。这段学习的历程同样成为他事业再上层楼的历程。如今回想起来,霍东杰由衷地表示,选择复旦金融EMBA项目是一个无比正确的决定。

    郭晶晶:温柔却不柔弱,学习让我走的更快、更远

    在复旦金融EMBA项目的学生中,女生比例稳定保持在40%左右。她们在职场上是身披铠甲的战士、生活中是尽职的妻子和母亲,课堂上也是勤奋向上的学生。现任东吴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长郭晶晶曾经就是这样一位“身兼数职”的求学者。

    作为全国证券研究所中首位销售出身的所长,郭晶晶温柔却不柔弱,坚韧而不坚硬。她是学院首届“王者金戈”徒步越野挑战赛的第一名,也是一个“永远不想看到终点”的前行者。“我希望通过在项目的学习变得更‘强壮’。这样才能走得更快、更远。”

    坚守金融的底线,同时敢为人先;坚持教育的初心,却又自我超越。短短五年间,“守正敢为”的复旦金融EMBA项目已经在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图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相信在不远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中国金融行业与实体企业的中流砥柱从这里走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强大澎湃的金融之力。

(免责声明:此文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王治强 HF013)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