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吴林静 每经编辑 刘艳美
1991年,世界科幻专业协会年会来到成都,全球科幻作家、出版人等齐聚,召开自其成立以来“开得最成功的一届年会”。那一次,也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国际科幻交流活动。
32年后,世界科幻大会也进入中国。世界科幻大会创办于1939年,更偏重幻迷们的狂欢,因为会颁发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而备受瞩目,最多时聚集过2万余人。10月18日,随着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正式开幕,成都也成为继日本横滨之后,第二个举办此会的亚洲城市。
两大盛会首次且唯一一次进入中国,都选择了成都。这让人刷新对这座“科幻之都”地位的认知之余,难免好奇:为何是它?
火种:成都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首届科幻银河奖得主吴显奎
科幻小说之于中国,是个舶来品。其在国内生长的近一百二十年间,经历了波浪式的发展。
成都在中国科幻史上与众不同的地位在于:当科幻文学在国内发展最为低迷的时候,偏居西南的一隅,为中国科幻保留了“一星火种”,一直是一线活跃科幻作家的摇篮,是公认的“中国科幻小说大本营”,其影响绵延三代科幻迷。
保留“火种”的关键是成都人民南路四段11号——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编辑部所在地。
人民南路的车水马龙、气派华丽,与11号大院内略显古旧与逼仄的办公楼形成鲜明对比。但这并不妨碍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科幻迷们,时不时就会带着“朝圣”的心情造访。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全国洋溢着学科学爱科学的激情。第二年,这本杂志在成都创刊。至今44年间,即使全国征订数一度下滑至600多册,即使全国各地的科普科幻刊物关停,《科幻世界》也从未断更。
老一辈“中国科幻四大天王”,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刘兴诗与之交集颇深;新一代“四大天王”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的创作之路从此起步,说杂志是他们的“伯乐”也不为过。
经过四十余年的沉淀,这本杂志培育了数不清的科幻作者,连接了数不清的科幻读者,诞生了诸如《三体》《流浪地球》这类享有国际声誉的科幻作品,一位英国作家将这本杂志视为“我在中国的家”。科幻作家海漄告诉城叔:“我觉得成都在科幻出版这个环节是不可替代的。”
除了刊物外,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科幻“银河奖”“星云奖”“未来科幻大师奖”等,也在成都孕育。
这座城市还与世界科幻多次对话,除了引进世界科幻专业协会年会、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会议外,2017年起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大会永久落户成都,每两年一届。用《科幻世界》杂志社首任社长杨潇的话说:既然科幻是舶来品,那就把它(注:指会议)舶来。
成都有十所高校都成立了学生科幻协会,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还成立了科幻相关研究院(所),开展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
“成都是中国地理上的洼地,却是中国科幻的高地。”这句经典的评价,来自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首届科幻银河奖得主吴显奎,生动说明了成都在中国科幻圈的地位。
刊物、奖项、活动会议、研究、人才,各种事件和人物相互呼应,科幻之于成都是一面旗帜。
扬名:引入“雨果奖”是一个机会,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动力。
——成都市科幻协会秘书长、成都2021年申幻现场代表陈石
今年7月6日,第81届雨果奖入围名单揭晓,《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卷)》入围最佳相关作品。首卷收录的7个人,其中4人也出现在了《追梦人:四川科幻口述史》中。论中国科幻史,成都是当仁不让的重镇。
带着这样殷实的家底,成都提出申办2023年世界科幻大会,这项工作简称“申幻”。
2021年,成都为“申幻”专门成立了主体机构——成都市科幻协会,协会秘书长陈石也成为最终出征华盛顿世界科幻大会现场争取举办权的代表之一。
“申办这个会,除了会议本身,最重要的就是把‘雨果奖’带到成都来。”回忆“申幻”的初心,陈石谈到,“目前科幻消费的还是过去沉淀下来的科幻IP(知识产权),缺少对新内容、新人、新思维的凸显。引入‘雨果奖’是一个机会,让中国和全球的作品进行大范围的交流。”
按惯例,每一年“雨果奖”会设置19个项目,每届有114个作品或人入围。“这次中国入围的作品和人超过了20个,在非英语国家的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历史的高点。”陈石告诉城叔,“对于产业发展,起到提供源头库、注入源头动力的作用。”
举办世界科幻大会,既是夯实成都创作高地的基石,也被视为中国科幻文化在全世界“破圈”的一次重要开端。
当时“申幻”成功后,不少科幻作家发来祝贺。刘慈欣表示:“盼望了这么久,成都终于获得了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这是值得被载入中国科幻史册的一笔。成都‘科幻之都’的名片也将因此响彻五湖四海。”
白驹过隙,倒计时不到一个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就将真正启幕。在成都城西的菁蓉湖畔,一座“星云”状的世界科幻大会主场馆已经成型。场馆设计出自扎哈之手,整座城市的科幻氛围已经拉满。
谈到对这场大会的期待,一面是文化交流,另一面是资源链接。
吴显奎提到,举办世界科幻大会是“成都融入世界,世界聚焦成都”的重要契机,也是借势而为、加快成都科幻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我们能借机打响‘科幻之都’这张名片,就有了走向世界的名片,以一个充满想象力、创造潜力、未来感的城市形象,与世界对话。”吴显奎告诉城叔,“通过大会的举办,能得到影响力就是成功。接下来,人才聚集、创作高地、推动产业等方面,就更加水到渠成。”
专业:积累了四十多年的科幻IP,我们知道它们好在哪里。
——《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
从10月18日到22日,世界科幻大会的会期只有短短5天。让世界关注成都、记住成都,然后呢?整合科幻产业,才是这座城市谋求的长远目标。
杨潇在《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卷)》中回忆,她1987年曾到日本考察,感触颇深:日本科幻如此发达,日本科幻迷这么多!不光停留在小说期刊层面,科幻图书、科幻影视、动漫、博物馆、梦工厂、玩具、T恤……涵盖多个领域。
《2023中国科幻产业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科幻产业总营收877.5亿元。吴显奎分析指出,其中电影占83.5亿元,游戏约占565亿元,科幻衍生品为48.3亿元,科幻文化总营收150.3亿元,科幻阅读仅占30.4亿元。“这里能看出什么问题?第一个就是科幻阅读的体量小,第二是有影响的科幻大片太少,第三是科幻衍生品明显不足。”
业内已有共识,亟需将科幻小说、科幻IP延伸至动漫、影视、游戏、周边等整个产业之中,多元化的寻求协同发展。
尤其是,当一部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拿下逾40亿元的票房成绩,一款科幻游戏《无尽的拉格朗日》跻身中国iOS手游收入榜第八,超预期的回报,让更多地区加快了布局“科幻产业”的步伐。
比如,北京正在打造全国首个科幻产业集聚区,上海举办科幻会展、赛事等活动,江苏提出希望科幻产业进军“中国科幻第一梯队”。
成都竞逐其中,有何优势?《科幻世界》杂志主编拉兹分析,包括电影、游戏、文创、文旅、教育、学术研究、研学机构,成都都已有所尝试。此外,相关的顶层设计、产业政策、人才政策,成都也已谋篇布局。总体来说,“在一个科幻产业开始起步的时代,成都依然走在全国前列”。
拉兹提到,科幻产业的发展脉络又有其“特性”,“所谓科幻产业本质上属于内容产业,具有强烈的IP(知识产权)属性。依托于IP这一核心,可以像树根般向外发散,进行IP授权内容的开发、转化、运营。科幻产业的特点是具有‘二次授权转化’的特征,第一阶段是将文学作品改编为影视、游戏、动漫等视觉产品,第二阶段是在可视化形象的基础上,再进行服装、玩具、食品、日化用品甚至文旅、主题公园等衍生授权开发。一级一级往外拓展。”
当科幻文学转化为各类型“商品”,延伸向生活的方方面面,就需要有足够专业化、复合型的人才和载体平台来实现。
“成都作为中国科幻原创版权策源地,不仅是积累了数量众多且优质的IP,更核心的优势在于我们知道它好在哪里,以及更适合改编成哪种产品。”在拉兹看来,从“科幻文化中心”转向“科幻产业中心”过程中需要专业的“翻译”,这是成都最容易形成专业优势的地方,“科幻世界几十年来培养、链接的幻迷群体,已经奔赴各个岗位,他们是未来科幻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一旦跨界人才与转化平台有了突破,则可预见科幻产业的繁荣未来。拉兹提到:“科幻文学是小众的,科幻迷也是一个小群体,但科幻产业的消费者是大众的,这是科幻产业大有前景的原因。科幻作品往往讲的是全人类的故事,所以消费受众也是全球性的,这一点并不局限于文学作品。”
创新:科幻文化是科技在社会生活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反映。
——日本科幻界元老深见弹
构建文化影响力与寻找经济增量,其实是追逐科幻与科幻产业的外在动力。透视内因,科幻本身,满足的是人类想象的本性;科幻产业的繁荣,则映射着科技创新时代的演进。
换言之,推动科幻与科幻产业的发展,天然带着一份来自时代的势能,也是地区科技大发展的侧面反映。
拉兹说,农业文明语境下,人们会想象近在眼前的东西,生产与生活靠的是“经验传承”。而当人类进入科技文明和城市文明时代,人们对科学力量的惊奇和对未来的向往,催生了仰头看天的精神追求,“不仅是科幻迷需要科幻,科幻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刚需”。
“天眼”观天、“嫦娥”探月、“夸父”逐日……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的时代,需要适应于科学时代的文化。哪类文化类型满足这个时代的文化需求?答案就是:科幻。“它可以告诉你,从现在到未来,依托于科技进步的社会变化将是一种常态,并启发你如何应对变化。”
上世纪80年代,杨振宁说:“没有哪个科学家是通过看科幻小说来学科学知识的,但科幻小说可以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由于人能想到,所以他才去创造。
当我们进入原始创新这个阶段,想象力变得尤为重要。“发展想象力就是发展生产力。”交流过程中,吴显奎亦多次强调。
当年,杨潇访问日本科幻界元老矢野彻、柴野拓美、深见弹时,他们说:“凡属科技兴国的国家,科技化的国家,都会走科幻这条路。西方是如此,日本是如此,中国现在正在向现代化进军,你们也会走这条路。”深见弹还说:“科幻文化是科技在社会生活大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反映。”杨潇感叹:“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是站在历史的必然通道上。”
三十多年后,科技的时代、创新的时代翩跹而至。
2021年,国务院将“实施科幻产业发展扶持计划”写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城叔了解到,借81届世界科幻大会举办之机,成都也将出台支持科幻产业的发展规划、行动计划。这座“科幻之都”,科技创新的氛围早已就位,顶层设计的推进也已做好铺垫。
抬头仰望,灿烂的星河,正汇入银河。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