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穿越世纪风雨的“百岁轨”到新中国第一根钢轨都和这三个字有关 新中国首根钢轨从“汉冶萍”诞生

2023-10-29 07:35:00 楚天都市报 

汉冶萍公司资料图片

汉阳铁厂照片

“定汉神铁”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通讯员 张益游 王雯雯 摄影: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记者 刘中灿

在中国铁道博物馆,珍藏着一根1901年生产的“百岁轨”,经历世纪风雨被巡道工人发现。这根钢轨的产地是汉阳铁厂,作为当时中国唯一能生产钢轨的工厂,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在1908年重组为一家钢铁联合企业,这就是著名的“汉冶萍”(时称: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汉冶萍”的历史档案,也是湖北省档案馆最齐全、最珍贵的历史资料之一,2002年入选中国第一批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通过湖北省档案馆的馆藏档案,了解“百岁轨”背后的“汉冶萍故事”。

“汉冶萍”,这三个字代表着什么

湖北省档案馆至今珍藏着光绪三十四年即1908年清政府颁发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注册执照,标志着“汉冶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汉阳、大冶、萍乡三个地名,正是“汉冶萍”三个字所代表的地方厂矿,它们互相依托,形成了当时亚洲最大和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的诞生和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关系密切。

修建铁路使用中国自产铁轨,一直是张之洞的梦想。1889年,张之洞就任湖广总督后,清政府在湖北筹建铁厂的事宜也加紧展开。为便于直接管理和产品销售,张之洞弃“运煤就铁”和“运铁就煤”的主张,将炼铁厂设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的汉阳大别山(今龟山)北麓。如今位于琴台大道的“张之洞与武汉博物馆”,正是汉阳铁厂的旧址。

汉阳铁厂基建工程于1891年1月正式开工,1893年完工,1894年投产。同时,张之洞设大冶矿务局,开办大冶铁矿,兴修大冶铁山至石灰窑的运矿铁道,派员用机器开采大冶王三石煤矿,还开办江夏马鞍山煤矿,为冶铁提供原料和燃料。

“汉”和“冶”都已成型,铁厂需要的燃料依然是个问题。1898年3月,为解决汉阳铁厂燃料问题,清廷开办萍乡煤矿,因为这里位于当时的江西省萍乡县东南安源镇,又称安源煤矿。因萍乡境内多峻岭,煤焦运输主要靠水道转运到汉阳。1899年,从萍乡宋家坊萍河边至安源的萍安铁路修通,1904年,萍安铁路延至湖南株洲,称株萍铁路,1909年又与新筑的粤汉铁路接轨,运输大为改观。随着“萍”的加入,“汉冶萍”也终于成为一个整体,在中国近代史上以“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而闻名。

几经起落,一战时曾迎来短暂辉煌

汉阳铁厂曾经历了官办、官督商办等过程,1908年正式取得注册执照,标志着完全商办时期的到来。1909年,“汉冶萍”公司召开第一届股东大会,根据《加股章程》,会议选出盛宣怀、李维格等9人为权理董事,施禄生、顾润章2人为查账董事;盛宣怀为公司总理(后改称董事会会长),李维格为协理。在湖北省档案馆,如今还珍藏着“汉冶萍”初创时发行的“老龙头”股票。

盛宣怀的曾孙盛承懋曾向湖北省档案馆录制口述档案时说,至辛亥革命前,“汉冶萍”公司年产生铁约8万吨,钢材约4万吨,其中钢轨2万余吨。这是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堪称中国的第一个钢铁托拉斯。当时,“汉冶萍”炼的钢材质量比日本的更好,日本造铁路也要买汉冶萍的钢材。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卷入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这时国际钢铁原料价格暴涨,中国钢铁品市场出现了繁荣景象。“汉冶萍”公司产品出口大增刺激生产大增,由此出现短暂的黄金时代。大战期间,“汉冶萍”公司开日产250吨高炉2座,日产100吨高炉2座,开容积30吨的平炉7座,每日约产生铁700吨,钢210吨;大冶铁矿年产铁矿石50万至60万吨;萍乡煤矿年产煤90多万吨,产焦23万至26万吨。

在湖北省档案馆的档案中,可以找到这一时期“汉冶萍”公司关于催促萍乡煤矿加紧生产、保证铁厂燃料供应的电文,其中还要求萍乡煤矿要减少外销,优先保障铁厂供应。

昙花一现,“汉冶萍”陷入困境

“汉冶萍”的黄金时代没有持续多久。一战结束后,世界经济萧条,钢铁价格暴跌,“汉冶萍”也迅速衰落。1922年,汉阳铁厂炼钢炉全部停产。1924年,汉阳铁厂3、4号高炉停产。1925年,大冶铁厂高炉全部停产。1928年,萍乡煤矿为江西省政府接管。至此,“汉冶萍”只剩下大冶铁矿一处继续生产,但已被抵押给日本,沦为日本制铁所的供矿单位。汉阳铁厂仅留200余人看厂,其余工人遣散,“汉冶萍”名存实亡。

在湖北省档案馆检索汉冶萍公司一战后的档案,可以看到直到上世纪30年代都还有大量关于“汉冶萍”债务问题的诉讼纠纷,以及请求政府支持的电文,“汉冶萍”遇到的困境可见一斑。

在“汉冶萍”衰落的过程中,日债的影响不可忽视。从其前身汉阳铁厂创办以来,“汉冶萍”一直受到日本的觊觎。1898年以后,日本加紧对“汉冶萍”的资本输出,迫使公司以矿产作为抵押不断向其借债,并以压低矿价、延长合同期限、不许他国介入而独占等手段,最终将“汉冶萍”牢牢控制。如今,湖北省档案馆还保存有“汉冶萍”与日本制铁所签订的《煤铁互售合同》。1915年,日本在意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中明确提出,由中日合办“汉冶萍”公司。尽管遭到中国人民强烈反对,但该公司被日本控制的局面并未改变。

在汉阳龟山北路的凝铁公园,现在还保存着一块重达200余吨的巨大铁块,被称为“定汉神铁”。经“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原馆长顾必阶的多年研究,证实“定汉神铁”是汉阳铁厂四号高炉的产物,即在1923年9月2日夜晚,四号高炉因炉墙坍塌停炼,一炉铁水停留在炉中冷却凝固,形成一炉凝铁。抗战爆发时,面对日本铁蹄的入侵,国民政府只能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等厂矿的设备内迁到重庆,以留住民族工业仅存的种子。

“汉冶萍”的机器,产出新中国首根钢轨

在重庆市大渡口区博物馆陈列着两根钢轨,是成渝铁路一段钢轨的辅轨,见证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诞生。而生产钢轨的机器,正是被抢运到重庆的“汉冶萍”的机器设备。

在拆迁抢运至重庆大渡口地区后,依托汉阳铁厂留下的设备,设立了国民党军政部兵工署第二十九兵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工厂于1951年3月1日更名为西南工业部第一○一厂,1995年6月,改制为重庆钢铁(601005)(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50年,从这里轧制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铁路重轨,铺筑了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在“汉冶萍”诞生的土地上,湖北冶金工业在新中国成立后也得到长足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昔日“汉冶萍”公司汉阳铁厂所在地——武汉,也已成为国家著名的冶金工业基地,因发达的钢铁工业文明而被誉为“钢城”。

(责任编辑:刘畅 )
看全文
写评论已有条评论跟帖用户自律公约
提 交还可输入500

最新评论

查看剩下100条评论

热门阅读

    和讯特稿

      推荐阅读